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運行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内陸人工河道,在中國内河航運上的地位僅次于長江,被稱為第二條“黃金水道”。
據人民日報消息,2022年大運河的保護和治理将迎來新進展,今年的目标是要實現大運河全線通水!而在黃河以南河段,南水北調工程将繼續為大運河補充水量,改善通航條件,洪水、雨水、再生水等水資源也将得到充分利用。
那麼,京杭大運河全線通水将意味着什麼?今後能實現全線通航嗎?這些問題還要從京杭運河的曆史特殊性說起。
京杭大運河為何會斷航?全線通水意味着什麼?京杭大運河是和長城齊名的古代三大工程之一,自古就是我國重要的漕運通道,同時也是貫穿南北的經濟大動脈。曆史上的京杭運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全長近2000公裡,貫通東部五大水系,串連起國内重要的糧棉油産區,為沿線地區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京杭大運河始建于春秋時期,後在隋朝時被大幅擴展改建,從南方可沿水路直抵洛陽,繼續北上可抵達涿州(今北京)。元朝時,運河取直并将終點定為北京,南北依靠船隊運輸互通有無。明清時期,大運河水上貿易繁忙,商賈雲集的運河名城成為了國内的繁華地帶,蘇州、揚州乃至德州、滄州均從中受益,沿線居民生活富庶。
乾隆南巡
然而,黃河卻給京航大運河的運行帶來了巨大威脅。19世紀中期,受黃河泥沙淤積和河道走勢的共同影響,黃河兩岸呈現出“南高北低”的特點。1855年黃河北岸潰堤,河道向北大幅度“擺尾”,最終彙入大清河并注入渤海。這次黃河改道導緻大運河被攔腰截斷,以黃河為界形成了南北兩段運河。
黃河曆年改道示意圖
其中,黃河以南航段是指從山東濟甯到浙江杭州的航段,全長超過1000公裡,航運功能一直保留至今;而在黃河以北,運河仍保留着882公裡的河段,但航運功能不斷萎縮。在20世紀60~70年代,黃河以北的運河徹底斷航,部分河道幹涸壅塞,至今仍未恢複(已斷航50多年)。
京杭大運河是中華盛世的象征,恢複大運河也是很多人的呼聲。2017年,政協委員提出《關于全線恢複京杭大運河的提案》,全線恢複河道、水面和航運功能的建議受到國内廣泛重視。近年來,黃河以北的運河開始煥發生機,地區性的航道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
在山東,南四湖至東平湖航道已在2016年實現通航,泰安段于2019年滿足通航條件,濟甯、德州、聊城等地的航道建設也在進行當中;在北京,北運河綜合治理見成效,主河槽擴挖28.7公裡,河道拓寬至140~180米,2021年6月已實現40公裡的旅遊通航。
如今,水利部明确定下目标:要在2022年實現大運河的全線通水,讓大運河“活起來”。這既能加快推動全線通航,又能保障沿線的生态用水,真正把千年運河打造成生态之河、文化之河、财富之河!
黃河以北河段複航的必要性可能很多人都以為,大運河實現全線複航并沒有必要。事實并非如此,從以下4個方面來看,黃河以北河段複航大有必要:
1,戰略地位高。在我國的内河航運中,京杭大運河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根據《全國内河航道與港口布局規劃》,京杭大運河被列入了“兩橫一縱兩網十八線”的航運體系,而且還是唯一縱向分布的國家高等級航道,全線通航後必将帶來更大的航運效益。
2,有充足的适航貨源。以濟甯為例,濟甯是全國著名的煤炭産地,累計探明的煤炭儲量超過151.1億噸,年産量可達5000多萬噸。如果大運河能實現全線複航,濟煤将經由黃金水道直接南下至江浙滬一帶,運輸成本将大幅降低。
3,地方依賴度較高。實際調查表明,山東的夏津、武城、臨清、冠縣、陽谷等縣市陸路交通并不發達,另一方面,當地對運河的依存度依然較高。另外,北部運河經過山東西部地區,沿線人口衆多,若能通航,當地發展将受到京津、河北等地的提振,必将加快地方經濟複興。
4,有利于弘揚運河文化。2014年,京杭大運河申遺成功。隻有大運河實現了全線通水通航,大運河文化才能真正轉變為社會效益。在發展旅遊經濟、維護生态的同時,又能起到弘揚傳統文化的作用,可謂是一舉多得。
大運河全線通航有哪些難點?
大運河通航的重點在于“通”上,為使南北航道暢通銜接,就必須要有充足的适航水源,這是第一個難點。
受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的影響,黃河下遊普遍缺水,地表水存在着資源性匮乏的問題。齊魯晚報在2014年6月3日曾報道,北京和天津交界處的一段運河河道萎縮嚴重,河寬隻有一米多,單人可以直接跨過,原因就是缺少補給水源。
因此,山東、河北、北京等地的運河通航必須和跨區域的調水工程相結合,以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為契機,使水位滿足通航的基本需求。在非調水期,航道用水可用小流量補充,維持渠化水位,如何滿足這一需求将是一個難點。
第二個難點是穿越黃河,這也是最大的難點。京杭運河被黃河截斷,要實現通航就必須實施穿黃工程。根據專家拟定的方案,穿黃方式有兩種,一是平交,二是立交。
平交方案是指大運河直接與黃河水相通,該方案難度很大,效果也無法保證。因為黃河泥沙含量大,通航後船閘的閘室和下遊引航道将面臨嚴重的淤積,一來增加了維護工作量,二來難以保障通航的尺度。目前來看,可行性最高的方案還是立交穿黃,即向下挖出一條通航隧道。
京杭運河地勢剖面圖,黃河河床處地勢最高
衆所周知,黃河是有名的“地上懸河”,下遊河床比堤外高出3~5米,局部高出10餘米。黃河的河床高程比京杭運河高出很多,所以有專家建議:可以在黃河底部開挖一條隧道,兩端利用垂直升船機或船閘将南北航道相連,這樣既不受黃河水流和泥沙的影響,又能保證通航的穩定性,在技術上也有很高的可行性。
當然,立交穿黃還需要進一步的論證。隻有水源的問題徹底解決之後,穿黃工程才能更快地提上日程。
内河航運究竟有何優勢?近年來,我國交通運輸業飛速發展,鐵路、公路、海運系統日趨完善,貨物流通便捷,效率很高。因此很多人都認為,大運河的航運是一種落後的運輸方式,速度慢,難以滿足現代物流的運輸需求。
其實,内河航運并不落後,它和鐵路、公路等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1,水運航道占地面積小。據統計,每修建1km的鐵路占地約30~40畝,修建1km的高速公路則需要60畝土地,其中不乏耕地和建設用地。相比之下,内河航運更節約土地資源,在借助天然河道的情況下甚至可以不占地。
2,運輸成本低,節約能耗。據統計,水路運輸成本隻有公路的1/3,鐵路運輸的1/2,運費低,性價比高。在相同的能耗下,水路運輸的運貨量比貨車多2~4倍,比汽車多50倍左右,比飛機更是多出了100多倍。
3,建設和維護成本低。内河航運隻需擴建河道、定期清淤、鞏固堤壩、維護船閘即可,基建方面不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料、鋼鐵等資源。每公裡行程,水路的設施建設成本相當于鐵路的1/3,公路的1/7。和公路相比,内河航道的維護費用減少了50%~80%。
4,适應性廣,适合大宗貨物。内河航運适合煤礦、砂石、建材等大宗運輸貨物,這些貨物在單位體積内的價值較低,但是質量大,如果采用公路或鐵路運輸則成本極高。對于高密度的礦産類貨物,水路運輸始終是最優的方案。
5,運輸效率高,生态環保。船隻的載貨量可達數千噸,而一節火車載重隻有60噸,50節全部載滿也才3000噸。水運的運輸效率較高,大大降低了廢氣、廢渣污染,相對來說更環保。
6,抗破壞能力強。和公路、鐵路相比,水路的抗破壞能力更強,不容易癱瘓,在遭到破壞時仍能維持一定的運力。在特殊時期,水路可保障國家運輸系統的運行,關鍵時刻能發揮重要的物資運輸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