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是農曆正月初五,也就是民間俗稱的“破五節”。古代這一天有吃餃子、不能用生米做飯、不準婦女串門等習俗。
那麼,您知道,民間為何有春節和正月初五吃餃子的習俗呢?
中國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辟地,結束了混狀态,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中國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娲造人有關。女娲抟土造成人時,由于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紮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着,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娲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内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那麼,正月初五又為什麼必須吃餃子呢?
除了年夜飯要吃餃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有一種說法是,從初一到初五幾天之内禁忌較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就基本上過了年禧,不再禁諱了,所以要吃餃子祝賀。如今,在天津及附近地區(例如河北滄州市),還有“包餃子,捏住小人嘴”的習俗,說是讓小人來年閉上嘴,少說壞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