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青年文摘的正反面

青年文摘的正反面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08:47:21

青年文摘的正反面(摘編微信公衆号的青年文摘們)1

我有收集飛機刊物的習慣,基本上每次都拿到的是《China Daily》和《環球時報》,但去年有一次坐飛機,散發的讀物是一本《青年文摘》。

和我小時候的印象一樣,這本《青年文摘》仍然是薄薄的幾十頁的小冊子,但是翻開熟悉的封皮之後,裡面的内容卻是别有洞天:絕大多數的内容已經不是來自圖書、報紙,而是來自微信公衆号。可以說,它已經基本成了微信公衆号精選集的印刷版本。

後來我又留意了其他我小時候耳熟能詳的文摘類讀物的現狀。《知音》和《故事會》這兩本鳳姐最喜愛的讀物,依然采用專門撰稿為主的方式,主要是因為獨特的文體在公衆号上不太好找。但《讀者》《意林》以及其他在地攤上叫不出名的文摘類報紙,都越來越多的開始引用微信平台上的文章。

我可能不是最早發現這個規律的人——事實上距離我看到那份微信摘編版《青年文摘》,也已經過去了半年多。但是由此所引發的好奇卻始終沒有消失——紙質的文摘類讀物,現在面向的主要讀者群是怎樣的?

在幾乎每個家庭都有手機、電腦的今天,似乎文摘類刊物應用于上網有困難的家庭或人群的功效已經基本消失了。但總也會還有一些要求不使用電腦和手機的情況,比如正在上學的孩子們,在家長的要求下隻能閱讀一些文學名著、輔導書和此類文摘讀物。現在圍繞着到底讓不讓孩子帶手機上學還有争論,但很顯然總會有不支持帶手機的家長存在。

另外,訂閱此類刊物也可能僅僅是一種傳統的延續,以及看中其作為有人工編輯的紙媒,能保證所選文章的質量和風格的穩定。《讀者》一直以“中國人的心靈讀本”作為口号,而《讀者》們也當得起這樣的口号,頗有一些家庭保持着幾代人同看一本雜志的傳統。

不管是被家長要求不帶手機,還是有訂閱的習慣,作為一個“史前”積累下來的傳統,看紙質文摘的孩子和不看的孩子,肯定會體現出不太一樣的成長軌迹。從而,這類文摘報刊也以自己的體裁和運營氣質在無形中篩選着讀者。

我又特意去看了一下幾本雜志的微博和微信官号,發現其畫風和紙本還是很不一樣的。例如,《青年文摘》微博裡被轉發評論最多的是來自“王俊凱”和“鹿晗”的一句話語錄,其中一條還說“謝謝他的粉絲給我們投這麼多稿……”

而《青年文摘》和《讀者》的微信号也都是運營的還不錯的,最新發布的文章都可以輕松到達 4-5 萬以緻 10 萬 的閱讀。其選擇的文章并沒有紙質版那種濃厚的雞湯味,反倒都是《你再也不相信愛情了?》《“對啊,就是嫌你沒本事才催你結婚啊。”》這樣的,是孕育一個個小咪蒙的溫床。

這種相當入鄉随俗的運營也能體現大多數官媒當今的通用做法,就是将新媒體和傳統編輯部作為兩個獨立的實體,體現出不同的運營風格以及選稿标準。既然這些雜志的官微并無顯著風格,那就更能體現出其紙質版與當今潮流的格格不入。

這些紙質文摘的編輯,和我們家長群中的長輩有異曲同工之處,總是能找到一些我們從來不會點開,也不可能傳播的内容當寶貝去轉發。盡管《讀者》等刊物以前曾經因為宣傳“日本孩子能吃苦”,“美國孩子創造力強”等不知真假的心靈雞湯,而在今天受到長大了的孩子們的批評,但此類内容的傳播依然如故。

文摘類刊物也屬于紙質傳統媒體,但在一片看衰紙媒的聲音當中,卻能穩固擁有自己的“基本盤”,根本就在于它們 n 年如一日的穩定輸出。在自媒體的潮流和文風快速變幻之際,總能保持固定不變的一種風格,其發揮就如同國足(誤)一般穩定,從不讓人失望。類似情況的還有山東衛視——那是一家永遠保持着“土氣”定位的電視台,但收視率在全國衛視當中卻逆勢靠前。

反過來,你能看到的最近幾年關停的報紙雜志,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它辦了半天,你都不知道它是辦給誰看的。那些綜合類報刊都盡可能囊括多種不同領域和風格的内容,其結果就是不管什麼取向的讀者都不感興趣。

随着現在飛機上也放開了手機和 Wi-Fi 的使用,半年多前那本贈送的《青年文摘》又減少了一個不得不閱讀的場合,但它仍能在不管什麼時代都精準挑選出符合自身氣質的文章刊登,越來越體現出作為一個時代的“活化石”的韻味。

它變成了對我自己的質問——我的文章,又是寫給什麼讀者群體看的呢?

本文 摘編微信公衆号的《青年文摘》們來自動點科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