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哭一聲,天地悲恸,我笑拔劍,直指蒼穹。戎馬倥偬,沙場秋風。大江東去,誰堪伯仲!
嚄唶宿将,百戰餘生,這位從劉備在襄陽時就投奔的名将,在五虎大将先後離世之後,他依然活躍在北伐前線,前前後後為蜀漢服務了二十多年。他出生入死,在刀光劍影中為劉備拼出了一片天下,雖然他不如關羽張飛那樣與劉備親密無間,但劉備明白這位在他兵弱将寡、勢力孤微之時依然投奔自己的将軍的一片忠心。可惜可歎,他最後還是敗在了自己狂妄嚣張的性格之下,背上了反賊的名聲。
魏延是在劉備最危難的時候加入的。當時,劉備屈居小城新野,寄人籬下,在曹操大軍南下之時擋在荊州的前面,可謂四面征戰之地。魏延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帶着自己的私人武裝毅然加入,可以說是雪中送炭。所以劉備很喜歡魏延。
遙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經過多年的打拼終于在終于在衆人的擁戴下做了漢中王,這個時候,劉備體現出了一代枭雄的氣魄和獨特的用人之道,他毫不猶豫地把漢中太守的要職交給了魏延,而衆人都以為可能會是張飛呢!在宴會上,劉備問魏延:
"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雲何?"
魏延慷慨激昂地回道:"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将十萬之衆至,請為大王吞之!"
此語一出語驚四座,可謂氣壯山河。要知道劉備打下的漢中城并不是得到了什麼富庶之地。當時曹操情知漢中難免失守,預先遷走了漢中城的大部分居民,糧草物資也沒有給劉備留下。拿下了漢中,劉備也無法依靠漢中作為進軍雍涼地區的前線陣地了。
面對這樣的窘況,魏延深知責任重大,在漢中任上一幹就是九年。将一座空城重新變成了糧草基地,為後來的北伐打下了堅實基礎。
魏延看起來對劉備忠心耿耿,也立下了赫赫戰功,那為什麼後來被貼上了“反骨仔”的标簽呢?他在諸葛亮去世後究竟有沒有反叛呢?
王新軍版魏延
我的答案是魏延最後不是反叛,也是反叛了。
首先要區别的是《三國演義》和正史中諸葛亮對于魏延的态度。演義裡的諸葛亮,好像長着一雙透視眼,他一眼就看出魏延腦後長有“反骨”,隻因劉備顧忌殺害投奔人才影響不好,才姑且留了他一條性命,諸葛亮還特地叮囑他好自為之,在後來的北伐時期多次打壓魏延。然而在曆史上是不是這樣呢?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楊儀,魏延跟這個人的矛盾非常大,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楊儀同樣是諸葛亮愛惜的人才,在管理戶籍、調度軍糧方面有着過人的能力。如果能夠文武相和,對北伐大業定然是很有幫助的,偏偏這倆人誰都不服誰。
而諸葛丞相是什麼态度呢?是《三國演義》中那種刻意打壓魏延、留觀後效的态度麼?據《三國志》記載,丞相“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就是說他既器重楊儀,也依靠魏延的勇猛,他并沒有偏向誰,隻是常常可惜兩個人總有矛盾。諸葛亮給魏延加的官職也很大,他被封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後來又升為前将軍、征西大将軍,可見諸葛亮并非像演義中時時刻刻盯着魏延腦後“反骨”的人。
其次,我們想知道諸葛亮去世之前是不是像演義裡一樣預先知道魏延謀反,安排馬岱殺掉魏延。
根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丞相臨終前曾經發布了一道遺令,并不是對魏延發布的,内容是:
“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從字面理解,丞相這是在對魏延冷處理。那就是說如果魏延不願意斷後,那就由他去,大軍先行撤退。那麼丞相會不會另外留一道密诏給馬岱等人暗殺魏延呢?
個人認為不會。因為諸葛亮行事光明磊落,崇尚法制,處置這樣一個功勳卓著、先帝喜歡的老将不大可能會悄無聲息。
由此引出最後的問題:如果魏延有謀反迹象才能處置,沒有謀反何故要往他身上潑污水呢?
魏延究竟是不是反賊?從魏延最後的表現可以看出來真相。在丞相逝世後,衆人根據丞相的遺令有序撤退。魏延不同意,他說:“豈可為一人之死而廢國家大事?”他要自己去北伐,讨伐曹魏。楊儀等人自然根據丞相的指示,先行撤退。還到皇帝劉禅那告了魏延一狀,正巧魏延也告了楊儀一狀。
然而魏延所部兵少,沒有大軍支持,如何北伐?他可以自立為王,但是以當時實力來說,不具備謀反條件。蜀國隻有益州一州,人口不過百萬,平均八、九個平民供養一個士兵,所供養軍隊極限不過十二三萬,從丞相放棄魏延的命令來看,魏延的力量不足以構成威脅,手下的士兵不會過萬,可能隻有幾千,即使自立,也難服衆,力量薄弱。
他也可以投降曹魏,謀取一個優厚的待遇。但是他沒有,他的做法是跟着楊儀向南撤,而且比楊儀撤的更快,搶在前面将沿途官道、橋梁、棧道全部毀掉。
沒有人知道魏延想幹什麼,因為魏延本身脾氣就很怪。魏延并非對楊儀态度惡劣,對所有人都是一副狂妄自大的态度,隻是因為偏偏楊儀不買他的賬,所以積怨越來越深。這樣的結果是,皇帝更偏向楊儀,重臣費祎、董允也都力保楊儀,甚至在南谷口魏延和楊儀兩軍會面時,因為楊儀手下一人義正言辭的斥責,魏延手下士兵作鳥獸散了。
表面看來,魏延的官很大,涼州刺史、前将軍、征西大将軍。楊儀不過是個丞相長史。可是楊儀是丞相心腹,是掌握機密的人,在諸葛亮大權獨攬的情況下,他等于在中央工作。魏延呢,人緣奇差!經常暴跳如雷,和楊儀對着幹,拿刀吓唬楊儀,經常把楊儀吓得痛哭流涕,在諸葛亮面前哭訴。别的文官在魏延面前,也得點頭哈腰,稱贊魏延最牛,最有本事。表面上别人都服他,可是一遇到大事,就看出人心了。
楊儀
所以大事發生的時候,所有的人都以為:魏延真的反了。然而魏延僅僅是想誅殺楊儀,代替丞相的位置繼續北伐大業。沒想到落得個身首異處、夷滅三族的可悲下場。
這場内讧無論對錯,因為楊儀最後也為他狹隘的性格付出了代價。他把魏延的腦袋當球踩,卻并不引以為鑒,他認為新上任的費祎才能不如自己,自己才是丞相最器重的人,整日裡忿忿不平,最後口出狂言:“早知道就跟魏延一塊反了算了。”被人告發,落得下獄身死的下場。
魏延最終沒有施展出自己的才華,在諸葛亮的面前他像是負上了命運的詛咒,《三國演義》中的他更像是一個木偶,為引誘張郃他忍受巨大的恥辱連輸十五陣,最終成就了丞相神機妙算的美名,而自己卻有苦難言。
為什麼丞相甯可六出岐山也不願采納我兵行子午谷的奇招,眼睜睜的看着馬谡兵敗街亭,連年征戰确屢遭失敗?為什麼我為了大漢天下任勞任怨,勞苦功高,到頭來卻落一個謀反的千古罵名?他不明白。
《三國志》在魏延的這一卷中,同時記載了彭羕、廖立、李嚴好幾位有能之士,他們的共同點是性格有重大缺陷,最後得到身死或者被廢黜的下場。假如不計前嫌,合作共赢,而不是像他們一樣鬥的兩敗俱傷的話,也許蜀漢會有更多優秀的人才得以施展抱負,不會落得無人可用的可悲地步吧!後人也能從前車之鑒中通曉事理,不再重蹈他們的悲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