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甯夏閩甯鎮小康生活

甯夏閩甯鎮小康生活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3 11:31:20

随着電視劇《山海情》熱播,66歲的謝興昌又忙了起來,一天就要接受好幾撥人的訪問,有記者,也有晚輩,“那會兒真的那麼苦?”

做為《山海情》中一位号召村裡人移民的村幹部原型,謝興昌是甯夏西海固地區搬出的第一代移民,也是号召村民搬遷的閩甯村第一任村支書,“當時空中不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沙子跑。苦着呢,活着比電視劇裡演得更難。”

1996年,福建和甯夏确定對口幫扶關系,福建成立了由時任省委副書記任組長的福建對口幫扶甯夏領導小組,從啟動西海固移民搬遷、到産業扶貧項目落地,24年來,來自福建的11批183名挂職幹部,2000餘名支教支醫支農工作隊員、專家院士、西部計劃志願者,超過10萬人次直接參與了幫扶甯夏。

截至2020年12月30日,福建省有30多個縣(市、區)與甯夏9個貧困縣(區)結成幫扶對子,福建省财政累計投入無償援助資金19.34 億元,社會各界捐助折款近4億元。援建了西海固地區婦幼保健院、醫護培訓中心、衛生院(所)等衛生項目349個,新(擴)建學校超過230所。

甯夏閩甯鎮小康生活(甯夏閩甯鎮山海)1

如今的閩甯鎮俯瞰圖。街道寬整、民房整潔,葡萄園、紅樹莓園縱橫成田。受訪者供圖。

現在的閩甯鎮街道寬整、民房整潔,葡萄園、紅樹莓園縱橫成田,家門口有醫院能看病,孩子們有條件考上外面的大學,謝興昌不敢想,變化會有這麼大。

閩甯對口扶貧第一批援甯幹部林月婵說,“我們這些福建人啊,沒有白來!”

4根玉米棒子的說服力

2月2日一早,甯夏閩甯鎮一家生态農業科技公司的菇房裡,馬春花熟稔地用右手從菇床上摘下一隻雙孢菇,左手持小刀輕輕一“掃”,沾了銀白色菌絲和黑色基料的菇根被切掉,一隻圓潤嫩白的雙孢菇放到框裡。

為避免這些菇被人為破壞品相,馬春花要拿捏的十分小心,用大拇指、食指固定住厚實的傘蓋,“一按、二擰、三拔”一氣呵成。

這是馬春花熟悉的一套程序,2020年秋天她結束在外打工的生活剛剛進入公司時,話沒多說,她一伸手便“上道”。溫暖濕潤的菇房是馬春花再熟悉不過的地方,是曾在20多年前撐起了她一家人生計的地方。

馬春花的老家西吉縣和海原縣、固原縣、泾源縣等六縣并稱“西海固地區”,位于甯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山大溝深,年均降水量僅300毫米,蒸發量卻在2000毫米以上。1972年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确定為最不适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十年久旱啊,種子種下去後就盼雨,有雨才能收點糧,不下雨就顆粒無收。”謝興昌對當時情形記憶猶新,在他的老家西吉縣王民鄉紅太村,幾乎家家都要靠着國家救濟糧生活,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

1996年,黨中央正式啟動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福建與甯夏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福建成立了由時任省委副書記任組長的福建對口幫扶甯夏領導小組,具體負責此項工作的是時任福建省脫貧辦主任林月婵。

甯夏閩甯鎮小康生活(甯夏閩甯鎮山海)2

西海固移民初到閩甯村時,要在戈壁灘上開荒,用篩子把沙礫一點點篩揀掉,留下的土壤才能耕種。受訪者供圖。

林月婵回憶,西海固地區自然條件惡劣,扶貧難度大,福建甯夏兩省區決定在銀川市玉泉營經濟開發區移民點附近建設新的移民示範區。“找到有黃河水的地方,這裡重新生活,要比就地扶貧脫貧容易的多。”

馬春花和謝興昌,正是當年響應号召的第一批移民。那不是一次簡單的搬家,而是為了能吃上飽飯的移民搬遷。

除了自己移,謝興昌還是首批号召鄉鄰移民的村幹部。

今年初,一部反映當時西海固地區移民搬遷脫貧的電視劇《山海情》上映,其中演員黃軒飾演了一位号召村裡人移民的村幹部,就以謝興昌為主要原型。

上世紀80年代末,謝興昌從固原衛校畢業回到村裡成為村醫,後又當上村支書。

1997年7月,由甯夏、福建共建的移民點閩甯村在銀川市永甯縣的一片戈壁灘上破土動工。這裡距黃河直線距離20多公裡,謝興昌回憶,當時那兒還是一片“天上無飛鳥,地裡不長草,十裡無人煙,風吹沙粒跑”的幹沙灘,但如果能借助水利工程引黃河水灌溉,這裡就是“塞北江南”。他看到了4公裡外玉泉營開發區的國營農場,玉米和高粱長的正旺,回家前他特意掰下4根玉米棒子。“這是全村的希望”,要号召村裡人移來這“幹沙灘”不是一件容易事,這4根玉米是他的“幫手”,是告訴村裡人“我們去了也能用上黃河水,也能種這樣的莊稼”的最好憑證。

但4根玉米棒子的說服力顯然要比謝興昌想的弱,第一批跟着他來的總共14人,三輪拖拉機開了12個小時才從山裡到了這片“荒地”。初到時要自己蓋房、開地,通水電。他記得第一次遭遇沙塵暴的經曆,當時房還沒蓋好,帳篷為家。遠遠看着黃沙刮來他喊着讓正做飯的愛人把吃的護住。等這股子風過去後,帳篷裡隻剩下三樣東西:“我老婆,她手裡按着的鍋,還有腳底下踩着的棉被。”飯已經不能吃了,全是沙子,鄉人抱怨,‘這是什麼鬼地方’。”

有人鬧着回,也有人繼續被謝興昌說服着來,電視劇裡講述這段經曆時有橋段是村幹部被鄉鄰指着鼻子罵,謝興昌告訴新京報記者,現實生活裡,他當時都挨了打。

雙孢菇成了移民的“第一桶金”

謝興昌忙着拉人、留人的時候,1997年年底,福建農林大學教授、菌草技術發明人林占禧帶着團隊來到了閩甯村,成為閩甯對口扶貧協作中農業技術扶貧的主要力量。

此前半年,林占禧他們在甯夏彭陽縣初步實驗成功,将已經在福建研究并推行了十幾年的 “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技術,移植到了大西北。

到了閩甯村,林占禧發現難度更大,還是一片幹沙地的閩甯村連适合做菇棚的窯洞都沒有,從想辦法蓋菇棚開始,就難倒了不少人。2月4日,林占禧告訴記者,那時候太累了,不少人還沒看到蘑菇種成功就累倒了,但是大家不敢歇,因為這不是做實驗,“是帶着(扶貧)任務來的。”最後的“半地下”菇棚是經過數次失敗和實驗才成功定型。

甯夏閩甯鎮小康生活(甯夏閩甯鎮山海)3

上世紀90年代末,林占禧帶着團隊在甯夏教授菌草種菇技術,為農民展開培訓。受訪者供圖。

1998年以後,林占禧和隊員們就開始分散到各個村小組,手把手教農戶建棚、搭架、用牛糞和草做混合肥料。馬春花家正是第一批種植農戶,她記得當時所需的各種材料、原料都是福建方面免費提供的。

大約200平方米的菇棚裡有四層木架菇床,福建技術員在裡面教,她和愛人在邊上學,口音問題有些詞彙沒聽懂,他們就一邊問,一邊照着樣子做。

而此前,她連雙孢菇聽都沒聽說過,第一茬菇在菇架上冒出頭的時候,馬春花又驚又喜,以往都外出打工的馬春花夫婦第一次連家門口沒出就數上了錢。不到一年時間裡,馬春花家賣蘑菇總共掙了7500元錢。

甯夏閩甯鎮小康生活(甯夏閩甯鎮山海)4

2月2日早上,馬春花在菇房裡采摘雙孢菇。新京報記者 張靜姝 攝

“這小東西呦,可是給家裡解決了大問題。”就算是現在回想起來,馬春花依舊覺得雙孢菇稀罕可人,是寶。

同樣第一批學習種菇的村民馬文祥也記得,那時候菇賣到了一斤兩到三塊錢,比肉還貴,自己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菇棚在生活最困難的時候養活着一家老小。來自西海固的移民在閩甯村,從雙孢菇棚裡淘出了第一桶金。

直播帶貨的“閩甯巧媳婦”

2001年12月,以福建和甯夏兩省區簡稱命名的閩甯鎮正式成立,當時下轄5個村,并入銀川市玉海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0年,閩甯鎮鎮區以北的荒地規劃建設了一個新的移民村,此後幾年陸續安置了來自固原市原州區和隆德縣的13個鄉鎮的近兩千戶移民,也因此得名原隆村。2013年,馬燕一家11口人從原州區中河鄉遷居此處,算得上是整個閩甯鎮的最後一批移民。

相較于17年前的移民前輩們,馬燕一家來時,閩甯鎮已不是當年的“幹沙灘”。 村裡有幹淨整齊的硬化路,紅磚房連排坐落,水電太陽能一應俱全,學校幼兒園就建在家門口。馬燕記得剛搬來的頭一年,奶奶生日這天,村委會送來一個生日蛋糕。

馬燕說,當時自己和老公帶着兩個孩子臨時租住在玉泉營開發區的一處平房,老人騎電動車跑了十幾公裡拎着一塊切開的蛋糕給他們送到家裡,“這是60多歲的老人第一次過生日,第一次有自己的生日蛋糕,她太稀罕了,就要讓所有人都吃到。”

移民前,馬燕家周圍就是大山,她很少動出門轉轉的心思,“吃飽,睡覺,看好孩子”,馬燕沒有過多想法,她隻上過半年學,也想不出“文化”在山裡有什麼用,家裡有牛羊已經是不錯的光景。“喂牛羊又不需要文化。”

但現在,29歲的馬燕當上了“帶貨主播”。

甯夏閩甯鎮小康生活(甯夏閩甯鎮山海)5

2月1日早上,馬燕在做“直播”。新京報記者 張靜姝 攝

“謝謝親們捧場,最近我們的枸杞在搞活動,正宗中甯枸杞,滋補身體好東西,購買的粉絲們可以點擊下面的小黃車(購物車)。”2月3日早上八點多,閩甯一家電商扶貧車間的庫房裡,馬燕開始了直播。主推的枸杞、黃芪、金絲皇菊介紹完畢後,馬燕把直播鏡頭拉到車間女工們的工作台前,幾位女工正在給封裝好的牛奶進行二次打包,包裝好的禮盒會在春節期間作為年貨上市。

2019年底,閩甯鎮原隆村的電商扶貧車間建成,主售甯夏農特産品,優先招錄當地留守婦女、建檔立卡貧困戶。目前車間總共聘用52人,90%為女性,50%為原建檔立卡貧困戶,員工每月平均工資近3000元。

負責人手把手指導這些大多不識字的女工們分揀産品,用設備包裝,操作電腦打快遞單。

剛進廠時候,馬燕膽小,從沒上過班的她好多東西沒有見過,連産品名都叫不出。她想出個“笨辦法”,随身帶着紙和筆,托别人把她不認識的産品名寫下來,回家再繼續學。“老師”是她當時剛上了二年級的大兒子。

2020年上半年開始,她們又在福建來閩甯鎮挂職的副鎮長李輝欽帶領下開始 “直播帶貨”,包括馬燕在内的6名女工組成了“閩甯巧媳婦”直播帶貨團。

“不要說鏡頭前了,我連人多的時候說話都不敢。” 馬燕回憶,一開始沒自信,緊張到發抖。對着鏡頭重複李輝欽教給她們那句開場白,“大家好我們是閩甯巧媳婦。”單這一句話,她說了上百遍,要克服笑場、緊張、尴尬、冷場,剛開始,說完頭一句話,她甚至對着鏡頭發起呆,不知道接下來該幹什麼。

李輝欽是急性子,快人快語。他操着一口濃重的福建普通話,告訴馬燕她們訣竅,“要放松,這些産品是你們再熟悉不過的東西,要把它們的美展示出來,說出來。”

現在馬燕已在直播間裡駕輕就熟,網友名裡有自己不認識的字,她直接請教毫不羞赧,“網友們很好,會發語音告訴我怎麼讀。”直播間成了馬燕世界的另一扇窗,現在每天出門前她會給自己化個妝,“直播一開,‘閩甯巧媳婦’要美美的。”

讓閩甯鎮“走出去”

李輝欽自己也開了名為“李鎮長贊閩甯”的視頻賬号,并從2020年5月開始試水直播賣貨,專賣馬燕所在的扶貧車間裡的産品,紅棗圈、枸杞、金絲皇菊、黃花菜、黃芪 ,直播的頭一個月時間裡,李輝欽粉絲從零漲到近萬,最多的一天賣出300多單産品。

甯夏閩甯鎮小康生活(甯夏閩甯鎮山海)6

福建來的挂職副鎮長李輝欽在視頻平台開直播帶貨,受訪者供圖

除了每晚的直播,日常到村裡調研,在白蘿蔔田、葡萄酒莊園、養牛農戶家、樹莓種植園,李輝欽都要拍上一段制作成小視頻,介紹閩甯鎮的特産、風情、民俗。就連回廈門休假,他也不忘念叨,“家鄉的朋友們快來支持我們閩甯鎮的扶貧産品,我需要娘家人的支持,我明天就回甯夏了……”

2019年9月,30歲的李輝欽作為第11批福建援甯幹部來到閩甯鎮挂職副鎮長。和前輩們一樣,李輝欽來的不輕松,他帶着任務,“來一趟,不能白來是不是,要努力為閩甯鎮帶來些變化。”與林月婵那一代援甯幹部要把資金、技術、産業帶給甯夏百姓的目标不同,他覺得,如今是把閩甯鎮“帶出去”的時候。

“援甯”的形式和内容也在發生着變化,20年來。從開始的“吃飽飯”,到打水窖、建希望小學、創辦經濟實體、發展特色産業等等。目前福建在甯夏企業5700多家,年上繳稅收超10億元,安置當地勞動力就業10萬多人。

2015年,福建省屬高校面向甯夏本科的招生計劃增加了10%。“更多孩子考了高中,上了大學,我們才有未來。”謝興昌說,過去他要挨家宣傳上學的重要性,編了宣傳語喊話,“甯讓家裡缺了糧,不要耽誤娃娃上學堂;甯讓鍋裡缺了菜,不要耽誤下一代。”

但到了2005年以後,移民戶把孩子上學的事兒當做家裡頭等大事,在新建的學校裡,幾乎每個閩甯鎮的孩子都上過福建老師的課。福建老師帶來他們從未接觸過的籃球、樂器,多媒體教學設備,也告訴他們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過去農民們覺得上學沒啥用,後來各家都比拼,看能出幾個大學生。” 謝興昌說。 2020年,福甯村104名學生考上本科,有 24名學生中考成績在600分以上。

甯夏閩甯鎮小康生活(甯夏閩甯鎮山海)7

在甯夏工作時的林占禧(左)和林月婵(中)。受訪者供圖。

從1997年第一次确定幫扶關系後到甯夏考察一直到2007年退休 ,林月婵10年間往返福州和甯夏40多次,接送了一批批援甯幹部、專家院士、支教支醫隊,創業閩商。2016年,退休9年後她又一次到閩甯鎮時,發現那裡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家裡都用上自來水了,都有抽水馬桶,孩子們的學校那麼寬敞,鎮上也有了醫院。”

2018年底閩甯鎮福甯村、木蘭村、園藝村、武河村、玉海村5個貧困村脫貧出列,2019年年底原隆村脫貧出列。

去年年底,有當年一起共事的甯夏幹部到福建,上門探望已經75歲的林月婵,告訴她甯夏所有貧困縣市都已脫貧,林月婵答,“我們這些福建人啊,沒有白來。”

李輝欽覺得,閩甯鎮要走出去,就先要吸引更多第三産業的資源過來,但就目前來看,整個鎮子的服務業水平和服務理念還跟不上。就像帶動馬燕她們從不敢說話到能為家鄉農産品代言,他覺得要讓更多人“動起來”。

從“移得出”到“穩得住”

年輕幹部們的想法不謀而合,閩甯鎮分管扶貧開發的副鎮長楊青說,脫貧摘帽,隻是第一步任務的完成,要用多元化的産業把人們繼續留下、穩住,要讓大家都“活躍”起來去掙錢才是進一步的目标。

為了讓全鎮6萬常住人口掙錢,并且是在家門口就掙了錢,楊青帶着鎮上的資源往外跑。原隆村有一家養殖場長期空置,2019年他到區外聯系資源,引入了一家内蒙古的公司把場地盤活,現如今該養殖場的犢牛存欄量達到了近3000頭,幫助村裡30餘人穩定就業。

閩甯某扶貧車間也是楊青請來的合作企業建設的車間,讓像馬燕一樣過去賦閑在家或者常年在外打工的40多名婦女在家門口就參與勞動,獲得收益,“還有一個福建晉江企業家投資的服裝公司,就解決了100多個就業崗位”。

近些年,閩甯鎮在蘑菇、葡萄、紅樹莓、枸杞等為主的種植業上逐漸形成了集群産業的發展模式,全鎮新增的商貿物流、電商和制造加工企業有13家。

“讓大家有事兒幹,有錢掙,才是當下扶貧最穩定、最有效的舉措。“楊青說。

甯夏閩甯鎮小康生活(甯夏閩甯鎮山海)8

圖為謝興昌一家。他自言過上了24年前不敢想的好日子。受訪者供圖。

出生于1985年的楊青是移民受益者,上世紀80年代末,他們全家人從固原縣蔡川村移民到中甯縣大戰場鄉。

那時候楊青就知道,甯夏的貧困地區一直有福建人在幫助,沒去過福建,沒有見過大海,但他對“閩”字有特殊的感情。大學畢業後,楊青考取了永甯鎮的公務員,2018年被派駐到閩甯鎮專管扶貧工作,負責招商引資、扶貧項目開發、就業創業。

楊青覺得,移民身份能讓自己更了解移民,知道他們的渴望,也了解他們的短闆。

“我們要讓福建幫扶到什麼時候呢?”楊青說,有些老百姓現在吃飽穿暖以後,好像沒有特别的追求了,對掙錢的熱情也不足,這才是需要從根本上解決的思想問題。

好在近些年,他看到不少和自己一樣的“移民二代”正在反哺這片土地。楊青認識好幾位年輕人,大學畢業後回到鎮上中學教書。臨近春節,2月3日這天,幾個畢業不久的留學生來到他辦公室詢問創業注冊公司事宜,年輕人創業資金不足,希望有類似大城市寫字樓一樣的辦公空間用來注冊公司和創業起步,他們希望得到楊青的幫助。

楊青說,這些比自己還小10幾歲的年輕人,正是閩甯鎮新一代的希望,他們正在自力更生,想方設法在福建和甯夏兩代父輩們改造過的幹沙灘上創造更多的可能。

2020年12月,謝興昌卸任福甯村村支書一職,回到村醫的老本行,在兒子開的藥店裡坐診,給鎮上居民看病。他住的房子從1997年至今已經翻蓋過三回,從土坯房到磚瓦房,現在是一棟二層小樓,這是他24年前不敢想的好日子。

馬燕最大的心願是3個孩子能接受好教育,自己帶着孩子們走出了大山,她希望以後孩子們有能力靠知識出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眼下她決定買一台電腦,和大兒子一起學習,過去說 “在山裡念書也沒用”的馬燕現在覺得自己能做的很多,29歲,不過才是剛開始。

新京報記者張靜姝實習生牛清妍編輯胡傑校對李世輝

來源:新京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