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Sir思前想後還是想說說。
本來不是什麼“大事”:
上海解封後,一位八旬老太太(後來有媒體更正老人90多歲了)出門想買兩塊錢切面,給自己過生日。
可老太太好久沒出門了。
她不知道,現在沒有手機,就沒法掃場所碼,不能掃碼就沒法進面店,進不了面店,店員就沒法把面賣給她……
事情被在場一位好心人發在朋友圈,小感慨了幾句:
路人想為老太太代買,查過綠碼後,卻因為核酸檢測過了72小時被攔在門外。
最終。
老太、路人、店員、切面,面面相觑……
沒辦法,老人留下一句感謝後轉身離開,留下令人心酸的佝偻背影。
△ 路人朋友圈全文
事情經過網絡的發酵,情緒的擊鼓傳花。
終于變成一件“大事”。
有人感同身受,指出部分地區防控層層加碼的困境;
有人感慨,在艱難世道裡,老太仍保持體面和尊嚴,太感動了。
也有不同聲音:
店家堅守疫情規定,不是大事嗎?
多少人靜默換來的防疫勝利,不是大事嗎?
做核酸、防外溢、防反彈,不是大事嗎?
雙方僵持不下,都有道理。
一時間。
誰都無法從這件事裡找出一個準确的“背鍋俠”,一個可以放心指責的“壞人”。
這件“大事”,逐漸升級成盤旋在每個人頭上的“大難事”。
你問Sir有答案嗎?
唉。
幸好事件得到了關注,出現一些“後續”。
先是那位路人A。
第二條朋友圈裡說,這事驚動了“領導”,“領導”查問店家後沒有關心老人家最後買到面沒,反而答複:執行防疫規定沒錯。
還有跟進的媒體。
根據報道:
面,買到了,鄰居主動幫忙的;
買面的老太太,諒解了,還求“澄清”;
“那件事其實沒什麼呀,鄰居和居委平時也把我照顧得很好,希望你們幫我澄清一下。”(摘自:新民晚報)
當天接待的店員小夥子,附近的居民,以及街道居委會……紛紛面對記者給出讓大家滿意的答複。
△ 《澎湃新聞》
問題解決,人群散去。
大事,又重新回歸到一件“小事”。
或許是Sir多慮。
事件“結束”後還忍不住去想,那位沒買到面的老太太,生日當晚怎麼過的?什麼心情?會失落嗎?
還有,在這場劇變中更多的“老太太”。
他們始終拿不到那份“切面”時,或憤怒,或失望而歸後,又怎麼樣了?
所以哪怕“不合時宜”。
Sir還是想追問兩個問題。
可能也是許多人面對這些新聞時的兩種困惑:
“切面”,是大事還是小事?
人的尊嚴,到底該如何衡量?
Sir第一時間想到那部電影。
許鞍華的《桃姐》。
首先當然是因為,那條朋友圈裡描述的“老太太”形象,和桃姐很像。
背影佝偻,而為人大方。
老太太在買面的路上吃了閉門羹。
桃姐,也在電影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桃姐是個老仆人。
十三歲起就被梁家收為家傭,做了六十幾年,伺候梁家四代,終生未嫁。
後來,梁家移民美國,桃姐隻需要專心照顧留在香港做電影制片人的少爺梁羅傑(劉德華 飾)。
此時桃姐中風了。
身體不再靈便,照顧自己都困難,更别提照顧少爺。
于是堅持要去老人院。
羅傑要幫她付錢,她不要;
要幫她買點衣物,她說沒需求;
進養老院之後還多了一句口頭禅:
“沒空就别來看我啦!”
作為老仆人最大的“專業”,便是決不給别人添麻煩。
不止桃姐。
重看電影時Sir發現,片中幾乎每個人物都像是“老太太”的縮影。
主角羅傑。
全家移民美國,他一個人留在香港闖蕩,被認成是空調維修員的“少爺”。
養老院主任,口音明顯“新移民”,在香港無依無靠。
△ 主任被桃姐問起家人後沉默不語
養老院老闆,昔日風光無限的武行,如今帶“小弟們”扮演惡人追債讨生活。
就算是電影裡出現過最光鮮的職業:電影導演。
片中也有一場意味深長的戲。
監制羅傑,大導演徐克、洪金寶,還有投資人于冬開會(沒錯這些都是許鞍華請來友情客串的)。
開着開着,徐克發飙:
“這景太破啦,怎麼拍啊!”
監制也不讓步:
你們預算超這麼多,還搭什麼景!
翻臉了。
最後投資人見狀無奈松口:要不,加預算?
話音剛落,鏡頭一切……
嗐,剛翻臉的三個人坐着吃夜宵,互誇剛剛那段“演技”,“騙”到了預算。
是的。
這是一群人陷入落魄境地後,積極自救的故事。
當然,最“慘”的是桃姐。
最積極的也是桃姐。
養老院是什麼地方?
是老人最無奈的選擇。
在大戶人家待久了,桃姐再怎麼有決心,進養老院也不适應。
豪華單人間?
惹,怎麼破破爛爛。
營養夥食?
那更是“奇觀”:
不能自主吃飯的老人排排坐,由護士一路一口一口喂過去。
能自主吃飯的,要麼是飯粒掉滿地,要麼是吃到一半才發現兩個人的假牙拿錯了。
桃姐當即忍不住表演一個瞳孔地震。
壞境糟糕還能忍。
接下來,最悲涼的一幕。
半夜時分一個婆婆拖着步子走到大門,握住門把手使勁搖晃,嘴裡哭喊着:“我要回鄉下,我要回鄉下呀……”
尊嚴是個很奇怪的東西。
如果長時間待在一個剝奪尊嚴的地方,一開始,你會痛苦、掙紮,過一段時間,你會慢慢習慣,時間再長點,你就麻木了。
桃姐不想麻木。
畢竟在這養老院裡,她也算半個“貴族”。
比起其他老人單身寡人,桃姐待遇好太多了。
“幹兒子”羅傑探視最勤,帶桃姐出去改善夥食,逛公園,還帶去自己的首映禮見明星……好名聲整個養老院都知道。
△ 其他老人羨慕的眼神
還有羅傑一大家子。
羅傑的姐姐談起桃姐時,滿心感恩,主動提出要承擔桃姐的喪葬費;
羅傑的母親特意從美國飛回香港看望桃姐,給她炖燕窩,給她新襪子和自己戴着的圍巾,甚至梁家還早就準備了一套房子給桃姐養老……
如果說“尊嚴”是靠提升名譽和地位掙來的。
那麼,桃姐絕對是養老院裡最被尊敬的那位。
可桃姐并沒有炫耀,聲張。
她守護“尊嚴”的方式,是竭力保護他人的體面。
比如,面對比她更弱的人。
這天桃姐坐在門口等羅傑來接她回家吃飯,旁邊的老人一直扒拉桃姐,要她幫忙修衣服上的紐扣。
桃姐怕錯過羅傑,跟老人說等一下再縫。
鏡頭一轉,羅傑進門,卻不見桃姐。
原來,桃姐不忍心讓老人等了,決定先進房間拿針線包。
這個空檔,羅傑來了。
這當然不是什麼嚴重的錯過。
可桃姐願意為了他人一個無關緊要的小事,放棄一上午的等待。
比如,面對愛“貪便宜”的人。
羅傑母親從美國飛回香港看望桃姐,煲了一大鍋燕窩,院友羨慕圍觀。
正想偷吃呢。
桃姐回來了。
衆人緊張又拙劣地表演着不知情,桃姐一眼看破:
你裝什麼?
我們吃東西啦!
還有,面對比她更“慘”的人。
過年了,子女們紛紛來接老人回家過年。
誰知一家人吵起來了:
女兒來接,婆婆不願意,偏要等兒子。
婆婆聽了女兒的話下不來台,就是不肯動。
桃姐眼看吵下去不好看。
她走過去,一邊勸着:
你呀,跟女兒回去和孫子過年吧
兒子沒有空嘛
你比我好多了,走吧
三句話,句句講究。
第一句,和女兒走可以見到孫子,你不是重男輕女嗎?孫子不也很重要?
第二句,兒子隻是沒空,不是不要你了,我幫你自欺欺人。
第三句,你還有女兒接你回家過年,我隻能留守養老院,我比你可憐,知足吧。
是的。
“比慘”,是桃姐待人處事的“智慧”。
不止一次。
坐下來和一對母女寒暄,桃姐想當然問小姐姐,你來看老媽?
小姐姐說不,我媽來看我,我要在這裡洗腎……
社死了不是?
桃姐反應很快,張口就答:
“我,中風。”
桃姐知道,一個悲傷的消息,隻能用另一個悲傷的消息去回應。
哪怕沒什麼用。
不信你看下一個鏡頭:
雙方沒繼續聊天,隻能沉默。
多此一舉?
的确,可正是這樣“多此一舉”,維護了對方起碼的體面。
這不是居高臨下的可憐,而是一個個體對另一個個體的體恤。
而正是這些不起眼的“多此一舉”,悄悄改變這老人院。
Sir重看時怎麼也忘不掉這個細節:
養老院裡最不“正經”的堅叔。
愛跳舞,喜相親,潇灑的個性總能把這潭死水攪起一片春光。
他對桃姐也“圖謀不軌”。
拿一點小零食讨好桃姐,然後趁機跟桃姐借錢,說是看病。
不多不少,就借300。
看什麼病?
說病,不如說是“瘾”。
一次撞上羅傑來看望桃姐,堅叔也向羅傑借了300,結果被羅傑發現,堅叔借錢是為了“按鐘仔”。
于是,下一次羅傑當面揭穿堅叔。
本以為桃姐聽到真相後也不願意再借錢了。
結果桃姐絲毫不震驚,反而叫回堅叔。
不喜歡拿人錢的她,這次執意讓羅傑給堅叔掏了300。
“吃”得了就由他吃咯,還能“吃”多久呀?
這句台詞是不是莫名熟悉?
總讓人想起好心人對上海老太太的感歎:“那位沒買到切面的老太,餘生還有幾次生日呢?”
當然有人反駁Sir。
切面和“按鐘仔”能一樣嗎?
不一樣。
但。
在堅叔被拆穿的那一刻,以及老太太看着切面定在面店門口的那一刻,區别不大。
僅有的區别——堅叔有桃姐替他保住體面,而老太太沒有。
現在Sir想回到文章剛開始提出的兩個問題:
切面,大事還是小事?
都知道,它本應是一件小事,卻被發酵成大事。
所以我們應該追問的不是“大小”。
而是,何至于此?
為什麼一個人正常的欲望、念想、需求的流露,會被無限放大,甚至掀起熱搜式的讨論。
我們的反應其實跟羅傑很像:
借錢ok。
可借我的錢去找女孩,不ok,羅傑默認老人不該有欲望,尤其老人院裡的老人。
不是因為羅傑壞。
他隻是同樣被養老院這個系統馴化而不自知。
那麼第二個問題:
人的尊嚴,如何衡量?
Sir想以電影中一個鏡頭為例。
許多觀衆都稱贊這一幕中許鞍華的細膩:
深夜養老院,女兒哭着領取母親遺物。
畫面此時被割開兩半:
左邊,是護工和老人,悠閑地嗑瓜子下棋;
右邊,是悲傷的女兒,止不住地落淚啜泣。
生死無常和生死有命被囊括在同一幕,恰恰證明養老院裡面和外面,是兩個不同世界。
接着。
随着女兒哭聲越來越大,越來越悲傷。
嗑瓜子的人收起笑容,下棋的老爺停下動作……
這些反應是對逝者及家屬起碼的尊重。
然而Sir覺得最精彩是下一幕:
鏡頭切到桃姐特寫。
她的表情跟所有人都不同。
不哭,不笑。
眼眶沒有濕潤,眼神卻比任何時候堅定。
這也表明桃姐對“尊嚴”的态度:
在這一刻,她能獻上最大的敬意,便是悄無聲息的堅守,是她無需通過哭泣去表達的“自尊”。
正如電影英文片名:
A Simple Life(普通的一生)。
它不僅聚焦桃姐一個人。
電影相信通過這些普通的群像,白描式的臨摹,也能挖掘出巨大的能量,能帶觀衆抵達日常生活背後蘊藏的人性幽微。
這也是為什麼類似許鞍華、是枝裕和、侯孝賢等導演能獲得無數贊譽。
而這種“以小見大”便出現在電影結尾。
桃姐葬禮,一個意外身影出現:
堅叔。
他畏手畏腳地走進靈堂。
帶着花,走到桃姐的棺材前,深深鞠了一躬。
什麼意思?
不隻是一個“爛人”良心發現這麼簡單。
而是桃姐在養老院這個系統裡,種下的那顆關于“尊嚴”的種子,開花結果了。
這是許鞍華在電影中留下的最大善意。
也是電影留給我們最深刻的反思。
尊嚴怎麼衡量?
無法衡量。
有時候一文不值,有時候價值超越一切數字。
因為尊嚴是底線。
一個健全的人,尊嚴應該是可以默默守護的,而不是掏出來議價的。
進而。
一個健全的系統裡。
尊嚴應該是被呵護的,而不應該是被強調的。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哆啦K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