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雨一場寒。秋雨淅淅瀝瀝,沒有夏日裡磅礴的氣勢,絲絲縷縷的寒氣,提示人們早晚注意保暖。氣象學上,江蘇的一些地方才剛剛入秋,但在古老的二十四節氣中,此時已經到了秋天的尾聲。
寒露,秋天倒數第二個節氣。我們知道,秋天有6個節氣: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其中,白露、寒露和霜降都和“露”有關。
白露,“陰氣漸重,淩而為露”;寒露,“言露氣寒,将欲凝結”;而再過15天,“露氣”将凝結為霜,是為霜降。從“露”的遞進變化也可知道,天氣越來越寒冷。
嘉定二年(1209年)立秋,陸遊得了“膈上疾”,快到寒露才“小愈”,稍好了一點。我們在他留下的十二首組詩《嘉定己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中能看到,這一年寒露節氣前的氣象。
在那年“近寒露”的那幾天,“屏深室暖秋垂老,粥美蔬香疾漸平”“老人病愈鄉闾喜,處處邀迎共獻酬”,連鄰居得知他病将痊愈,都紛紛邀請他一起舉杯慶祝。
詩中,陸遊留下了那個時節獨有的物候。“獨立溪頭看落晖,殘蕪漠漠蝶飛飛”“八月吳中風露秋,子鵝可炙酒新篘”,秋天的落日下,廣漠而沉寂的草叢早已敗落了;有嫩鵝可吃,有新酒可嘗;夏日炎熱,雖讓人昏昏欲睡,卻遠談不上“安眠”二字,此時雖寒,但室内正暖,“童子貪眠呼不省,狸奴戀暖去仍還”,連狸貓都貪戀屋内的溫暖,去了又還。至于詩人自己,“從來澤國秋常晚,歎息衰翁已衲衣”。雖然南方的秋天常常來得比較晚,但“我”已經年老病衰,在寒露将至之時,已覺察到寒冷,新衣還沒來得及做,便早早換上了舊衣禦寒。
狸奴圖(局部)宋·佚名
此時的陸遊似乎已放下了壯志不得酬的遺憾,“窮銷壯歲功名志”。他為自己開解說,“自古世間如意少”,自己又算得了什麼呢?他甚至覺得在這把年紀能寫寫小詩、喝喝美酒,便“不須惆怅感餘生”了。
陸遊堅強地熬過了那個寒露,那個秋天,但到底沒熬過那個冬天。臘月底,他寫下“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抱着未見國土收複的遺憾溘然長逝。
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
千家風掃葉,萬裡雁随陽。
化蛤悲群鳥,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蒼蒼。
——【唐】敦煌寫本《詠廿四節氣詩》
之前,我們曾介紹過白露三候,第一候便是鴻雁來,第一批大雁南飛了。而寒露三候,第一候也和鴻雁有關——鴻雁來賓。這是最後一批大雁南飛了。
寒露還有另外兩候,一為雀入水為蛤,一為菊有黃華。在敦煌留下的唐人寫本中,《詠廿四氣詩》有二十四首,有的并沒有将節氣中的三候全數寫出,如《秋分》,如《白露》,而在歌詠寒露這首詩中,将寒露三候全部寫了出來。詩中既有“萬裡雁随陽”,也有“朝看菊漸黃”。而那句“化蛤悲群鳥”寫的是“雀入水為蛤”。古人看到黃雀千百成群地飛往大海,倏爾消失不見,在灘塗發現與黃雀紋路相似的蛤後,便認為黃雀變成了蛤。
“雀化為蛤”當然是古人的一種詩意想象。蛤肉質鮮美,号稱天下第一鮮、百味之冠,江蘇民間就有“吃了蛤蜊肉,百味都失靈”的說法。蛤生長在海邊的灘塗,一年四季都可以挖到吃到。而寒露這個季節還有一種美食,錯過了就要等一年。那就是蟹。
郭索圖(局部) 明·沈周
水落鹹頭蟹不稀,漁人網得虎門歸。
玄黃膏向臍中滿,大小筐從蛻後肥。
銜糯輸黏寒露節,迎潮送汐白雲矶。
野人饕餮三秋甚,螯跪餐來當蕨薇。
——【清】屈大均《蟹》
屈大均是廣東人,嗜蟹,他寫過十四首詠蟹詩。這一首寫的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廣州寒露節氣前後的場景。“水落鹹頭蟹不稀”,海水落了,蟹不少。為什麼起手寫這句呢?因為蟹善候潮。潮欲來,舉二螯迎之,潮水退去,則俯而送之。漁人每視其俯仰以知潮之消長。潮漲則蟹少,潮退則蟹多。“漁人網得虎門歸”,虎門,地處珠江口,是鹹淡水交彙處,适合養蟹,“虎門潮水接牂牁,春淡秋鹹蟹總多”。虎門膏蟹國内外都很有名。屈大均所見的漁人,便是在虎門潮退後捕撈螃蟹的。寒露節的時候,這種蟹有膏有黃,非常肥美,口感極佳。老饕們大概最愛這個時候,蟹像是蕨和薇那樣常見,幾乎餐餐出現在飯桌。
菊花小鳥圖 元·佚名
久謂熱當雨,茲來歸近家。
露寒遲應節,天變勇飛沙。
甕白應浮酒,籬黃可著花。
一江三十裡,直欲問仙槎。
——【宋】曹彥約《寒露日阻風雨左裡詩》
寒露這天,南宋官員、詩人曹彥約歸家途中遇風雨。這一場風雨,早就該來掃去餘暑了,直到他快到家的時候才下起來。他的這個寒露節,遲遲沒有寒露該有的樣子。家裡的白酒甕裡應該釀出秋天的第一杯美酒,而籬笆上是不是開滿了黃色菊花?
還有三十裡水路就到家了,好想坐上仙人乘坐的舟船,不懼風雨,瞬間就到家啊。寒露節,“大雁來賓”,最後一批大雁都南飛了,人也該往世間最溫暖的地方去。
(揚子晚報記者 臧磊)
校對 徐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