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旅客叫我們服務員,一開始我也生氣。”說這話的是林沫,她是個飛了三年的空姐,被叫服務員曾是這個年輕姑娘在工作裡最不爽的事,“後來,時間長了,也就懶得理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好。”
林沫清晰地記得,小時候,隔壁鄰居家的姐姐是空姐,是所有街坊鄰居豔羨的對象。可是一晃幾年過去,終于輪到自己當空姐,怎麼就成了大家口中的“服務員”。
前段時間,潤米咨詢創始人劉潤在其年度演講中提到一個現象,我國空姐以年輕貌美居多,可是美國航空業卻大量雇傭空奶、空嫂。他提出,随着我國人口紅利的消失和勞動力資源的短缺,或許航空公司未來可以考慮實施“退休空姐返聘計劃”,将更富有創造力的年輕勞動力解放出來。
我們跟幾位空姐聊了聊,請她們講講,這個行業為什麼青睐年輕貌美的女孩子,“大齡空姐計劃”有可能實現嗎?
1930年,為了給旅客提供更好的服務,美國聯合航空公司聘用了世界上第一位空姐——25歲的女性護士艾倫·丘奇。那會,所有航線和機票的價格都由美國民用航空局統一規定,航空公司沒有定價權,年輕貌美的空姐就成了最有競争力的砝碼。
後來,随着民航業的普及,飛機逐漸成為了美國人日常化的交通工具,許多廉航也開始縮減人力成本。隻要你的綜合素質足夠好,身高、樣貌、學曆達到基本要求,哪怕沒有美國國籍,都有可能成為一名空姐。
我國民航業發展之初,機長和空乘人員的選擇和培訓标準借鑒了外國标準,空姐招聘可謂是萬裡挑一。當時,坐飛機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高水平消費,購買機票要出具單位介紹信,乘飛機隻是少數人的選擇。
現在,雖然飛機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但有人推測我國仍有10億人從來沒有坐過飛機,數據真實與否有待考證,但至少說明大部分人仍不可能打個飛的,說走就走。
一直以來,我國空姐招聘都是嚴格把關,林沫本科就讀于一所與航空公司有直接合作的大學,但是,在她參與的那批招聘中,整個年級僅有兩人被成功錄取。面試時,她是第十四組,前面僅有三人通過終面,她是第四個。
“最終,大部分被錄取的人都挺漂亮的,個别在外表上不是特别突出的,親和力和綜合素質一定特别好。”
面對嚴苛的招聘标準,許多空乘專業的學生都利用假期時間,拿着微薄的實習工資,在上海等大型的航空基地實習,隻為了畢業後能實現自己心目中的“藍天夢”。
甚至還有人看到了空乘就業的“錢”景,辦起了交錢“保送”航空公司的買賣。根據民航資源網消息,北京順義某航空培訓機構就曾宣稱:“交10萬元當空姐,20萬當飛行員”。
相比之下,“空少”周未的經曆比較幸運。他原是一名廣告公司的策劃,因為陪朋友面試,偶然成為了一名空少。有人說,211畢業做“服務員”實在是屈才,他卻覺得,這裡沒有辦公室人際關系的困擾,兩年來,每天在玩玩樂樂中完成工作,打卡世界的各個角落。因為英語好,他很早就開始飛國際航班了,每個月有一萬多的工資,還不算上其他各種福利。
空乘隊伍裡還有畢業于985大學,來自英語、醫學、金融、化學等專業的學生,甚至也不乏一些研究生。周未說:“如果想飛公務機,對乘務員的要求還會更高。除了我國,國外許多航空公司也有很多年輕空乘,包括美國的高端航線。”
體檢是成為一名空乘需要闖過的第一關,由于飛行工作的特殊性,所有的标準都是嚴格按照軍檢進行的,如果年齡太大,身體狀況跟不上,單單體檢這一項就難以通過。
至于培訓時間,每個航空公司各有不同。就林沫所在的航司而言,進入公司後,她首先需要繳納幾萬塊錢的培訓費用,經過客艙服務、空乘禮儀、應急撤離等一系列的培訓,并累計飛行500小時後,才能成為一名正式乘務員。
慢慢地,很多人開始發現這份工作與預期并不相符。于是,有些人哪怕忍受高額培訓費打了水漂,也要快點逃離。而還有一些人,堅持下來的理由,隻不過是,賺回培訓費。
對于空乘來說,作息不規律是常态。林沫的排班經常是上三天休兩天,每次執勤期的最後一天大多數都是晚班,淩晨落地,到家就是後半夜了。“如果不巧,下次排班的第一天是個早班,熬大夜的作息沒等調整過來,還需要早起,有時候,我幹脆就不睡了。”
最讓人恐懼的還是大四段,意思就是今天你服務的這個航班要執行四個航段,例如:深圳—甯波—沈陽—甯波—深圳,這意味着這一整天你都得在飛機上度過。
林沫永遠都忘不了那趟飛往烏魯木齊的航班,那是最長的一段航線。六點多起飛,機組人員提前九十分鐘準備,她住的比較近,三點多起床,用二十五分鐘時間化妝、盤頭發、穿衣服,再步行十分鐘到達公司準備室,參加航前提問,然後,才能正式開始本次航班。
航班晚點是時有發生的事,旅客着急,她們比旅客更着急。因為隻有從飛機開始滑行的一刻起,才開始計算飛行時間,才有小時費可拿。林沫經曆最久的一次延遲是九個小時,旅客被安排到酒店休息,她們就在飛機上等,從晚上八點一直等到淩晨五點。
起飛前,空姐需要将本次航班所用的飲用水在機艙内安排好地方,二十幾箱,留給她們的時間隻有五分鐘,很多時候來不及,她就拎起來就往行李架和儲物格餐車上甩。因為我國客流量大,在後艙,每個乘務員平均要照顧五十位旅客,而頭等艙的乘務員,也要一個人照顧好八位旅客,每天她都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照顧好乘客的各種需求,搬行李、遞毛毯、扮演大朋友的角色哄好小孩子……
有一次周未飛完航班回酒店,實在是太累了,吃着飯的功夫,他就在邊上睡着了,第二天早上醒來,還沒吃上飯。
作為一名空乘,也是不能随便請假的。雖然每次航班都會有幾個備份人員,但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備份不上飛機已經是行業慣例。
有一次,林沫感冒了,因為高空會加重病情,又趕上飛商務機,工作量比較大。下飛機後,她突然就失聲了,張着嘴比比劃劃,就是發不出一點聲音。那段時間,她淩晨兩點多落地,就直接去醫院打針,晚上回家也疼得睡不着,最後都是因為咳暈了,才能勉勉強強眯上一小會。
當空姐的日子裡,林沫已經三年沒回過家了。每逢節假日都是高峰出行期,也就是民航業最忙的日子。好在她隻是一個剛畢業的學生,還沒有太多羁絆,很多有家庭的陸續辭職了。
現在,很多航空公司還推出了賣貨業務,在飛機上推銷免稅品、地方特産等商品,還有的空姐被安排到直播間,進行直播帶貨。
在林沫和她的同事們看來,空姐就是一個什麼都要做,且高強度、高體力的工作,像她們這樣年紀輕輕尚且會心有餘而力不足,對于年紀大一些的人來說,可能更加難以适應。
經常有人說,空姐是青春飯,一到年齡,航空公司就會進行清退。
實際上,空乘行業雖然人員流動大,但基本上都是主動辭職,除非違反規定,航空公司從不會辭退員工。相反,因為我國航司大多為國企,空乘工作比社會上很多工作都更加穩定。如果真的因身體等問題不再适合飛行,公司也會在内部進行調崗,年齡大的空乘還能得到更多孕産假、探親假的“照顧”。
航空公司晉升機制明确,從乘務學員、乘務員、兩艙乘務員、乘務長、高級乘務長再到客艙經理,隻要累計飛行足夠的小時,并通過對應的考核,每個人都有升職的機會,薪資也會随之上漲。
可能你不知道的是,其實每班航班上都有空嫂為你服務。航空公司要求,航班上必須同時配有一個乘務長和一個兩艙乘務員,其他人員可以視情況調整。
不過,乘務長主要負責飛機的管理工作,或者隻為頭等艙的旅客服務,至于到了客艙經理級别的,大都是二十多年前被招進公司的佼佼者。除了一些重要航班,她們已經很少上飛機了。所以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是沒有機會見到的。
某民航大學乘務學院老師表示:“空嫂經曆過各種角色的轉變,生活經驗豐富,其實,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更适合當空乘。”
飛機是一種高風險的交通工具,保障客艙安全是機組人員最重要的工作。空嫂年長幾歲,一旦有緊急情況突發,他們能夠更加沉着冷靜,處理好失火、失壓、劫機等意外狀況,并在旅客突發疾病時及時搶救。
有時候,一些年輕的乘務員對業務不熟悉,把旅客惹到投訴。尤其三亞的航班上,老人和小孩比較多,偶爾還有無陪老人和無陪孩子需要照顧,空嫂們自己養育過孩子,一般更加溫柔細緻,處理起這些事情也更得心應手。服務頭等艙時,面對更多的商務禮儀、酒文化、茶文化的需求,空嫂經驗豐富,也更有優勢。
其實,我國早就有過招聘空嫂的曆史。2013年,東方航空就首次在甯波招聘了10名已婚育的女性空中服務員。1993年,上海航空公司還在紡織系統中招聘了18名空嫂,其中,吳爾愉因表現出色,收到旅客表揚信幾千餘封,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等多個稱号。
不過,相比于歐美國家,我國民航業起步晚,曆史較短。目前,年齡最大的空姐也不過五十幾歲,很難找到像美國一樣,八十歲的空奶也仍在飛機上服務的情況。
面對龐大的客運量需求,我國空乘人員的數量還遠遠不足。《民用航空市場展望》預測,中國民航業在2040年前将需要超過40萬名新的航空專業人員,包括飛行員、維修技師和空乘。而民航局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我國共有10萬餘名乘務員在各航空公司持證上崗。2020年,民航直屬院校共畢業學生僅有18314人。
供給側的另一端情況也不夠理想。在某高職乘務學院工作的老師方語說:“早些年,空姐社會地位高,報名的人很多。可是現在不行了,就比如聽說上個世紀末,空姐的工資就有幾千塊,但這些年來,空姐的工資也隻不過漲到了一萬多。疫情以後,讓孩子學空乘的家長就更少了。招生越來越難,我們看着差不多就都要了。”
藝考時,空乘的專業課和文化課分數要求相對較低,很多人都把這當作一條上大學的捷徑。不過工作後,高職和本科通常沒有什麼區别,相反早畢業早上班,飛行小時累積多,還可以早點升職。
北京某高職培訓機構表示:“說實話,我們這的學生上機率并不高,大部分最終隻能去地勤等地方工作,或者對于他們來說,專升本也是一個好的選擇。”
回憶起面試考核的場景,很多在職空乘人員都認為,目前航空公司選人最重要的标準可能還是外表,然後再是服務意識。整個流程走下來,更多考核的内容就是站立、行走、微笑。“在第一輪面試中,我連句話都沒說過,就接到通知了。”
某民航大學乘務學院的老師表示:“校方對于學生的選拔和培訓還是以綜合素質為主,學界其實并不認可業界現有的招聘标準。”
另一方面,因為這個行業給人的印象就是吃青春飯,所以未來轉型的壓力總是如影随形。由于空乘的專業技能受限,社會上其他相似崗位又少,很多人都急着跳出來,她們認為,早一點出來,才能更早地學習其他知識,否則,等到人到中年,再轉型恐怕為時已晚。
不過,也有一些比較成功的案例。林沫現在就在一所高職院校做老師,因為剛從一線的工作崗位退下來,所以她總能教給學生最新、最實用的知識。她的好朋友轉行做了房産中介,在空乘行業的長期培養下,她服務意識好,情商也高,不到一年,就成為了華南地區的銷售第二名。還有一些人轉行去了互聯網公司、或者做禮儀師、網紅主播、自主創業等等,也都有不錯的發展。
近年來航空公司一直也都有一些新的嘗試。2012年,南航推出了“明珠之藍”精英培訓項目,入選者有機會率先成長為儲備骨幹。當初,某航空公司空姐鄭怡就因俄語專業畢業,通過了專八考試,僅三個月就被破格提拔,飛行國際航班,并有幸參與了廣州飛往莫斯科的首次航班。
2015年,東航山東分公司還推出了“重返藍天”項目,号召公司内部年齡年齡55周歲以下,具有乘務經驗的地面工作人員報名參加旺季乘務工作,成為一名兼職乘務員。
方語說:“學校近兩年有專升本的計劃,業内有消息傳出,未來空乘或将隻招本科生,取消對于大專生的招聘,但具體什麼時候落實,目前行業都在觀察。”
*圖片來自拍信圖庫,與本文主人公無直接關系。
作者丨木木
封面丨劉司崴
責任編輯丨周周&二水
排版編輯丨skr
原創作品,轉載請後台回複“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