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刻畫1918年南澳7.5級大地震震源區的三維地殼結構,明确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征,揭示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上。
廣東省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粵東南澳島海域于1600和1918年分别發生7.0和7.5級破壞性大地震,但對這些曆史強震區的深部發震構造以及對海底發震斷裂的位置與特征認知甚少。研究人員使用新采集的海洋主動源反射地震和海陸聯合廣角地震數據,對1918年南澳地震(7.5級)震源區的海底斷裂構造和三維地殼結構開展綜合成像,确定北東東走向的濱海斷裂帶和北西走向的黃岡水斷裂在海底的發育位置和屬性特征,明确濱海斷裂帶作為海陸交互帶重要的邊界斷裂帶造就沉積基底大規模的垂直錯斷。三維地殼結構顯示南澳島海域地殼非均質性強烈,尤其是上地殼包含諸多高、低速異常體,說明複雜的斷裂交叉構造導緻的上地殼破碎特性。目前的震群型微震活動主要發生在中地殼低速體(LVZ)或其附近的高-低速過渡區,表明該低速體作為殼内構造薄弱帶,為該海域震群的發生提供構造條件。
研究表明,廣東南澳島海域的中地殼低速體、濱海斷裂帶與黃岡水斷裂的交彙構造,以及沿斷裂帶的高速侵入體交彙融合并形成局部應力集結帶,是該地區主要的發震構造耦合體,影響并控制該海域闆内地震活動。該研究為認識廣東沿岸地質構造穩定性和地震災害等提供科學依據,為泛粵港澳大灣區海陸交互帶空間開發和城市群建設提供地質信息支撐。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基金、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人才團隊引進重大專項、南海海洋所南海新星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南澳島海域地震探測測線分布圖
反射地震及廣角地震聯合成像結果指示地震主要發生于中地殼低速帶與斷裂交接構造部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