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1500左右
閱讀時間:3~4分鐘
大家好,從今天開始我們來學習《九成宮碑》的獨體字。《九成宮》被稱為萬世法程,幾乎所有學過書法的人都要入手這塊碑,因為這塊碑是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奉敕所書,因而水準極高。我們學習這塊碑應該按照順序才能事半功倍,什麼順序呢?一般都是奉行從基本筆畫開始學習然後到獨體字,再到合體字,這樣子循序漸進。
但是基本筆畫已經有很多人講過了,在這裡我就不浪費口舌。直接從獨體字開始講起,在這裡我按照自己多年來的學習習慣,挑選出幾個有代表性的字來講一些歐楷中的規律,希望書友們能多多提出意見。
衆所周知,歐陽詢的字有一個特點,就是險絕。連獨體字也不例外。在這裡列舉的這幾個可供參考:
一、首當其沖就是這個“永”字,有些朋友說這個字歐陽詢處理的方方正正的,看不出哪裡險絕啊。其實,你仔細盯着這個字的豎來看,它是不是有點往左邊傾斜的感覺,雖然隻是微微的傾斜。但是已經足以給人一種險絕感了,而且撇捺的關系,他處理成左低右高的姿态,利用這一捺來穩住重心,如果沒有這一個長長的捺出現,整個字嚴重往左傾斜,那就失敗了,就因為有了這一捺,這個字又被“拉”了回來,妙就妙在這裡。這正是歐陽詢比常人厲害的地方,一般人都知道把豎寫直,但他卻把豎寫傾斜一點,而且僅僅隻是一點點,火候把握得非常準!
二、“生” 這個字有沒有感到莫名其妙?你可能會說,你上面胡說半天我都忍了,這個我真的忍無可忍了!别急且聽我說來,曆史上很多書法家寫到這個字的時候,都會把最後一筆拉長,用以穩住重心,要麼就是最後一筆也縮短了,但是第二橫也短了一點,這樣對比就不怎麼明顯了。像歐陽詢這樣子做的人還真沒有,歐陽詢獨具匠心,把最後一筆縮短的同時,把豎遠遠加長了。
為什麼橫縮短豎加長就突出“險”呢?你想啊,上面說過了,最後一橫寫長一點是來穩住重心的,那麼縮短了不就不那麼穩固了嘛。就比如平時都用兩隻腳走路,現在讓你“金雞獨立”你也站不穩了,因為平時兩腳一撐開,底部比較寬就容易站穩,現在“金雞獨立”就縮窄了很多,就是這個道理。而且豎往上伸得很高,你可以想象自己爬在一棵30米高的大樹頂上,想想是不是覺得毛骨悚然,立刻就能體會這個字“險”的含義了吧。
三、接下來是幾個比較難寫的“之、乎、也”,一個一個來,先從“之”開始吧,這個字幾個筆畫都是斜的,“點”寫完之後我們要注意接下來的“提”,整個字的氣勢全靠這一筆來體現了,所以角度一定要看好,接下來的“撇”筆斷意連,緊緊貼着“提”來走,最後的平捺要足夠長,略向下斜,同時要注意頓筆的位置。這個字要有點行書的意思在裡面,不然的話顯得特别的生硬。
“乎”歐陽詢在《九成宮》這裡是把第一筆處理成一個短撇,而且采用的是“啄法”,整個筆畫很短,幹脆利落,後文還有一個“乎”字以及《虞恭公碑》裡面有一個,歐陽詢都處理成一個長一點的撇。緊接着的兩個筆畫行書意味也比較重,每一筆都啟帶下一筆,直到完成了長橫。并且這兩個小點離短撇不是很遠,彼此間的距離也很近。“長橫”是個很重要的筆畫,在這裡粗細變化不大,隻是到了收筆時候才變粗圓潤一點而已,前面都是給人一種硬邦邦的“鐵畫”形象,有斬釘截鐵之感。最後一筆歐陽詢“出賣”了他自己,我們從這一筆俨然已經知道這個字出自王羲之《樂毅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一翻,你會發現歐陽詢寫的這個字從形态上跟《樂毅論》裡的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注意出鈎之前要停頓一下,這一點很關鍵。
“也”這個字的難度真的很大,首先說第一筆,本來是個“橫折鈎”,不過歐陽詢寫的斜度很大,不知道該叫什麼名字了,姑且叫“橫折鈎”吧。這一筆的特點是斜度大而且短,隻有足夠短,最後的主筆才能凸顯出來。第二筆本來是一豎,歐陽詢也處理成一個很高的“撇”讓這個字顯得不那麼呆闆。最後一筆雖然沒有刻意往下斜,但也是符合隸書的一點要求,從細變粗。我們都知道歐陽詢的楷書隸意很濃,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從這個筆畫表達出來的。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點意見,我以前也覺得像這樣的“玄學”分析有點多此一舉,到後來随着學書的深入,感覺有些地方還是保留探究精神比較好。如有不對的地方,請多多提出來,我一定改善以期跟書友們一起進步
#練字# #書法# #書法愛好者# #書法的魅力# #筆墨千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