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 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位,春秋五霸之首,先秦五霸之一,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3子、齊襄公弟。 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于齊國内亂後 ,公子小白與公子糾争位成功,即國君位,齊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見,是為了平定宋國的動亂。後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即第一次“九合諸侯”。
當時中原華夏諸侯苦于戎狄等遊牧部落的攻擊,于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齊桓公
齊桓公晚年昏庸,意志衰退,任用易牙、豎刁等小人。特别是管仲去世後,無人在告誡桓公,于是朝中大權便落入奸佞之手。當齊桓公一病不起時,易牙、豎刁,發動宮廷政變,把桓公囚于宮中,假傳君令不準桓公的兒子們和大臣入宮探病,又斷了桓公的飲食,隻派一名宮女從洞中爬入宮中前來侍奉,饑渴交加桓公從宮女口中知道易牙、豎刁在外作亂,但為時已晚,在悲恨交加中活活餓死。
管仲
老馬識途
元前663年,燕國被附近的一個部落山戎侵犯,打了敗仗。齊桓公就決定率領大軍去救燕國。齊國大軍到了燕國,山戎已經搶了一批百姓和财寶逃回去了。齊國和燕國的軍隊聯合起來,一直向北追去。沒想到他們被敵人引進了一個山谷,怎麼也找不到原來的出口。此時管仲想出一個主意來,他對齊桓公說:“馬也許能認得路,不如找幾匹當地的老馬,讓它們在頭裡走,也許能走出這個地方。”于是齊桓公叫人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領路。這幾匹老馬果然領着人馬走出了山谷。
老馬識途
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居十日,扁鵲複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将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複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文章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發展為線索,通過扁鵲“四見”的局勢,通過記叙蔡桓公因諱疾忌醫最終緻死的故事,闡明一個道理:
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諱疾忌醫。同時給人們以啟迪:對待自己的缺點、錯誤,也像對待疾病一樣,決不能諱疾忌醫,而應當虛心接受批評,防患于未然。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虛心接受别人對的 意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