幾個月以前,和幾位寶媽聚會,休息之餘聊起了朋友圈。有一位寶媽說:我朋友圈90%以上都是做微商的,打開朋友圈都是廣告,很想拉黑他們。前幾年還好,能經常看到朋友圈真實的生活分享,現在,哎!都不想看朋友圈了。
另一個寶媽給她支招說:你不想看到這些廣告,你屏蔽他們就好,選中不看他們的朋友圈就可以了,很方便的呀!也有寶媽說:沒事啊,他發他的呗,有用的信息你就看看,沒用的,你就不看呗,說不定哪天他賣的東西,你需要呢?
有位寶媽也有話說:最讨厭朋友圈發的那些負能量了,不是今天怎麼這麼倒黴,就是看誰不順眼,罵人的話一堆一堆。看得我心情都不好了。
其中一位寶媽說:朋友圈現在越來越假了, 就像我的好幾個朋友,發出來的圖都是美顔,大都P過才發出來的。太假了,每天不是秀臉,就是秀腿,秀胳膊的。天天自拍照,自戀得不行。我以前認識她,臉上長很多麻子的,哪有曬的圖那麼漂亮哦!每天看到她發的自拍照,都想吐......
另一位寶媽接話到:朋友圈也未必都是假的啊,像我發的動态,我就是真實的生活狀态。而且我經常發朋友圈的,為什麼呢?因為生活過的太有趣太美好太幸福,太多想和大家分享的事情可以發了。今天去了哪裡吃了什麼,誰對我特别好,誰說了感動我的話,做了感動我的事,我都會忍不住去記錄。發發旅遊照記錄一下自己的生活。最主要的是,當然是希望家人在我的照片下點個贊,誇誇我啊,他們會說:哇!好美啊,身材真好啊!哈哈.....
也有寶媽說:發朋友圈就像是日記,寫的時候自我感覺良好,過段時間來看,很尴尬。一想到别人也看了,就更尴尬了。所以越來越不太喜歡發圈了。經常發的話,其實就是想給别人說話了,想分享點什麼了,于是無腦的在朋友圈上發東西(完全不考慮,馬上就選擇朋友圈發了)。
還有寶媽說:我也很少發朋友圈,隻是增加自我重要感的内容都很少發,因為個人基本不需要從他人那裡獲得自我價值感了。發出去的基本就這兩個目的,一個是有好東西想分享給大家,一個是偶爾覺得有必要讓朋友知道我最近的一些生活動态,所有就發了。
最後有些寶媽總結式的說:喜歡發朋友圈的人應該比較樂觀活潑,或者是憋不住事神經大條的那種,不喜歡發朋友圈的人應該比較謹慎内斂,怕讓别人看到太多自己的隐私,怕同事領導覺得自己負能量爆棚,所以選擇不發。這也很正常的。
平時嘴皮子比較多的一位寶媽打趣到:我就是一個愛怎麼發就怎麼發,你不想看你可以屏蔽我啊,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很多負能量的東西發出來。心情好的時候就曬自拍照,曬一曬娃和出去逛街的照片,或是買了什麼好東西,看了一場什麼電影這些。我很喜歡發,幾乎随時随地,沒心沒肺地發。
還有一位寶媽的話,讓我印象深刻。
她說發喜歡發朋友圈,開心時就想記錄下來, 不開心了想吐槽,同時還希望有人安慰。遇到好的電影和劇集,聽到好聽的歌,吃到不錯的餐廳,讀了一本很精彩的書,想分享出去,純粹覺得好的東西值得被交流。
看到美麗的風景,分享一下。難得拍出一張好看的自己,發出去試試能不能撩到他。有了新的感悟,發個朋友圈,讓别人看到自己不隻是個逗比,也能講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剛學會一新曲子,拍個小視頻。小朋友取得好成績,得了個什麼獎狀,曬一曬,讓親戚朋友高興一下,共同分享一下快樂。
等等......不勝枚舉。
可是後來發現,我分享這一切的目的不過希望别人跟我有共鳴,跟我同喜樂。但是三觀不同、志趣不同的人真的很難共鳴。雖然叫“朋友圈,”但大家或許都心知肚明,可以稱作朋友的,隻是寥寥無幾。
就像我看到别人分享的雞湯,看電影拍了票根發的朋友圈,别人分享的自家娃的遊玩照......我也覺得沒啥意思,很少去關注,别人分享我不喜歡的音樂類型,我也一般會置之不理,置若罔聞。
這個世界除了至親的人,很少會有人跟自己感同身受,所以,“朋友圈”形式上是在分享不同的生活和體驗,實際上大部分的心情卻被阻隔在了幾寸的手機屏背後,一不小心,還加深了彼此的距離感。即然不能做到真正的分享,也就失去了發動态的意義。
很多時候往往是一個人的精彩,自己欣賞和享受就好了。
别人在不在意且不說,發多了萬一引起三觀不合、志趣不同者的反感呢?
一言不合就屏蔽……那還是自己主動選擇緘默吧。關鍵後來的自己看以前的東西——這個SB是我?是我??我???
發也可以,大不了定期再删除咯~
發了又删或許是因為缺認同,看了不贊也可能因為缺平衡。
總之,不管“表演者”還是“觀看者”,都莫要以己度人呀。
之前不怎麼發,因為會覺得很尴尬。以前用qq的時候我從來不在qq空間裡發東西,有一種無病呻吟的感覺。
但是現在會比較常發微信的朋友圈,因為它有了分組功能,我完全可以屏蔽所有人隻發給我自己看,或者有選擇的讓别人看。
當然了,目的肯定也是記錄,畢竟每天寫日記做不到,每天打幾個字發幾張圖還是很容易的。過了很久再去看看當時自己的生活,還是很有意思.
寶媽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聊得甚是愉快,似乎是一個不錯的共同話題。
曾在知乎上看到過一位網友這麼解讀喜歡發朋友圖的和不喜歡發朋友圈的兩種群體,感覺很有道理,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有的人喜歡曬朋友圈,有的人喜歡看朋友圈(很少發)。
我發現身邊曬朋友圈的人更多的走在了一起,而看朋友圈的人更多的走在了一起。
于是,曬朋友圈的人形成了一個群體,而看朋友圈的人形成了一個群體。我們以下分别簡稱為“曬群體”和“看群體”。
這兩個群體就像兩個原始部落,他們開始進行着一些有趣的群體行為。“看群體”的人,給“曬群體”的人貼了一些标簽:刷存在感、張揚、炫耀、騷、秀等。
這樣一來,“看群體”的人,因為覺得自己屬于這個群體而獲得了無限的群體優越感:我們不刷存在感,我們很低調,我們有修養!
之所以有“看群體”的存在,是因為我們發現:那些很少發朋友圈的人,他們隻是發的少而已,但他們經常看朋友圈。
這兩個群體,分别形成了兩種價值觀。
曬朋友圈的人:我的朋友圈,我做主;如果沒有人分享,那朋友圈拿來幹什麼呢?我喜歡做什麼,那是我的自由;我的人生,取決于我自己。
看朋友圈的人:做人要低調,不要太張揚;一個人的價值,并不取決于朋友圈發得怎麼樣;我的幸福和快樂,取決于身邊的人怎麼評價;我的人生,取決于我的人際關系。
“曬群體”更多的形成了一種個人主義文化,擁有獨立的文化觀,他們主張的是:人要為自己活着,要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即遵從于自己内心的喜好。
“看群體”更多的形成了一種集體主義文化,擁有相互依賴的文化觀,他們主張的是:争取到身邊的大多數人,是一種明智的表現。即遵從于某種文化規範。
倘若有引火線進行生理喚醒,這兩個群體和部落就開始了一場戰争。
一邊像遊牧民族部落,一邊像中原漢人部落。
一邊是像巅峰時的項羽,一邊像巅峰時的劉邦。偶爾可能還會挺進漢中,來一場生死決戰。
一場網絡罵戰蓄勢待發。
“看群體”的人教“曬群體”的人怎麼做人,“曬群體”的人教“看群體”的人怎麼活出自己。
揭秘
我們先問一個問題:
有的人,是如何知道其他人在秀朋友圈的?通過看朋友圈!
進一步,這些人為什麼要去看朋友圈?因為沒事幹!
再進一步,為什麼他們沒事幹?因為他們已經實現“财務自由”了,不需要努力工作了,我們姑且先這樣下結論。
那麼,實現了财務自由的人在做什麼呢?
他們要麼在忙着準備去全世界度假,在網上查看哪個國家的哪些地方值得去旅行;要麼已經在旅途之中了,他們忙着開勞斯萊斯,忙着欣賞美景,忙着拍照;要麼在忙着接電話,篩選項目,做投資決策。
所以,他們沒有時間去看朋友圈。由此可見,說“看群體”的人已經實現了财務自由并不成立。
現實是複雜而多元的,人們很難去解釋這個世界。
盡管如此,人們也必須找到一種解釋世界的方式,否則就會産生認知失調或生理不适。(人人都喜歡思考“為什麼”)。
這些都是潛意識的行為,而不是通過有意識努力去獲得解釋世界的方式。
為此,人們會簡化解釋這個世界的方式,降低生理不适。
常見的簡化方式有:内隐人格方式:簡單的說,就是把一些看起來“相關”的人格特征組合在一起。比如,一個“熱情”的人,通常也是善良、慷慨、樂于助人、值得依賴等的人。因果歸因方式:說白了,就是隻要内心覺得“合理”,能夠形成某種“因果關系”(事實未必),這件事就算解決了。比如,為什麼我的男人晚上沒回家,因為在外面有女人。圖式解釋方式:将各種各樣的元素組合在一起的過程,是自動的、無意識的、不需要努力的思維方式。比如,通過匹配過去的經驗、眼前的目标或近期的記憶來形成解釋。
回到主題。
“看群體”需要對“曬群體”發朋友圈的行為進行解釋,否則内心就會産生沖突和矛盾。而這種解釋方式就是“刷存在感、張揚、炫耀、騷、秀等”,這體現了一種“自利歸因”,即對自己有利的解釋方式,情緒上的或利益上的自利。
曬朋友圈的人為什麼要發朋友圈呢?
因為這種方式能夠讓他們獲得快樂和愉悅感!在發朋友圈的準備階段,在朋友圈的瞬間,在獲得别人點贊或評論時,都能夠帶給他們快樂和幸福。
看朋友圈的人為什麼不發或少發朋友圈呢?
這種方式同樣能夠帶給他們快樂和安全!發個朋友圈可能會暴露自己,或有被别人貼上标簽的風險,帶給他們情緒上的不适,所以保持沉默最安全。
我們得出的結論:“看群體”和“曬群體”,關于朋友圈的處理方式,目的實際上是一樣的。
不發朋友圈與發朋友圈,目的都是讓自己高興、情緒愉悅!
既然目的都是一樣的,給别人貼标簽,為自己開脫,顯得非常荒謬!
同時,有些發朋友圈的人也不是什麼善類。因為他們發的朋友圈充滿了埋怨、不滿和負能量。
人終其一生,追求的無非是快樂!
性是一種快樂,食是一種快樂,尊重是一種快樂,金錢是一種快樂!
發朋友圈是一種快樂,不發朋友圈是一種快樂!
所以,建議朋友們:
如果發朋友圈能夠帶給你快樂,你完全不必去在乎“看群體”的評價。如果不發朋友圈才能夠讓你安全,建議你也少發朋友圈。
人們對各種生活體驗的記憶由兩個因素決定,即高峰時的感覺和結束時的感覺,而過程則會被忽略掉。
被稱之為“峰終定律”。
相比于整個人生,你更在乎你人生巅峰時和結局時的樣子。
在一天之中,也有巅峰時刻和結局時刻。無論是發朋友圈,還是看朋友圈,還是不發朋友圈,我們都是為了記憶快樂的瞬間。
所以,怎麼快樂,就怎麼幹!
◇總結◆
1.朋友圈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形成群體。曬朋友圈的人形成了一個群體,而隻看朋友圈的人形成了一個群體。
2.“曬群體”與“看群體”形成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前者更注重遵從于自己的喜好,而後者更遵從于一種文化規範。
3.曬朋友圈的人和不發朋友圈的人,他們的目的都是一緻的,即讓自己快樂和愉悅。
4.“曬群體”與“看群體”之所以會互相貼标簽,是因為他們需要一種解釋世界的方式,這種方式是簡化了的、自利的、潛意識的。
5.人終其一生,追求的是快樂!怎麼快樂,就怎麼幹!
在我看來,朋友圈和以前的QQ空間說說沒區别。偶爾還會慶幸自己沒有删掉那些狀态。那裡有自己成長的痕迹。
個人而言,朋友圈,我是屬于有些時候少發,有些時候多發的人。發的最多的:1.記錄自己生活中美好的事;2.分享一些有趣的事;3.轉發推送同時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朋友們交流各自的看法;4.有時候手癢就想發一個問問早安,哈哈...5.躊躇不定時向大家征求意見,或者尋找某件商品;6.分享喜歡的歌曲;
我認為常更新朋友圈是單純為了分享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的心情自己的興趣。
然而那些不發朋友圈的,我認為每個人有每個人生活得方式。有的人喜歡分享有的人卻喜歡沉靜。
有時候覺得自己有一天終要老去。記憶也會漸漸斑駁。所以記錄下這刻的開心和感動。随心而動。如此,而已。
我的朋友圈,極少發負能量的東西,希望朋友圈可以記錄下美好的回憶。
不是為了裝作自己過的很幸福,而是希望日後翻看自己朋友圈的時候,會喚醒那些開心的記憶和感人的時刻。
我不太在乎人家曬機票,曬電影票曬美食,曬健身,曬娃。我隻是覺得,偶爾看到一些同學/朋友的狀态感覺很不錯,這總比不聯系好一點,這算是朋友圈對我的作用了。另外,我把有關微商的大部分屏蔽了,請别來問我屏蔽了誰。
反正我的爸媽,我是不會屏蔽,哈哈......
有一次打電話,我媽說,最近怎麼很少看到你發朋友圈了,小寶貝怎麼樣?他們現在還跳舞嗎?還去表演嗎?學習怎麼樣?我突然才意識到,原來我爸媽會經常研究我的朋友圈,似乎成了他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發朋友圈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讓自己的爸媽了解我們的生活近況。遠嫁的女兒不能常和父母相聚,但小小的一個朋友圈,就能給父母帶去安心和慰籍,也是值得我們偶爾更新朋友圈的。
你呢?屬于哪一類?喜歡發朋友圈?還是不喜歡發朋友圈?
記得點擊關注喲~ 您小小的善意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歡迎留言評論點個贊, 謝謝溫暖而可愛的你!
本文由九瓣九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