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染,古稱紮缬、絞缬、夾缬和染缬,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紮起來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
湘西苗族傳統的紮染,是民俗文化中的瑰寶。紮染藝術流露出的是湘西少數民族的文化意識 。豐滿寓意的構圖,紋樣各異 ,獨特肌理,形成了湘西民間紮染的獨特藝術。
紮染,傳承了千年的民族民間手工藝,它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它的商品屬性,更在于它的文化屬性和曆史屬性。
傳統之美·苗族紮染
非遺·傳承·技藝·創新
紮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舊籍生動地描述了古人制作紮染的工藝過程:"'撷'撮采線結之,而後染色。即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餘則入染矣,其色斑斓。"
紮染的主要步驟有畫刷圖案、絞紮、浸泡、染布、蒸煮、曬幹、拆線、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紮花、浸染兩道工序,技術關鍵是絞紮手法和染色技藝。染缸、染棒、曬架、石碾等是紮染的主要工具。
紮花,原名紮疙瘩,即在布料選好後,按花紋圖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皺、折疊、翻卷、擠揪等方法,使之成為一定形狀,然後用針線一針一針地縫合或纏紮,将其紮緊縫嚴,讓布料變成一串串"疙瘩"。紮花是以縫為主、縫紮結合的手工紮花方法,具有表現範圍廣泛、刻畫細膩、變幻無窮的特點。
浸染,即将紮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裡,或浸泡冷染,或加溫煮熱染,經一定時間後撈出晾幹,然後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複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層,即“青出于藍”。縫了線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紋圖案,又因為人們在縫紮時針腳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帶有一定的随意性,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樣,其藝術意味也就多了一些。浸染采用手工反複浸染工藝,形成以花形為中心,變幻玄妙的多層次暈紋,凝重素雅,古樸雅緻。
湘西苗族在紮染的工藝流程中,依據一定的花紋圖案,先将織物進行捆紮然後進行染色。紮染工藝分為紮結和染色兩部分。它是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紮、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後進行染色。
其工藝特點是用線在被印染的織物打絞成結後,再進行印染,然後把打絞成結的線拆除的一種印染技術。它有一百多種變化技法,各有特色。
技藝傳承人·韋應紅
非遺·傳承·技藝·創新
韋映紅,非物質文化遺産苗族紮染技藝匠人。自幼家中世代傳承紮染工藝,韋映紅老師從小與長輩學習傳統工藝,并有多年藝術教育經驗。
目前已經逐漸開發出圍巾、服飾、包包、茶席、耳飾、挂件等多種生活用品,打造了“小映紅”文創品牌,廣受歡迎。
體驗非遺·尊享定制
非遺·傳承·技藝·創新
點擊圖片,開啟尊享定制↑
名稱:一朵小梅花
産品用途:紮染筆記本
工藝:紮染
寓意: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規格:21cm*15cm
紮染傳承·文化價值
非遺·傳承·技藝·創新
紮染可以說是一幅藝術作品,它的制作者就是這藝術作品的作者。任何藝術家總是要将自己的理想和自己的心态傾注到作品中去的。
“随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的快速發展,一些青少年對民間傳統文化缺乏了解,導緻這一民間技藝正在走向衰微,淡出人們的視線,為了推廣發揚這一古老技藝,我會盡我的努力讓它順利地傳承下去,盡顯中國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映紅堅定地說道,這是一個傳承人的責任與擔當。
它寄托着苗族的民族理想和情趣,它是了解苗族民族性的一道靓麗而明亮的窗口。就這個意義上來說,苗族紮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商品,而是一種特殊的商品,一種具有文化價值和民族價值的商品,它的文化和民族價值恰恰就在于它的傳統,丢失了傳統,也就失去了它值得珍重的價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