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考察的第一座唐構
年代:唐朝末年;
方位:河北 正定 開元寺内;
亮點:四座半唐木構中的半座 中國現存最早的鐘樓 中國僅存的幾座早期殿閣式樓閣建築之一
簡介
正定開元寺鐘樓,面闊3間,進深4架椽(3間),高2層,建于晚唐,是中國僅存的4.5座(公認)唐代木構之中的那半座。之所以是半座,是因為在後世的重修中,上層屢遭改建,已非原貌,然而下層卻奇迹般保留着始建時的風格。從底層的柱礎、鬥拱、月梁,均不難感受到唐的意韻。
半座唐構
追溯起來,正定開元寺鐘樓應該是梁思成先生發現的第一座唐代木構(而不是佛光寺東大殿),隻是發現之時,未敢斷定。( 1933年,梁思成先生前往正定考察,并寫下了《正定古建築調查紀略》:“今春四月正定之遊,雖在兵荒馬亂之中,時間匆匆,但收獲卻意外的圓滿。”)
'鐘樓三間正方形,上層外部為後世重修,但内部及下層的雄大的鬥拱,若說它是唐構,我也不能否認。'——《正定古建築調查紀略》梁思成
唐代鬥拱
鐘樓下層柱頭鬥拱為五鋪作雙杪單栱偷心造,僅明間補間隐刻在第二層柱頭枋上。偷心造、隐刻的鬥拱,均是早期常見的鬥拱形式。
“第一跳華拱與泥道拱相交,泥道拱上施三層單材柱頭枋;第一層柱頭枋上隐刻泥道 慢拱,第一跳華拱承托乳袱或斜乳袱,乳袱頭砍成第二跳華拱和角華拱,華拱上不用令拱而直接承托替木和撩檐枋(圖5)。次間無補間鋪作,僅在二、三層柱頭杭間施小鬥。明間補間鬥拱隐刻在第二層柱頭仿上……”——《正定開元寺落架與複原性修複》
鐘樓明間隐刻鬥拱
佛光寺東大殿補間鋪作隐刻的拱。
“鬥拱通高108厘米,是柱高的四點五分之一。”——《正定開元寺落架與複原性修複》
“内槽柱頭鬥拱為五鋪作雙抄,第一跳偷心,第二跳華拱上面做把臂廂拱,廂拱中出要頭,上置散鬥,拱上托鐘架,與外檐相鄰的一面為四鋪作單抄偷心造,第二跳角華拱的位置。”——《正定開元寺落架與複原性修複》
内部梁架
鐘樓架構極為簡潔、剛健有力,唐風濃郁。
紅色的油漆,感覺太光亮,同樣的照片,轉成黑白,更能從圖片中感覺開元寺鐘樓内部結構的力量。
“下層僅在内外柱之間施乳栿、斜乳栿和草栿。乳栿制成月梁型,曲線柔和、制作精細,斷面之比近于1:2。”
月梁高厚比2:1,與北方唐宋古建築普遍的3:2有所不同。
紅框中,二層柱子壓在月梁連接柱頭栌鬥梁尾上,這是屬于什麼造呢?(叉柱/纏柱?)
金柱與乳栿的組合,加上月梁的造型,呈現出如龍爪般的力量感。
開元寺鐘樓柱礎。
佛光寺東大殿。
鐘樓前傳
正定開元寺鐘樓與塔相對,是現存中國古代佛寺中的特例,與常見的雙塔對峙、鐘鼓樓相對都不同。
根據對曹訊先生《建築史的傷痛》,參考曆史文獻、鐘樓底下的地宮及常見的唐代寺院平面布局的推測,鐘樓處原來應該也是一座塔。而且開元寺的兩座塔,在唐初時很可能是兩座平面正方形的木塔。
遠在千裡之外的另一座開元寺——泉州開元寺,正是雙塔的平面布局,除此之外,國内還有多座雙塔并立的古寺。另外,在日本也有不少雙塔布局的寺廟。(圖片為泉州開元寺平面圖,據說唐代時,也是兩座木塔。)
修複之殇
曹訊先生在《建築史的傷痛》一文中,認為上層“外觀力圖複原唐代樣式,可惜還不夠理想。”、“可惜二十年前的複原重修做得不好,未能顯現唐代鐘樓的神采。”
開元寺鐘樓重修前實測圖及複原設計圖。圖片裁剪自論文《正定開元寺落架與複原性修複》
“1963年,梁思成到趙縣驗收隋代趙州橋的保護維修工程,返京途中重訪開元寺,面對殘破不堪的鐘樓,他提出設想:我們很有條件參照下檐鬥拱和檐部結構并參考一些壁畫和實物,給這座小樓恢複一個唐代樣式屋頂,在一定程度上恢複它的本來面目。以我們所掌握的對唐代建築的認識,肯定能夠取得‘雖不中亦不遠矣’的效果······”
“結合老照片和學社留下來的數次調查資料來看,鐘樓上層木構架外檐鋪作均于清代取消,内部六椽栿以上已非唐物,但内槽四根金柱和其上的鋪作層仍為唐代舊物。落架大修時,二樓唐代木構部分均被拆除,取消六椽栿後将大銅鐘壓在複原後的四椽栿上與屋架結合,原有唐代出兩跳的五鋪作鬥拱改為四鋪作出一跳的仿唐鬥拱,其上仿唐月梁造。”
“曾有古建築愛好者留下這樣耐人尋味的話:梁公要在,即便認識上有偏差,也斷不至于造成這個樣子,梁公的話該聽的一句沒聽······如此碩大的鋪作被輕易換掉,完全不顧文物建築修繕應遵循的可逆性原則。”
附:梁先生《正定古建築調查紀略》,關于正定開元寺鐘樓部分
開元寺除塔而外,尚存一殿一鐘樓,而後者卻是我們意外的收獲。鐘樓的上層外檐已非原形,但是下檐的鬥拱和内部的構架,赫然是宋初(或更古!)遺物。樓上的大鐘和地闆上許多無頭造像,都是有趣的東西。這鐘樓現在顯然是警察的食堂。開元寺正殿卻是毫無趣味的清代作品。裡面站在大船上的佛像,更是俗不可耐。
開元寺的鐘樓(第七十五圖),才是我們意外的收獲。鐘《志》稱唐物,但是鐘上的字已完全磨去,無以為證。鐘樓三間正方形,上層外部為後世重修,但内部及下層的雄大的鬥拱,若說它是唐構,我也不能否認。雖然在結構上與我所見過的遼宋形制無甚差别,唯有更簡單,尤其是在角拱上,且有修長替木。而補間鋪作隻是浮雕刻拱,其風格與我已見到諸建築迥然不同,古簡粗壯無過于是。内部四柱上有短而大的月梁,梁上又立柱,柱上再放梁,為懸鐘之用。遼宋或更早?這個建築物乃是金元以前鐘樓的獨一遺例。因其上半為後來集舊料改建,下層飛檐因陳腐被削一節,所呈現狀已成畸形,故其曆史上價值遠過于美術方面。樓上東南角羅列多尊無頭石佛像,大概都是宋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