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這句話是孔子講的,它是說:比賽射箭的目的,不在于穿透靶子,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力氣大小不同,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
“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出自《論語》。
原文: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句中的皮,指的是用善皮做成的箭靶子。
那麼孔子說的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他想告訴人們什麼呢?下面就簡單的談談我的理解。
我們知道孔子提倡“克己複禮”,禮就是指周禮。為什麼?
春秋時期,諸侯混戰,分封制遭到破壞,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孔子希望通過恢複周禮,重建倫理道德規範體系約束人們的行為,以此來維護原有的奴隸社會的統治秩序、穩定社會,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
而“射”是射箭,是周代貴族經常舉行的一種禮節儀式,屬于周禮的内容之一。
孔子所說的射箭,是一種比喻,它的意思是說,隻要你能學習有關禮的規定,不管學到什麼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孔子為什麼用射禮來啟發學生們如何保持君子之争呢?“射不主皮”所表達的是:射箭不是以貫穿靶子上的皮革為主要目的。
在射禮上,當時的人不是比誰射的準,誰能正中靶心。而是比誰能夠“貫革”,射穿靶子,這就是說背離了比賽的目的。成了比誰的力氣大了。
因為,比射箭的目的本來就是看誰射的準,而不是貫穿靶子,比的是準頭,而不是力道。
“為力不同科”說的是:射箭的目的和它的用力的方式和專門比力量的比賽是屬于不同科目的。
孔子認為,在禮崩樂壞時代,社會的風氣開始變壞,人們崇尚的目标發生了變化,已經從追求射箭的準頭,轉變成崇拜看誰有蠻力能将皮革射穿。
孔子認為這種變化是不好的,他提醒他的學生,古之道其實是“射不主皮”的。
從曆史上來看,商纣無道之時,人們在射上也是崇尚”貫革“蠻力的;在武王克商之後,整個社會又恢複到“射不主皮”的自然的射藝的本來狀态。
這就是說“射”如果隻求“貫革”,就失去了“射”本來的目的,這也是社會風氣逐漸變得野蠻的反映。隻有“射不主皮”才可能使社會倡禮儀,才能更文明。
關于孔子“射不主皮”,朱熹曾點評道:“周衰,禮廢,列國兵争,複尚貫革,故孔子歎之。”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