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你有多久沒有去過實體書店了?近些年,實體書店倒閉的消息接踵而至,與之相反的是電紙書的蓬勃發展。但也有不少書店憑借着他們獨特的經營方式,在慘淡的實體書店市場中生存下來。本文作者将從人貨場的角度,拆解書店新零售,希望對你有幫助。
當書店 咖啡, 文創, 策展,與第三空間與生活結合後,中國的書店産業開始複蘇;換句話, 咖啡, 文創,已經變成了書店的标配,它是新零售書店的新基建嗎?很多書店通過改變體驗、環境和視覺系統,成為網紅店,大批流量蜂擁而至,不遠千裡前來探店,那麼,“高顔值”是新零售書店的新基建嗎?
但是真實的情況是,打卡者來一次就再也不會到來,源源不斷帶來的流量在更多更美的網紅點到來之後會分散、喪失。
品牌猿攝于重慶鐘書閣書店
期望的生活方式也敗給了那些認為喜歡讀書,卻忍不住在書店掏出手機在京東、當當上查詢網上書價的喜歡閱讀的人的選擇。所以,“網紅”書店和“空間”書店,會面臨越來越多的競争與分流:咖啡店、酒店、網紅地産、藝術空間、博物館、健身房……。
作為下一代書店——新零售書店,需要創造出自己的獨特新價值,才能吸引閱讀者持續不斷到訪。這個價值絕不是顔值和第三空間,而是數字化的「貨」和「場」。
六、數字化「貨」——隻有咖啡還不行,還要創造新價值很多人理解數字化的「貨」,就是從“進-銷-存”到供應鍊打通。真正的數字化的「貨」應該形成短鍊的供應鍊體系,千人千面産品和渠道網,進而實現産品和服務的個性化滿足、效率化響應,即時性調整。
還有人理解數字化的「貨」就是線上線下一體化,或者是全渠道融通,通過全渠道實現流量閉環。真正的數字化的「貨」,以效率和信用為核,數據能力成就透明化鍊接。
各種“不對稱”被打破,用戶端、門店端、供應端被打通,各個“利益相關方”用戶、作者、産品、出版社、渠道、品牌等,彼此賦能,他們成為擴張的邏輯原點和驅動單元。
亞馬遜的線下書店,很好地展示了數字化的「貨」教科書般的操作。
與衆多傳統書店【某某出版社十大好書】、【人生必看X本書】的分類不同,亞馬遜利用其平台線上數據,以“評分原則”、“大數據聯想原則”、“閱讀習慣原則”等推薦維度,提供給現場年輕用戶更加“沖動”的需求選擇:
亞馬遜書店的算法還體現在站在用戶角度,更加人性化的推薦體驗:
圖片來自互聯網
在亞馬遜線下書店,隐形的「貨」,就是亞馬遜會員。
「書」被數字化,“書”不再是“紙質的書”,可以是文創、知識、内容;“閱讀”不僅是讀,可以是聽,分享,儀式、創造;賣書也真的可以不賺錢,而是為了源源不斷吸引,赢取更多閱讀者時間分配,繼而創造了更多需求。
數字浪潮之下,數字化的紅利不應由那些線上轉向線下的巨頭亞馬遜、盒馬們獨享,品牌猿認為,站在用戶的角度不斷地思考:數字化「貨」能為閱讀者帶來什麼新體驗,那麼數字化的「貨」就是新零售書店新基建的必然,無論你是書店 、生活方式 、空間 。
七、數字化的「場」——光顔值不夠,還要為文化生活提案要探讨數字化的「場」,首先要為新零售書店的「本源」定調:文化還是生活?簡單地說,是“書 ”,還是“ 書”?
看此簡單問題,品牌猿認為,它是新零售書店的根,因為這是劃分人群的基準。
品牌猿攝于拉薩、上海各個書店
可以肯定地說,沒有任何産品,如同「書」這樣的「貨」具有的獨特屬性——“天生知識,代表認知和審美,能與生活共振,并為其賦能。”
也沒有任何實體商業,有如「書店」這樣「場」具有的空間屬性——“以「時間」為價值标準時,天賦内容的文化&知識空間的書店,令人駐足、流連、沉浸和期待。”
我們販賣的是讓顧客在「文化氛圍」裡的那段「時間」,正因為對這段時間的期待,顧客才會不斷來到書店。——茑屋書店
以此邏輯,新零售書店書店的第一性,理所當然「書 」,新零售書店的「本源」自然是“文化”,而不是“生活”。如茑屋書店“為生活提案”,細品,亦是省略掉了幾個字“以文化為生活提案”。放棄了「書 」,就等于放棄了書店的立身之本。
三聯書店新天地廣場店就是這樣一種嘗試,有各種IP卡通,有香薰,有文創,有咖啡,宛如一個雜貨鋪。書,卻三分之一都不到。這也是誠品書店的深圳百貨關門的原因。
品牌猿攝于三聯書店新天地店
想象一下「 書」,可以是亞朵、K11、愛彼迎,可以是無印良品、宜家、星巴克,也可以故宮、敦煌……,但,他們不會成為新零售書店。當我們形成對新零售書店是「書 」下的“文化生活空間”這樣的認知後,新零售書店的另一個新基建——數字化「文化生活場」就自然而必然。
數字化的文化生活「場」,通過大數據、算法、移動電商、社交網絡、内容平台等數字基建與空間環境相融,為數字化用戶搭建可異常豐富的,場景流動的,實時互動的,敏捷反應的,多元多維的立體“文化生活空間”。
數字為「文化生活場」賦予了四大特性:豐富性,場景化,互動性,敏捷性。當這些特性對“文化生活”重新規劃和賦能後,書店的「場」扮演了新的角色。
1)在空間豐富上:文化/地域/人群/場景和生活方式交融,讓空間前所未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創造
獨有“天生知識”這一屬性,可體驗、可交流、可沉浸、可觸及這些特性,讓購書場所、閱讀空間、效率自習,主題策展,深度閱讀、創意沙龍、小憩輕眠、城市閱居……在新零售書店的「場」中可以肆意生長,每一種利用、體驗和創新,又孕育着更多文化可能。
2)在場景流動上:賦能空間是靜态的,賦能時間則是動态的,空間時間化,時間體驗化,這就是流動場景
由于“書店”的天賦内容,讓空間可以在時間上的完美充實和場景的常态刷新,這種時間對空間的搶奪,也決定了産品形态的躍遷,藉此為生活賦予更多想象。
茑屋書店,按照需求場景堆砌出一個個獨立的空間——比如某個季節的料理主題,那麼這個堆頭的周邊,不僅有于此主題的書籍,甚至是廚房用具,以及合作店鋪的各類食品。
長沙十二時辰「為旅而居」旅行漫遊展通過《在西伯利亞森林中》、《非洲小劄》、《為什麼是兔子》等多本書籍展示作者如何「為旅而居」——在旅行中找到自己或物質、或精神上的理想家園。
圖片來源于互聯網《長沙十二時辰》
3)在互動交互上:在于線上線下表達平台的構建,從參與到表達,從行動到建設
不同互動平台和場景的搭建與激活,使新零售書店的社交屬性擁有新的文化底色。
從讀書會、對話、直播、聽書,到知識分享、彈幕評論、反向定制、貢獻内容,全民共創……讓閱讀者在内容上創造更多内容,讓閱讀者在空間中創新出更多新生活體驗。
4)在動态敏捷上:對空間和時間,線上和線下,各個數據傳感的敏捷反饋,持續适應新的變化,創造更多需求
一方面充分利用IoT設備、攝像頭、小程序等所記錄的場景數據,以算法驅動完善和創造新的文化生活需求,另一面也包括實時感知發現社會、時代熱點,進而在文化生活場景的流動中得以體現。
當空間和場景的想象被打開,不僅線上線下分割即被打破,更重要的是從雙向到融通,從融合到共同繁榮,最終成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這就形成了——數字化「文化生活場」。
在這裡,移動時代的“信息找人”得以實現;網絡協同和數據智能可以一體;“雲空間”或“場景雲化”互相促進與活化……,最終與數字化「人」和數字化「貨」融彙出數字時代第四次書店革命的新物種——「新零售書店」。
參考圖書:《茑屋經營哲學》/《下一代書店·光顔值還不夠》/《場景紀元》/《智能商業》
待續…
品牌猿,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公衆号:品牌猿創(ID:brand-yuan),新商業生态的窺探者,品牌戰略顧問,專注品牌創新與進化!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