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22賽季的NBA比賽中,出現了大量通過故意犯規來阻止對手的快攻的行為。
随着NBA新賽季的開打,聯盟希望今年不會再出現像去年一樣的情況:故意犯規(take foul)。
NBA引進了發展聯盟NBDL從2018-19賽季開始使用的“攻守轉換時的故意犯規(transition take foul)”。
如果防守者被判定用不正當的方式阻止對方攻守交換後的進攻,那麼對手就會獲得一次罰球機會,罰球的球員可以是場上五人中的任一人,并且會同時得到球權。
聯盟高層相信這個規則會讓故意犯規這件事成為曆史,也能讓NBA球員在場上有更好的表現。
故意犯規是如何變成NBA裡的大問題?
早期,NBA對攻防轉換時的故意犯規的處罰規則是,球員遭受犯規後罰兩球以及保留球權。
這個規則是為了避免在攻擊方發動快攻,且持球者前面沒有任何防守球員時,防守方故意犯規的情形。
這個規則可以追溯到1984-85賽季,但在2006-07才變成了現在的這個版本。
不過這個規則卻也給了防守者鑽漏洞的機會,他們會在持球者的前面對他犯規。
許多早期用這種方式造成犯規的NBA球員都是從國外學來這招的,因此這樣的犯規方式被稱為”歐式犯規”。
但在2017年,FIBA調整了他們的惡意犯規規則,FIBA禁止出現非必要的進攻阻礙,所以現在隻有NBA有這樣的問題。
故意犯規的方法五花八門
“故意犯規(take foul)”的方法有很多種,當年“大鲨魚”奧尼爾在NBA橫行無忌的時候,小牛隊前主教練老尼爾森就發明了“砍鲨戰術”,通過犯規将罰球命中率不高的奧尼爾送上罰球線。
後來這種戰術被推廣開來,各支球隊紛紛通過故意犯規将罰球率不高的球員送上罰球線。
不過,随着近年來NBA内線球員都以投射著稱,所以這種戰術越來越少見了。
而在比賽最後一分鐘通過故意犯規将對手送上罰球線,從而換取更多進攻時間的方式更是成為了籃球比賽的一部分。
這種故意犯規無傷大雅,是所有人都知道會出現的情況,所以沒有人會在意這樣的故意犯規。
但是,近年來除去每節比賽最後時間和整場比賽最後時間的犯規,常規比賽時間的故意犯規也在明顯提高。
在2017-18賽季裡,除去每節的最後和第四節尾聲不看,每場比賽的故意犯規隻有0.32次;但到了2018-19賽季,這個數字翻了一倍。
到了2020-21賽季,平均每場比賽中都會有一次故意犯規,上一賽季,這個數字增加到1.4次,四年内成長了332%。
這樣的增長明顯影響了比賽的流暢性。
發展聯盟的實驗性規則
2018-19賽季,聯盟意識到故意犯規是NBA裡的一大問題,于是一個實驗性質的規則就開始在發展聯盟中施行。
也就是如果防守者被判定用不正當的方式阻止對方攻守交換後的進攻,那麼對手就會獲得一次罰球機會,罰球的球員可以是場上五人中的任一人,并且會同時得到球權。
在發展聯盟開始抓攻守交換時的故意犯規後,我們很快就看到成效。
“這個規則有用,我們可以看到更多攻守交換時的快攻。”
“其中一個關鍵是,當現在有一個更嚴重的懲罰,就比較不會有人想去犯這個規。”
在這個規則生效後,每節最後一分鐘以外再未出現過故意犯規。
2018-19賽季中也隻總共出現過7次,這個數字在接下來的兩年中也逐漸減少,直到2021-22賽季稍微回升至15次。
從在發展聯盟得到的經驗,NBA版本的規則增加了其他情形,包括在攻守交換後,防守方對沒有持球的進攻球員做不正當的防守動作,這樣的行為也可能會被吹犯規。
聯盟裁判發展與訓練的高級副總裁蒙蒂-麥卡琴說:“我們希望有一個環境讓他們打出最好的表現,我們覺得這個新規則可以提供更多攻守交換時的快攻機會。”
這個規則還會不斷改進
“我們沒有天真到認為他們不會用其他手段來掩蓋阻礙進攻的事實,但是我們在乎的是正當性,我們強調的是用正當的方式打球。”麥卡琴說,”如果你這麼做,那我們也希望好的比賽能繼續下去。”
NBA會保持密切關注,看規則還需不需要做修改。
雖然攻守轉換時的故意犯規的懲罰并沒有到非常嚴重,但依然會在一些最危急的情況中帶來對球員的嚴重傷害。
“如果我們能讓大多數的人不再犯這種規,”麥卡琴說,”我們就會把他視為是一種成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