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冉
近日,廣東省博物館推出了一場名為《風·尚——18世紀至20世紀中國外銷扇》的展覽,現身其中的163件(套)華美精緻的外銷扇,出品時間跨越了兩個多世紀,材質名貴、工藝奇巧、紋飾華美、色彩絢麗,這些扇子完美诠釋了這段獨特的國際貿易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
折扇學自日本傳至歐洲
玳瑁骨牙片貼面人物花鳥扇
這裡說的外銷扇,絕大部分是折扇。折扇并非中國首創,北宋端拱元年(988)由日本傳入中國,落地生根。宋熙甯末年,著有《事實類苑》的江少虞遊汴京著名的大相國寺時,看到有日本折扇售賣,扇面用鴉青紙,上用淡粉畫秋日山水,漁人披蓑泛舟垂釣,但這件進口商品要價極高,他無力購買,多年後回想還十分惋惜。宋代蘇轍有一首詩:扇從日本來,風非日本風。……但執日本扇,風來自無窮。(《楊主簿日本扇》)據明人推測,日本折扇的靈感大約來自蝙蝠,因而最初也叫蝙蝠扇。
日本折扇應該是很有名氣的工藝品,有明人将日本的扇與刀相提并論,說“日本惟一刀一扇耳”。明永樂時期後,中國開始仿制折扇,但工藝不及日本,正德時曾派工匠到日本學習裝飾工藝。15世紀,折扇成為中國上層貴族、文人雅士的日常用品。明宣德四年(1429),皇帝在端午節為文武百官賜扇,并形成慣例。
明代嘉靖時,全國不少地區都在生産折扇。雖然學藝日本,但中國工匠青出于藍,是個天賦異禀的好學生。中國生産的折扇不僅由單面裝飾變為雙面,還将扇骨由原來的五根,擴充到幾十根,緊固耐用,視覺上也更加開闊。市井出現一批制作折扇的高手。一把做工精良、不惜用料的折扇,最高可值三四兩銀子。
明代折扇依産地分為川制和吳制,貢扇皆為川造,吳中折扇是仿制川扇的重要成果。明代中晚期,蘇州杭州一帶的大規模仿制行為使折扇進入大衆視野。一位生活在明代的外國傳教士撰文描繪中國人日常生活時,提及16世紀90年代(明神宗時期)的男男女女都喜歡帶着折扇納涼。生産工藝的成熟和普及,使外銷有了底氣。
到了明代晚期,吳中折扇的扇面已不局限于書畫裝飾,而以扇骨的材質來區分雅俗,紫檀、象牙、烏木都被歸為俗列,隻有棕竹、毛竹才被稱為“懷袖雅物”。扇面裝飾上花費再高也不叫高級,時人更追求扇骨的用料。明代墓葬中出土過以紫檀做扇骨的折扇,扇面雕刻花鳥并用螺钿鑲嵌其中。
象牙骨雙面繡花鳥扇
清代的宮廷成品扇常作為賞賜流傳出來。清宮檔案中記載,雍正三年(1725)十月,總管太監張起麟着首領太監周士福交來各種扇子一百把,用以饋贈“西洋國教王”。雍正四年,又對西洋國教王大嘉賞賜,除了瓷器緞子之外,還有“米家山水宮扇一把,繡花宮扇一把,透繡百吉宮扇一把、透繡雲龍宮扇一把……乾隆五十八年(1793),皇帝回贈英使馬戛爾尼的禮物中,就包含240把折扇和26把宮扇,這些東方扇子到達英國後,作為名貴工藝品在宮廷展出。
歐洲制扇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希臘人、伊特魯亞人和羅馬人都使用扇子作為納涼工具和工藝品,不過這些扇子都是團扇。當中國或日本生産的折扇通過絲路貿易大規模傳到歐洲,歐洲人才仿制了第一把折扇。
17世紀成為歐洲折扇制造的重要時期,17世紀末,折扇已完全取代了團扇。此時的歐洲本土折扇,扇骨多種多樣,有象牙、玳瑁、貝殼等,裝飾材料包含金銀寶石,廣泛應用雕刻、镂空多種技藝,工匠群體不斷壯大,形成行會。
黑漆描金柄繡繪戲曲人物圖(一對),典型的中國風宮扇深受歐洲貴族喜愛
歐洲本土生産的折扇和中國制造外銷到此地的折扇同樣受到貴族女性的追捧,是相互饋贈的貴重禮物。曾經被貴族青睐的羽毛團扇,到了此時隻有普通中産和不那麼富有的貴族才會使用。曾擔任法國皇後卧室第一傭人的瑟内塞曾寫詩贊美,“中國的扇子和同一國家的晨衣”在夏天可以驅趕使人疲倦的蒼蠅,為炎熱的空氣帶來涼風,是“手工藝品中的一件寶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