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培養好的科技創新人才

培養好的科技創新人才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1-09 01:36:01

央廣網廣州8月25日消息(記者 夏燕)在科技強國戰略指引下,當下中國走到了提質換擋、躍遷升級的關鍵時刻,“硬科技”賽道的創新創業正如火如荼。從人工智能到新能源、新材料,科技與産業、資本碰撞出了一曲曲激動人心的全新變奏,越來越多的産業老兵、學界大咖成了這股創新創業大潮的中流砥柱。

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粵港澳大灣區誕生了一大批立足于硬科技的創新型企業,并走出了一支“學院派創業軍團”。在大疆創新、李群自動化、逸動科技、固高科技等“獨角獸”、“準獨角獸”企業的背後,有一位共同的推動者——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

他是機器人與自動化領域的專家,近年來緻力于推動硬科技創新創業與新工科教育的深度融合,力圖從教育源頭着手,求解新時代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時代命題。

由李澤湘教授擔任創始院長的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研究院),正是粵港澳大灣區以培養高水平硬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為目标的全新平台,在課程體系、教學方式上将如何颠覆現有模式呢?

科創之問

原創力、品牌力的不足,一直是中國制造的一大痛點。

“能不能借助大灣區或者中國制造業強大的供應鍊體系,打造一批世界品牌?”這個“科創之問”,一直萦繞在李澤湘心頭。

在深入調研、反複論證之後,他給出了肯定的答案:“過去40年的發展,讓我們有了大灣區這樣得天獨厚的制造生态鍊,我們有能力和速度去叠代産品。這就為後面的物聯網時代、智能時代、機器人時代打下了良好基礎。”

然而,創新首先需要超越工程能力、具有設計思維和創新思維的高層次人才。我國高等院校當前推行的工程教育,卻普遍面臨着專業細分化、知識碎片化、實驗形式化、方法單一化等問題。

李澤湘教授認為,在這樣的體系下,難以培養出既能夠洞察新興市場需求,又能夠将需求與科技深度融合起來的科創人才。

培養好的科技創新人才(科技強國刻不容緩)1

創新者培養生态和環境(央廣網發 未來技術學院供圖)

這一結論,既源于多年觀察,也源自李澤湘的切身經驗。自1992年起便在香港科技大學任教,他對當下工程教育的瓶頸深有感觸,“學生對闆書、作業加考試的‘三闆斧’模式越來越不感興趣”。

直到2004年,李澤湘為參加亞太機器人比賽而開設了一門項目課程。這門課上,學生要學會定義問題(明晰比賽規則),以團隊形式運用各種工具将系統進行分解,之後再設計和制造每個子系統,集成、測試并不斷創新、叠代。此外,學生還得去深圳采購零部件,做PCB 和機械加工。

“這種新穎的學習模式把學生的積極性充分激發出來。學生沒日沒夜地‘泡’在實驗室,趕都趕不走,不少學生後面跟我講,這門課讓他們學到了比本科四年還多的東西。”李澤湘教授回憶說。

也正是在這門課上,走出了大疆創始人汪滔,Zuvi原裡創始人、前大疆創新研發副總裁王銘钰,逸動科技CEO陶師正、逸動科技副總經理潘宗良等一衆高科技創業者。

新工科教育

李澤湘教授的這門課程,實際上正是對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應用。在他看來,新工科教育涉及創新者基本素質、産品設計方法、硬科技創新創業完整流程、系統思維應用這四個基本環節,可以為“科創之問”提供最重要也最寶貴的人力資源支撐。

能否對傳統工程教育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李澤湘認為,“要在現有的課程體系上進行根本性改革是非常困難的,即便在世界頂尖工科院校,其工科教育改革還是受到多方面的約束。”

“唯一系統、全面地把新工科教育做到位的是美國歐林工學院。”據悉,李澤湘曾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歐林工學院。“這裡有一個完全不同的創新環境與氛圍,實驗室與教室整合在一起,教室裡到處貼着學生的想法和成果。”

結合中國國情與科技發展水平,探索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新工科教育之路,也成為了他的期盼,“希望一些有條件的大學也能做出大膽的探索,哪怕規模小一點。”

這個想法,與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深職院”)探索教育改革的目标不謀而合。作為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一面旗幟”,深職院一直以培養适應智能時代需要的複合式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标。

近年來,深職院曾與企業共建華為信息與網絡技術學院、ARM智能硬件學院、比亞迪應用技術學院、阿裡巴巴數字貿易學院、平安金融科技學院等14所特色産業學院,綜合實力、影響力位居全國職業院校前列。

“回答‘科創之問’不隻是我們的初心,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秉持這份使命擔當,李澤湘教授開啟了擔任深職院未來技術學院(研究院)創始院長的全新征程。

學院派硬科技

在李澤湘教授的主導下,未來技術學院(研究院)将聚焦于消費電子、智能制造和智慧醫療三大領域,緻力于培養以設計思維定義問題并融合多學科知識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創新創業人才。

據悉,基于學院發展目标及對國内外新工科教育的深入調研,未來技術學院(研究院)的課程體系包含了數學與科學課程、工程核心課程、人文藝術與商業創業課程四大方面。

其中,6門産品設計課程占據核心位置(占比超過20%)。該課程體系以真實項目為載體,多學科内容深度融合,培養學生掌握面向産業或者市場需求、結合多種設計工具,解決現實世界的工程問題。

未來技術學院(研究院)利用項目制課程設計模式,構建了四大培養特色:

首先是學科交叉融合,以科學工程、設計和人文商業為三條主線,為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賦能。

學院不設置系部,完全打破學科壁壘,隻提供電子信息工程技術、人工智能工程技術、智能制造工程技術等3個“主修”專業,支持學生跨學科挑選專注的領域,如“工程 機器人”、“工程 醫療”、“工程 創業”等。

對于那些有明确發展定位及方向的學生,學院允許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設計專業方向和學習計劃。

同時,學院提供科學、工程、設計和人文深度融合的課程體系,強調多學科交叉融合,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不斷探索、驗證、改進和加深理解,培養學生提供創新性解決方案的能力。

培養好的科技創新人才(科技強國刻不容緩)2

未來技術學院(研究院)項目制課程設計模式(央廣網發 未來技術學院供圖)

其次是以項目驅動學習,實現從課程端到産品端的轉化。學院每學期開設4門核心課程,本科四年完成約25個項目,所有項目均由2名以上教師共同指導。

學生4-5人一組,通過市場調研掌握行業和用戶痛點,發現和定義問題,提出産品設計方案,運用跨學科知識、技術和各種軟硬件工具快速驗證、叠代和優化産品,最後整合供應鍊資源快速推向市場。

其三是團隊化教學,組建跨專業的結構化校企“混編”導師團隊,打破傳統高校各門課程‘畫地為牢’、教師單打獨鬥的局面。

通過将專業課程分成若幹單元(課程群)的形式,導師團隊根據學習成果和目标對單元内各模塊課程的知識點、能力點、教學内容、項目、資源進行重構設計,解決課程設計與課程教學之間“兩張皮”的問題。

其四是以成果為導向的評價體系。與傳統高等院校以交作業、寫論文來驗收學習成果的方式不同,未來技術學院(研究院)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及教師教學成果的依據是市場成果。

學生通過開展創新實踐、發表論文、獲得專利、參加競賽和自主創業等方式,可以申請免修課程、置換課程、替代學分。同時,學院實施彈性學制,放寬學生修業年限,允許調整學業進程、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

據悉,學院鼓勵學生将好的構想落到實處,對于具有市場接受力的項目,學院将予以大力支持,學生可依托項目創辦公司、依據市場反饋動态調整項目及學習方向,以此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為此,學院(研究院)正積極探索前沿技術的工業轉化模式,建立“端”到“端”的硬科技創新創業支撐體系——

其中包括:聯合供應鍊建立産品試制中心,為科研團隊和中小微企業提供設計、試制、驗證、檢測等快速驗證服務;整合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供應鍊體系,建立供應鍊管理中心,保障零件采購、樣機生産、批量生産;聯合清水灣創業投資(合夥企業)基金等創投資本,提供宣傳推廣、導師指導、種子基金等金融服務。

【結語】

作為硬科技創新創業的核心力量,學院派創新創業是創新驅動增長戰略下至關重要的一環。

李澤湘教授及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研究院)正在開展的新工科教育探索,或許能為時光深處的“科創之問”給出新時代的響亮回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