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過去一百年,中國共産黨向人民、向曆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現在,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新的趕考之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曆史交彙,我們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正昂首闊步行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道路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引經據典、援古證今,賦予典故鮮活的時代内涵,深刻闡釋中國共産黨初心如磐、曆久彌堅的精神密碼。央視網《天天學習》特别策劃“典”亮新時代系列,與您一起學習領會。
【釋義】
“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的第七篇。意思是對國家有利的人,就喜愛他;對國家有害的人,就憎惡他。
春秋時期,齊景公常常按照自己的好惡對臣下濫行賞罰,甚至達到了“賞無功,罰不辜(指無罪之人)”的荒謬程度。齊景公認為,作為一國之君,隻要喜歡誰就可以給他好處,讨厭誰就可以疏遠他。倘若喜歡誰卻不能讓他得到好處,讨厭誰卻不能讓他離開,這就失去國君的權威了。對此,相國晏子進谏道:從前夏商周三代興盛的時候,君主喜歡那些對國家有利的人,厭惡那些對國家有害的人。因為君主的好惡非常明确,所以賢良的人越來越多,奸邪的人越來越少,于是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到了三代衰落時,君主開始驕橫散漫,貪圖安逸享樂,順從自己的就喜歡他,違背自己的就厭惡他,因此,奸佞就多起來,賢臣就不見了,結果百姓離散,國家危亡。
【解讀】
2018年5月2日,在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引用“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這一典故,對我國廣大青年增強愛國情懷提出了殷切期望。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多個場合号召要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強調要讓愛國主義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堅定信念和精神依靠。指出:“我國愛國主義始終圍繞着實現民族富強、人民幸福而發展,最終彙流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祖國的命運和黨的命運、社會主義的命運是密不可分的。”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同心同德、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曆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面對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全體中華兒女同仇敵忾、衆志成城,奏響了氣吞山河的愛國主義壯歌。愛國主義是激勵中國人民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在曆史洪流中奮勇向前的強大精神動力,是驅動中華民族這艘航船乘風破浪、奮勇前行的強勁引擎,是引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迸發排山倒海的曆史偉力、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的壯麗旗幟!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新的趕考之路,全國各族人民更加需要高舉愛國主義旗幟,把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統一起來,團結一心、奮發圖強,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奮鬥不息!
(作者 楊立新)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