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學習狀态下如何建立親子關系?來源:羊城晚報放平心态、換位思考、向老師求助…… ,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居家學習狀态下如何建立親子關系?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來源:羊城晚報
放平心态、換位思考、向老師求助……
居家學習是親子關系改善的良好契機
文/羊城晚報記者 何甯 圖/羊城晚報教育發展研究院提供
本周開始,廣州除花都、南沙、從化和番禺4個區中小學階段開展線下教學、幼兒園正常返園外,其他7個區中小學階段學校暫緩返校,開展線上教學,幼兒園暫緩返園。孩子居家學習和生活期間,不少家長感到手足無措,特别是雙職工家庭,家長在處理自己工作的同時,還要花時間監督孩子上網課和照顧孩子一天的生活起居,不少家長表示“很頭大”。孩子居家學習期間,家長到底該如何做,才能與孩子和睦相處,減少親子矛盾呢?聽聽這幾位家長的分享。
改變地點:在客廳上網課好處多
“女兒在家上了近一個月的網課,我們幾乎沒有發生過争吵。”鐘女士的女兒現就讀于廣州市鐵一中學白雲校區高一,從2020年第一次居家上網課開始,她就思考如何能更好地掌握孩子上網課的情況。思前想後,她決定把客廳改造成書房,孩子在客廳上網課,大人也在客廳工作。鐘女士表示,這一招還挺奏效,“我們彼此都很透明,大人能看到孩子上網課的情況,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能及時跟進;而我們工作的艱辛孩子也能感受得到,對我們會更加體諒。”
可能有一些孩子喜歡在安靜的環境下學習,在客廳孩子的學習會否受到幹擾?鐘女士說,此次線上學習剛開始那段時間,白天女兒上網課時,鄰居家的嬰兒會哭鬧,“女兒一開始也很心煩,覺得哭鬧聲影響了她學習。我一直認為,專注力更多是靠内在的定力,如果專注力強的人,哪怕外面聲音再響,他都能夠靜下心做好自己的事情。于是,我就利用這樣一個機會引導女兒提升自己的專注力。”
鐘女士還建議女兒要有同理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我告訴她,小嬰兒是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你小時候也是如此的。女兒聽了我的話,表示理解。慢慢地她就習慣了這個哭鬧聲,不再抱怨,也能沉浸在自己的學習中不被打擾了。”
改變心态: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光
孫女士是一位二孩媽媽,女兒讀初二,兒子讀小學一年級。“一開始得知孩子要停課居家學習,真是有天塌的感覺!”起初那幾天,孫女士整天圍着孩子轉,自己的事情完全沒法幹。“女兒初中了,上網課還算自覺;而剛上一年級的兒子,第一次上網課,基本上全程要家長陪同,不然特别容易走神,就連做作業也要我陪着,幾乎要我手把手教。此外,我每天還要做三頓飯,忙得像個陀螺,恨不得一天36個小時。”孫女士說,她消極“抵抗”的辦法就是“擺爛”,不好好做飯,随便煮個面和粥把孩子打發了。
“記得停課第二天中午,女兒一看到又喝粥,就開始皺眉頭了。當時我也很不開心,覺得自己這麼辛苦了,孩子們還各種挑刺。”孫女士強壓住内心的怒火,并開始反思:“我覺得自己的心态才是整個家庭氛圍的關鍵,如果我繼續這樣消極,情況隻會越來越糟。”
孫女士開始改變自己:“我覺得家長首先要轉變的是心态,停課隻是暫時的,與其每天期盼快點複課,還不如先把複課這件事情放下,認真過好每一天。”想明白這一點後,孫女士豁然開朗,她也開始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光。孩子們一直都很喜歡吃她做的菜,她也一改之前的消極,每天一大早就去菜市場買一大堆孩子們愛吃的菜,每頓保證三菜一湯,晚上還給孩子們做糖水消夜。“雖然很累,但是看到孩子們吃得一臉幸福,我的心情也特别好。”
輔導孩子做作業時,孫女士也不再用自己的視角來俯視孩子了。“我把自己當孩子,觀念一轉變,我頓時覺得孩子也很不容易。想想自己這麼小的時候啥都不會,兒子能寫這麼多字,已經非常難得了。”孫女士在陪兒子練字的過程中,自己也很享受練字的過程,“我發現練字特别治愈,我寫着寫着,心情也好了很多。”
改變眼光:别總是盯着孩子的成績
吳女士的兒子剛上初一,停課前剛考完期中考試,成績不是很理想,剛制定完下一階段的學習計劃,因為疫情而居家學習了。“當時真是煩透了,計劃全打亂。看到孩子在家也不認真上網課,總是走神,還開小窗跟同學聊天,我真是氣不打一處來。”吳女士很苦惱,于是向孩子的班主任求助。班主任建議她暫時把孩子的學習成績放一邊,找到孩子的特長,先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吳女士覺得老師的建議很好,于是就讓孩子幫忙給全家人做飯。“兒子雖然成績不拔尖,但是生活自理能力強,喜歡烹饪,平時我工作忙,他能自己做菜。現在我也正好居家辦公,正是指導和提升他廚藝的好時機。”
在吳女士耐心的指導下,兒子做了幾個平時沒做過的菜,比如紅燒排骨、蚝仔烙、魚頭豆腐湯等。“兒子做菜确實有天賦,稍微指點一下,真是色香味俱全。得到了全家人的誇贊,他也信心滿滿。”吳女士頓時想通了,“如果總是盯着孩子的成績,就發現不了孩子其他的優點。家長應該多維度看自己的孩子,孩子自信心有了,學習也會更加自覺。”
溫馨提醒
手機也許不是“元兇”
請從親子關系找原因
孩子居家學習期間,家長诟病最多的莫過于孩子玩手機、電腦等電子産品。家長隻要看到孩子拿着手機,頓時火冒三丈。“很多時候,手機隻是親子矛盾的導火索,真正的‘元兇’,可能是一直沒有改進的親子關系。”廣州市番禺區實驗中學心理老師吳海豔建議,家長要放平心态,不是抱怨和責備,而應好好利用孩子居家學習這一契機,改善親子關系。
家長要辨析自己與孩子矛盾的深層原因,如果親子溝通比較順暢,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機,那麼家長要與孩子站在統一戰線,一起協商,制定策略,共同努力做到不被手機影響學習和工作。畢竟,我們大人也經常出現控制不住玩手機的情況。
如果親子關系本來就很糟糕,家長看到孩子玩手機還一味指責,那矛盾隻會越來越深。這時候家長應該把孩子玩手機的問題放一邊,先修複親子關系。家長可以嘗試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喜歡的事情,甚至是孩子玩的手機遊戲等,找到和孩子溝通的突破口,放下評價和說教,多傾聽孩子的真實感受和想法。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積極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親子關系改善後,再進一步解決手機帶來的問題。如何減少手機的幹擾呢?吳海豔給出了三個辦法。
1. 讓手機“居家隔離”。一項心理實驗将參與者分成三組,都完成同樣的測驗。第一組,與手機共處一室,将手機放在視線範圍内的桌面;第二組,與手機共處一室,将手機放在書包裡;第三組,不共處一室,将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結果表明,無論關機或靜音,都是與手機不共處一室的學生得分更高。原因在于,就算我們沒有使用手機,當腦海裡出現“我不能玩手機、要少玩手機”等類似想法時,這本身也占據了大腦裡的認知資源。
2.讓手機“延時等待”。當我們心裡實在是很想玩手機時,不妨先等待20秒鐘。這個方法源自神奇的20秒原則,即如果一件事需要啟動的能量大于20秒,就很難啟動。其中的生理機制就在于控制我們欲望、動機和情緒的“杏仁核”,它的工作時間非常短暫。當我們先等待20秒,“杏仁核”慢慢安穩下來,玩手機的欲望就會大大降低,而負責自我控制的前額葉開始恢複功能,我們的自控力也開始發揮作用。
3.讓手機“少點紅色”。研究表明,紅色是最能觸動人們警覺性的顔色,可以一秒喚醒大腦注意力。這也是為什麼明明有時我們想用手機查英語單詞,看到新消息提示,一下就被吸引過去,然後查單詞就變成了不停刷消息。因此,為減少注意力被層出不窮的新消息奪走,可以關掉手機裡的所有消息提示開關,讓手機“少點紅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