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回象山,那時候疫情還沒這麼嚴重。
得空去了趟鄉下的大伯家坐坐。
聊起了最近的一些趣事。
大伯一定要我留下來吃飯。
說是魚塘最近撈上好多條之前刮台風打進來的柴魚。
我不以為然,沒覺得有什麼特别的。
吃過後才知道,原來比柴魚的油脂更盛的是吃魚料過一段時間的野生柴魚。
結凍後的清蒸柴魚
結凍後的清蒸柴魚
冬季的清蒸柴魚極易“結凍”,看到表面黃色的油脂了嗎,是不是很明顯。
這類特殊的柴魚在經過一段時間“養殖”後,體态也明顯有了一些變化。
比如身體明顯胖,清蒸後容易魚肉炸裂。
另外由于活動面積減小,魚鱗也發生了輕微的顔色變化。
“養殖”一段時間的柴魚
包括鲻魚,其實冬季去菜市場買小海鮮,由于現場環境問題,這“兩兄弟”很容易被人混淆。
我也就憑借自己的一些看法分辨一下,希望能對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有所幫助。
柴魚和鲻魚的區分柴魚體态偏小,并且全身呈現青色中透着白亮
鲻魚體态厚實,并且側背以上明顯呈現褐色
如果說柴魚是精緻,那鲻魚就是略帶粗放
柴魚
鲻魚
柴魚背部會有一條明顯凸起的青脊梁
鲻魚簡直扁平得可以開車
這一點是區分它們的關鍵信息
柴魚
鲻魚
都說了柴魚是精緻派的,那眼睛當然得白得漂亮
而鲻魚就眼白泛黃,這一點需要細看
一般菜市場燈光偏黃,很容易看錯
這點可以作為參考
柴魚
鲻魚
刮一條柴魚,可以刮得水槽四周都是飛起來的魚鱗
而刮一條鲻魚,就像給年輕小夥搓背,硬要裝什麼大叔
搓了半天,也刮不出什麼魚鱗
柴魚
鲻魚
鲻魚和柴魚一樣,會自帶油香
鲻魚其實肉質蠻嫩的
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柴魚居然更細嫩
并且略帶一絲絲的香甜
所以市面價格柴魚會高一些
柴魚
對于鲻魚和柴魚的區分,大緻就講以上述這五點,歡迎朋友在評論裡留言,分享更多您對這兩種魚的看法。
在甯波,百姓對于新鮮的柴魚,都喜歡叫“三棱柴魚”。清蒸絕對是首選做法。
清蒸柴魚
前天還嘗試了紅燒的做法,不要放水,加點辣椒,神仙都擋不住柴魚的鮮。
紅燒柴魚
不過鲻魚放湯也不賴,冬筍可是象山本地不得不吃的冬季主角,配上應季的鲻魚,再來點上等的腌鹹菜。
鹹菜和冬筍切絲
都知道鲫魚放湯,湯會奶白。好的鲻魚也行哦。
鲻魚拓展:看上去鲻魚在中國好像沒有柴魚那麼受歡迎,但人家在日本可是混得不錯。
先簡單介紹一下,鲻魚,又有烏魚、烏頭等稱呼。在日本,時令上和我們一樣,也是秋冬季節最為合适。
1、鲻魚在日本有“出世魚”的美譽,有高升、騰達的寓意。所以,在日本古代,它是一種高級白身魚。
在小孩百日宴、七五三節(每年11月,用以慶祝和祈禱3歲、7歲女孩以及5歲男孩的健康成長)的正月等節日到來之際,鲻魚會被人們作為社交的贈品使用。
2、聽說過“烏魚子”麼,是不是還以為是墨魚的籽。說到這個,中國人還是牛掰的。這制作烏魚子的技術,還是16世紀的時候從中國傳入日本長崎的。據記載,江戶時代有日本三大珍味(長崎的烏魚子、岐阜(fù)的鹽海膽、愛知的海鼠腸),是不是又争氣了一把。
烏魚子
選用鲻魚的卵巢作為烏魚子,是因為它的脂肪含量高于很多魚類,而卵巢脂肪的主要成分是“蠟酯”。
這會有助于食材的粘稠度質感的呈現。有人會擔心吃多腹瀉,但烏魚子被曬幹并且鹽漬後,原有的蠟酯其實所剩不多了,不必擔心。
烏魚子主要出産地除了日本,就是台灣了。但兩地的做法會有所差異,一般來說台灣的烏魚子更加柔軟、濕潤,而日本的烏魚子則味道更濃郁,且應為鹽漬的時間有一周左右,所以偏鹹。
鹽漬制作過程
3、圖片中的日本男性的發型一定見過吧,俗稱“鲻背銀杏頭”,特點就是發髻細小,而且斜搭在頭頂一側,看上去就像鲻魚的背部一樣,俏皮可愛。
鲻背銀杏
如果你覺得不可愛,那你看看其他的發型你能駕馭幾個?
各色各樣的男性發型
另外鲻魚在日本也有鲻魚飯、鲻魚刺身、鹽烤等做法,在這就不詳細展開了。
關注我,新鮮海鮮,其實不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