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蟲創意
你有多久沒看完一本書了?
沒有整段的時間,周遭環境讓人靜不下心,996 的工作已經讓雙眼不堪重負……還好,智能手機上面的各種聽書軟件,似乎就是為此而生的。聽書,不僅可以解放疲勞的雙眼,還不限制時間地點,很适合當下碎片化的閱讀環境和快節奏的生活。但比起傳統看書需要更主動、投入地思考,用聽的形式來了解書籍的内容,總顯得難以集中注意力,留下的印象也沒有“看”書那麼深刻,故而有人說看書是主動學習、聽書是被動接收信息。難道說,在閱讀這件事兒上,古人說的“百聞不如一見,聞之不若見之”也同樣适用嗎?
01
聽書 其實并不被動
實際上,不管是對文字,還是對語言的處理,大腦都是一視同仁的。要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就要先知道大腦對信息的處理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圖蟲創意
文字以光波的形式被人眼接收,再向大腦傳遞神經信号,最後到達大腦皮層負責處理文字的區域進行分析和理解。聲音信号從耳朵采集到大腦形成編碼,也和視覺信号處理的過程差不多,大腦都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貯存、識别、記憶和理解。
① 貯存——視像和聲像的短暫儲存
人的感覺器官就像一台 24 小時工作的監控攝像頭,忠實地記錄所有它看到、聽到的影像。然而我們的大腦卻并不想對如此繁複冗雜的信息照單全收,于是,大腦決定先進行短暫的存儲,以方便後續篩選對自己有用的信息。
圖蟲創意
這種短暫的存儲過程被認知心理學之父奈塞爾(Neisser)命名為視像存儲和聲像存儲。以聲像存儲為例,不妨嘗試回憶—下我們平時理解日常會話時的複雜過程,聲像存儲的作用就變得清楚明了——它讓我們擁有更多的時間來聆聽聲音裡包含的信息,故而我們常常在聲音消失以後仍能"聽到"它們。
② 識别——過濾
在短暫的存儲之後,大腦就開始馬不停蹄地對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信息進行過濾,排除一些它認為不重要的東西,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對自己有用的信息上。
這時,由于成年人平時接觸到的大量視覺信息都是通過文字描述的,大腦就認為文字對你至關重要,于是優先檢索出這部分的内容,馬上交給負責處理文字的區域去分析和理解。
圖蟲創意
聲音也是如此,大腦會自動過濾一些不重要的蟲鳴鳥叫、機械轟響,專注于言語會話的信息,在人類社會的語言環境影響下,人的聽覺系統的神經元可以隻對聲音刺激中某些特定的特征做出反應。
③ 記憶——遺覺象
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對文字和語言的需求和依賴遠不如成年人,他們的大腦在刺激信号傳入後還是繼續保持異常清晰、鮮明的形象,如實地記錄所聽所見,這種現象被稱為遺覺象。
有意思的是,許多人以為隻有視覺信息才會像照片一樣印在兒童的腦海中,但實際上,除視覺遺覺象外,還有聽覺遺覺象、嗅覺遺覺象、觸覺遺覺象等,隻不過這種記憶形式很少能繼續保持到成年期。
圖蟲創意
④ 理解——聲音的符号化
在閱讀時,大腦左右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左腦先理解後記憶,記住慢、遺忘快,更适合記憶的消化、吸收;而右腦則會将語言變成圖像,可以大量、快速地記憶,且記憶質量很高,一旦記住就很難忘掉。
當右腦分析一個詞時,比如在閱讀“貓”這個詞時,會自動的在右腦的影像庫中搜尋貓的形象,然後将貓這個詞與它的圖片鍊接在一起。在分析一句話,比如“貓在睡覺”,影像庫中出現的就是一隻貓在太陽底下蜷成一團迷迷糊糊的睡覺的圖像,或許還夾雜着輕微的鼾聲。
但聽書比閱讀還多出了一道工序——聲音的符号化。
圖蟲創意
我們常常會忘記,漢字其實是表音兼表意的文字。當聽到某個陌生詞彙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是去想它是由哪些字組成的,然後再從右腦中提取與之相關的圖像。如果需要記住這個詞,大腦努力去記憶的是這些字,而不是聲音本身。因此,聽書,對大腦的要求其實更高,也更有利于培養集中注意力的習慣。
綜上可知,同樣以電信号的形式編碼,同樣需要進行深度加工,大腦并不會去區分文字和語言誰主動、誰被動。比起“百聞不如一見”,大腦更認同“所聽即所見”。
02
聽書為何不如看書深刻
上文提到在漢語環境下聲音的符号化,比起單純的看書,聽書時大腦的加工還多出一道工序,所以,我們常常會覺得聽書比看書更容易走神,更難集中注意力。其實,除此之外,還有言語知覺的制約、情緒感知、反複加工等因素,都會使得聽書的信息接收效率不如看書高。
圖蟲創意
① 言語知覺的制約
聽書存在着一些客觀因素的制約,例如,在 20 ~ 30 分貝時,言語的可懂度為 50 %;増至 50 ~ 60 分貝,可懂度達到 90 ~ 95 %,但到了 140 分貝,人就要感到頭疼了。此外,噪聲例如地鐵、飛機的轟鳴等對言語感知的幹擾就更大。為使言語能順利交流,一般語音信号必須超過噪聲 6 分貝以上。
② 情緒感知
聽書的聲音來源可以分為真人朗讀和語音合成。
聽真人朗讀的有聲書時,很容易通過朗讀者的語氣帶動情緒,能更貼切地從音頻中聽到情緒的起伏變化,但也會喪失一部分自我感知的能力。而我們在看書的時候則完全由自己主導,可以随意把握情節、節奏、分界點,有很大的腦補空間和回味空間。
圖蟲創意
而在聽語音合成的内容時,技術上暫時還沒有辦法靈活地控制分詞、韻律預測、情感預測等,在聽的過程中,就需要克服這些因素對理解連貫性的幹擾。
③ 回溯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我們在看書的時候,10 - 15 %的眼球運動是回溯的,也就是說,我們的眼睛經常會倒退重看。但由于這個過程太快,我們有時候自己都沒察覺,但是顯而易見,這能大大提升我們對書的理解(當然,這也會降低我們的閱讀速度)。
相反,當我們聽書的時候,理論上我們可以倒回去重聽,但實際上,在懶的天性驅使下,很少有人會真的願意這麼做。與閱讀相比,回溯的缺失多多少少都會損失一部分對内容的理解。
圖蟲創意
03
聽書能替代看書嗎?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随着文化市場的深化發展,知識的商品化傾向日益明顯,伴随着 “讀圖時代”的到來,視覺文化日益凸顯并逐漸成為文化主導,以紙媒為主的語言文本式文化轉變為以電子、數字媒體為主的視覺圖像式文化。
雖然,人類在百萬年進化過程中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是通過語言傳遞信息的,且至今仍然有一些民族用着口口相傳的方式延續記錄祖祖輩輩的故事,但我們所處的時代已經越來越不接受單純地通過聲音這種古老的方式來傳遞文明,久而久之,我們的注意力被光怪陸離的視覺沖擊分散,大腦也越來越疲憊。
圖蟲創意
雖然大腦并不會區别對待所見和所聞,但就學習效率而言,或許“百聞真的不如一見”。聽書雖然不能替代看書,但能幫我們發現新的觀點、體驗新的世界,又有何不可呢?聽書不能替代看書,不過話說回來,聽書也沒有必要去替代看書。歸根結底,看書和聽書都隻是接收信息的方式,難分伯仲,各有利弊;看書也好,聽書也罷,都隻是手段而非目的。
參考資料:
[1]Solso,R.L.,Maclin,M.K.&Maclin,O.H.(2008).認知心理學:第七版.上海人民出版社,70-73.
[2]Richard,J.G.&Philip,G.Z.(2008).Psychology and Life,19th Edition,Pearson Education,86-126.
[3]常寶儒.(1990).漢語語言心理學.新華書店,36-96.
4. 李燕芳,梅磊磊&董奇.(2008).漢語母語者視聽雙通道言語知覺的特點及發展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03),43-47. doi:CNKI:SUN:XLFZ.0.2008-03-008.
1. 盧亞明 & 馬晶晶.(2012).視覺主導的文化.電影文學(09),25-26.
doi:CNKI:SUN:DYLX.0.2012-09-014.
作者 | 唐義誠、池 文 中科普心理健康促進中心
審核 | 陳祉妍 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員
本文由“科學辟謠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來自版權圖庫的圖片,不授權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