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地震主要受控于闆塊構造運動,強震主要集中在地質構造環境非常活躍的地區。經常有新聞報道四川,雲南,青海等省份發生地震,甚至強震,卻少有報道湖北省發生地震,那麼湖北省真的是地震最安全的省份嗎?
從全國主要火山、地震帶上來看,長江中下遊流域的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等省以及華南地區的廣西,廣東,東北地區的黑龍江,吉林,内蒙都沒有位于主要地震帶上。那麼,不在主要地震帶上,是否意味着就幾乎不會地震呢?
從一組公元前2300年-公元2000年間,地震等級大于裡氏4.0級及其以上詳細的記錄圖當中,我們看出我國曆史地震分布,以及震級大小(圓圈越大表示震級越高)。在這當中,台灣、雲南、西藏、甯夏,以及四川、甘肅所處的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帶發生高等級地震的頻率較多,其次新疆,山西,河北也相對多發,而華中、華東,以及東北地區相對較少。
湖北是經濟、文化大省,也是自然災害大省。全省自然災害種類多、分布廣,特别是洪澇災害、地質災害為全國重災區之一。就地震而言,雖屬于中等地震災害區,但有史以來全省80%以上的縣、市不同程度地遭受過地震。對比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湖南、江西,浙江等省,湖北省地震還是相對多發。
湖北省地跨秦嶺褶皺系與揚子準地台兩大構造單元。以青峰(房縣)-襄樊(襄陽)-廣濟(武穴)斷裂為界,斷裂北側為秦嶺褶皺系,南側為揚子準地台。秦嶺褶皺系為中央造山帶的組成部分,屬于強烈變形構造單元,帶内發育活動斷裂。揚子準地台屬于較穩定的大地構造單元(揚子闆塊),但也有零星破壞性地震沿斷裂分布。
湖北曆史上中、強地震較多的區域,比如湖北荊門-鐘祥-天門、陝西安康-湖北竹山-竹溪、湖北陽新-江西九江、安徽霍山等地區,現今地震仍較活躍;而湖南常德、湖北麻城等曆史地震較多,但現今地震較平靜;湖北巴東-秭歸-宜昌、随州-襄樊-丹江、重慶石柱等現今地震較多,但曆史地震水平并不高。
自公元前143年有地震記載以來,湖北省境内共發生破壞性地震34次,其中6級以上3次,5.0-5.9級19次,4¾-4.9級12次。省内最大地震是公元788年的房縣6½級地震,其次是1856年的鹹豐6¼級地震以及1932年麻城的6級地震。據《東方雜志》第二十九卷第四号,麻城地大震,曆時十六小時,人畜死傷甚多。有感範圍:東到江蘇南京,西到武漢市西,南到江西南昌,北到河南新縣以北,距今90年前的麻城地震是省内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地震。
清代地震
自2000年以來,最大地震為2013年12月16日巴東5.1級地震,最近一次破壞性地震是2019年12月26日應城4.9級地震。恩施州巴東縣和宜昌市興山縣震感強烈,恩施州、宜昌市、十堰市、襄陽市、荊門市、荊州市均有震感。地震造成部分人員受傷,多處房屋倒塌,未造成人員死亡,并未對三峽樞紐正常運行産生影響。和巴東相鄰的秭歸地震也相對多發,2014年到2018年,秭歸縣發生了超過3.5級地震多次,最高達到4.7級。
很多人存在疑問,巴東、秭歸等地小震頻發,是否和三峽有關?因水庫蓄水而誘使壩區、水庫庫盆或近岸範圍内發生的地震,叫做水庫誘發地震。根據精确定位的水庫誘發地震的震中資料證明,水庫誘發地震的震中位置均分布在壩區、水庫庫盆及近岸地段範圍内,距庫邊線一般不超過3~5千米,最遠10千米。中國地震局《三峽誘導地震的研究》中表明,水庫誘發地震确實存在,但誘發的地震均具有強度小、衰減快的特點。三峽水庫蓄水以後,地震的頻率确實增加了,但無感的小型地震很多,有感的地震很少,并不會造成很大的災害,而且地震的次數也在逐漸減少。
小震不斷的另一個原因,是現代地震檢測系統的完善。三峽工程誘發地震監測系統建于2006年,在重點監視區内可定位的地震震級下限為0.5級,震中定位精度可達1公裡,可以說精度非常高。這也造成了印象裡的小震變多了,實際上很多地震在以前沒有感受和觀測出來。
湖北省曆史上中強地震存在300年左右活躍周期,前兩次活躍時段分别為1620-1640年和1906-1934年,兩時段均發生10次5級以上地震,現今地震活動水平不高,但也存在相對活躍期。自2005年以來,湖北及相鄰省市共發生4級以上地震達19次,地震活動相對較活躍。最近活躍時段從2013年石柱4.5級地震開始,其後相繼發生了7次4以上地震,其中三峽庫區4次(雙震事件為1次),2019年湖北應城4.9級等地震,地震活動水平有所增強。
湖北省雖然處在相對穩定的地質構造帶上,地震活動尤其是強震較少,但是曆史上确也頻發,近年來小震不斷。和西部地區比相對安全,但是切不可忽視風險,加強地震災害應急演練,提高自救意識和應急知識,需要人人做起。
圖片來源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