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3日,清明假期的第一天,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趕到貴州省安順市紫雲縣的格凸村,為的是親眼觀看一項傳承千年的“絕技”。
順着遊客的目光望去,赫然看見懸崖前有一個身穿紅色衣服的婦女,好像正在做着徒手攀登的準備。
如此陡峭的懸崖,令人望而生畏,如果想要徒手攀爬,幾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圖|正在崖壁上攀爬的羅登萍
可是這個名叫羅登萍的女人卻不這麼認為,隻見她神情鎮定,稍微整理了一下衣服,便伸手抓住崖壁上的一處凸起。
猛地一用力,整個人便離地而起。
隻見她緊緊貼在崖壁上,手腳不停地交換,動作迅捷如猿猴,很快她就爬了十多米!
羅登萍身上沒有攜帶任何輔助裝備,也沒有采用任何安全設施,眼看她已經在近乎垂直的懸崖上越爬越高。
圖|正在打量懸崖的羅登萍
在一旁觀看攀岩表演的人,不由得發出陣陣驚歎聲。
一些膽小的人還捂住了眼睛,生怕羅登萍會不小心墜崖,但是在羅登萍幾十年的攀登生涯中,她從未失手。
曾經的背屍人對于羅登萍這樣的人,當地民衆稱之為“蜘蛛人”。
羅登萍和她的父親羅開科,都是貴州省安順市紫雲自治縣格凸村的居民,她的父親更是當地大名鼎鼎的最後一位“背棺人”。
這裡是苗族群衆的聚居地,“格凸”在苗語裡的意思特别優美,将之翻譯為漢語可以表達為“桃花聖地”。
圖|身着民族服飾的苗族婦女
這裡風景秀麗,民風淳樸,獨特的地理條件造就了這裡獨特的山川河流和風俗人情。
徒手攀岩就是當地非常有特色的傳統技藝,熟練掌握後就能不借助任何工具,攀爬上幾十米乃至百米的懸崖,這項技藝已經有了數百年的曆史。
不少人會覺得納悶,好端端地為什麼非要爬上陡峭的山壁呢?
就算是為了通行也沒有必要吧?
圖|山崖上的懸棺
其實,這與苗族的一項獨特習俗有關,那也是苗族早期的一種喪葬習俗——崖葬與懸棺。
崖葬是一種古老的喪葬風俗,在貴州多地都曾經有發現。
根據曆史記載,貴州當地的崖葬風俗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在清代時出現得最多。
這種習俗的由來,在苗族的神話傳說中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迹。
傳說在黃帝大敗蚩尤之後,蚩尤原本統領的九黎部落便四散各處,其中一支就是苗族的先人。
圖|黃帝禦龍(繪畫)
他們輾轉來到了格凸河流域一帶,随後在這個地方定居。
不過這些人并沒有放棄回到故土的美好願望。
他們不願客死異鄉,所以去世後也不入土,而是讓後人把棺材放在高高的懸崖上或者山洞裡,期待着有朝一日自己的棺木能夠回到故鄉。
關于崖葬的來源,還有一種說法則比較現實。
由于靠近大山,這些地方蛇蟲種類繁多,各種兇猛野獸出沒。
死者的遺體常常遭受蛇蟲野獸的侵襲,古人認為,如果人死之後遺體未能保存好,那就會永世不得超生。
圖|停放在山崖間的棺木
常言死者為大,後人對此看得極重,所以他們便将死者的棺材放在懸崖或者山洞裡,這樣更能保持棺木和屍身的完好。
當然,還有一些學者提出,這種習俗的産生與當地的地理環境和生産力水平都有密切關聯。
紫雲縣一帶大都是喀斯特地貌,土地貧瘠,可耕地面積很少。
古代本來生産能力就較為低下,耕地面積不足會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所以為了盡量節約耕地面積,苗族先民才會将棺材放置到懸崖上,這樣便減少了土地資源的浪費。
不論崖葬和懸棺習俗究竟是因何産生的,要将棺材放在懸崖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從古至今,不是每個居住在苗鄉裡的人都會攀岩的。
其中一部分人從小就刻苦練習負重攀爬,就是為了将棺材背上懸崖,安置穩當。
圖|苗族“磨公”形象
古代苗族的葬禮有一個主持人,也就是巫師,在當地這個人被稱之為“磨公”,世世代代的磨公自然也是掌握了這項技能的。
在懸崖上放置棺材,一般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是在陡峭的懸崖上楔入粗木樁,然後将棺材放置在木樁上固定。
第二種方法則是在山崖上砸出放置棺材所需的坑洞,然後再将棺材置入其中。
第三種方式則是直接利用岩壁天然形成的縫隙或者洞穴。
不管采用哪種方法,除了“磨公”本人之外,要想把棺材運到懸崖上放好,還需要五六個幫手,他們也被稱為“背屍人”。
古時候的苗族先民在舉行葬禮時,往往需要6個攀岩好手。
圖|懸崖山洞中的棺木
“磨公”要進行一系列祭祀儀式,祭天地祭祖先,先将存放棺木的位置選好,然後“背屍人”徒手攀爬到預定位置,打好放置棺材的木樁或者鑿好洞穴。
随後他們将棺材的組件一件一件地憑人力背上絕壁,進行組裝。
最後才将屍體背負上去,放入棺材内,至此葬禮才算完成。
據羅開科自述,在以前,他們這些背屍人還要為死者守靈三天三夜,遇到這樣的事,就意味着他們三天三夜都不能吃喝,也不能睡覺。
現在,在貴州不少地方都能發現懸棺的蹤迹,這為研究各個時代的民俗提供了确實的證據。
圖|峭壁上的懸棺
通過對懸棺以及棺材内的陪葬物的研究,可以推斷人們當時的生活狀态和社會形态。
這些遺迹都是非常寶貴的曆史文物,很多地方政府都對其實施了保護措施。
現在的“蜘蛛人”随着時代的變遷,當地人的生活水平和思想意識都發生了巨大改變,這一切也影響着苗人的喪葬習俗。
崖葬已經越來越少,“背屍人”這一職業也漸漸消失。
不過當地的徒手攀岩技術并沒有失傳,在紫雲縣的許多苗族村寨中,很長一段時間内都非常貧窮,人們想要填飽肚子并不容易。
圖|在懸崖上攀爬的“蜘蛛人”
能夠攀岩而上的“蜘蛛人”們,又有了大展身手的機會。
解放初期,人民生活水平不高,許多生産資料極度缺乏,其中當然也包括肥料。
紫雲燕子洞是一個巨大的溶洞,經測量這個洞高約116米,寬約25米。
每年春夏時節,這裡的燕子以數十萬計,每當這個時候,難以計數的燕子早晚在洞口上下翻飛,蔚為奇觀,此地也因此得名。
如此數量巨大的燕子會産生許多糞便,燕子的糞便就是非常好的肥料,其中富含磷酸鹽。
但是要弄到這些燕子糞非常困難,必須有人能夠攀爬到岩壁上,手工搜集燕子糞便。
“蜘蛛人”為了獲得一些額外的收入,開始爬上懸崖采燕糞。
圖|在懸崖上攀爬的“蜘蛛人”
他們在腰上拴着編織袋,攀爬上延後,把收集到的燕子糞裝入編織袋中,袋子裝滿後就用繩子把它吊下來放在船裡。
當地種植的玉米、辣椒等各種蔬菜,隻要在地裡施用這種肥料都會長得非常好。
對于“蜘蛛人”來說,這些糞便一方面可以供自家使用,另一方面還可以賣錢。
據當地人說,在上個世紀60年代以後,30斤燕子糞便可以賣到5毛錢,現在看來,這5毛錢微不足道,但是在當時這也是一筆不錯的收入了。
那時候,幾乎每個“蜘蛛人”都會爬到高高的懸崖上,到山洞中搜集燕子的糞便作為肥料。
此外,那些生長在懸崖峭壁的草藥和燕窩,也成為他們拿去換糧食的好東西。
圖|在懸崖上攀爬的“蜘蛛人”
“蜘蛛人”的攀岩技術大都是家傳,羅開科也是從自己的父輩那裡學來的。
羅開科是這一代特别有名的人,羅登萍就是他的女兒。
幾十上百米高的陡峭懸崖,羅開科可以徒手攀爬而上。
現在很多人熱愛攀岩運動,但是大都要借助一些工具和輔助器材。
羅開科卻不需要這些,他的一身攀登技術已經爐火純青。
很多人認為羅登萍既然是羅開科的女兒,那麼獲得他的真傳是理所應當的事。
實際卻并非如此,羅開科起初認為家裡祖傳的攀岩技術傳男不傳女,所以并未打算把自己的一身本事傳授給羅登萍。
圖|在懸崖上攀爬的“蜘蛛人”
但羅登萍自幼目睹父親飛檐走壁,深受影響,到了十二三歲的時候,就向父親提出學習攀岩。
羅開科對此自然是不願意,羅登萍也不甘就此放棄,多次請求父親傳授這門技術。
一天,羅開科特意帶着羅登萍出門。
當兩人爬到陡峭處時,羅開科回頭問連連喘氣的羅登萍:“你是真的想學嗎?”
羅登萍雖然已經氣喘籲籲,但是她仍然堅定地點了點頭。
羅開科被女兒的堅持所打動,開始全心全意地傳授羅登萍攀岩技巧。
女兒的表現果然沒讓羅開科失望。
在女兒徹底出師之後,羅開科逐漸隐退下來。
圖|在懸崖上攀爬的羅登萍
除了女兒羅登萍,他還收了幾個徒弟,這些徒弟将他的一身絕技都繼承了下來。
他的大徒弟叫黃小寶,黃小寶在懸崖峭壁上如履平地,一身功夫常常令人拍案叫絕,但是大家都萬萬沒想到,如此身手矯健的黃小寶,其實是一位小兒麻痹症患者。
由于小時候患上了小兒麻痹症,黃小寶的雙腿落下了些殘疾,平時走路走不快,而且稍微有些跛腳。
但是這并不影響他攀岩,當人們看到他在幾十米高的山壁上來去自如的時候,已經完全忘了他的雙腿其實是有些不方便的。
黃小寶在十幾歲時便拜羅開科為師,當時因為他雙腿不便,羅開科其實有些猶豫——因為學習這門技術也非常艱苦,一個不小心便可能危及性命。
不過黃小寶意志堅決,羅開科也被他打動了,這才收下他作為自己的大弟子。
圖|在懸崖上攀爬的“蜘蛛人”
經過多年苦練,在平地上行走緩慢的黃小寶,可以自如地穿梭在陡峭的山崖中,令人無比佩服。
如果仔細觀察黃小寶的手掌,會發現他的雙手關節和常人不一樣。
由于常年用力一些,他的手指關節已經變形突起,而且在手掌和手指間布滿了厚實的繭,就像老鷹的爪子一樣。
黃小寶的手掌非常有力,手臂力氣驚人,這也是他的特色之一。
除了黃小寶和羅登萍,羅開科還有兩個徒弟——王鳳忠和周小國,他們都是當地出名的“蜘蛛人”。
王鳳忠還有一手絕技,他能在懸崖上倒立,做出難度極高的動作。
圖|羅開科接受采訪
周小國也有自己的特色,他攀岩的速度之快,幾乎無人能及。
羅開科的這些徒弟個個身懷絕技,是因為他這個師父技藝精湛。
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他曾經說過,自己從12歲的時候就開始跟随父親學習攀岩。
家中兄弟四人,他是唯一一個徹底掌握這門技藝的人。
學習攀岩至少要5年時間打基礎,他還曾經向記者闡述了4個攀岩的秘訣。
第一,在剛剛開始學習的時候,要爬上爬下同時學,比如向上爬行兩步後退也要退兩步,随後再繼續向上攀爬。
第二,一定要牢牢記住腳下的道路,不管是手抓還是腳蹬的位置都一定要記住,要做到上得去下得來。
圖|在懸崖上攀爬的“蜘蛛人”
這樣時間久了,他們就能記住自己曾經攀爬過的每一處山岩,在心裡能有一條清晰的“道路”。
第三,在不同的地形要用不同的身法,用手用腳或者用頭都必須找到最合理的着力點。
第四,如果身上開始出汗,就要停止繼續攀登。
為什麼會有這些秘訣呢?
羅開科說,大家都知道上山容易下山難,在向上攀登的時候頭朝上,能夠清楚地觀察到四周的地形和路線。
但是在下山的時候,人是不可能頭朝下攀爬的,依然是頭在上,這樣就看不到腳底下應該踩踏何處,在攀登陡峭的山崖時,如果記不住路線是非常危險的。
圖|在懸崖上攀爬的“蜘蛛人”
即便是已經經過練習,出師了,也不能掉以輕心,在攀登時千萬不能走神。
他們曾經遇到過有人因為走神而差點摔下懸崖的事。
在幾十上百米的懸崖上,沒有任何護具保護,隻要稍有疏忽就會有緻命的危險。
所以學習攀岩,必須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素質,不能緊張也不能馬虎,如果人太過于緊張會呼吸急促,堅持不了多長時間。
“蜘蛛人”的現狀從2001年開始,格凸村沿着格凸河一帶進行了旅遊産業的開發。
一些遊客發現居然有人可以徒手攀爬到100多米高的懸崖采草藥時,大為震驚,很快當地人的攀岩絕技便傳開了。
這也順利成章地成為當地旅遊的表演項目之一。
圖|峭壁上的懸棺
他們的表演場地大都在格凸河景區的燕子洞景點。
燕子洞是當地非常出名的旅遊景點,水流穿梭于巨大的溶洞之中,兩旁的懸崖上有着許多年來留下的懸棺。
有時候黃小寶等人會進行安放懸棺的再現表演,這其實也是一種祭奠儀式。
不過一般來說,這種節目不會輕易表演,在演出前需要通過苗族古歌的形式向祖先緻敬。
而且其中許多細節也不能全部表現出來,隻能做一個大概的展示。
在進行這種表演時,“蜘蛛人”會鄭重其事地穿上祭祀專用的服裝,打扮得整整齊齊地才出發。
這種表演會在懸棺洞進行,他們要坐着船前往。
圖|遊客們乘坐快艇駛入懸棺洞
一路上,人們會看到層層疊疊的懸棺挂在懸崖峭壁上。
到達指定地點後,“蜘蛛人”就要以一定的方法祭祀祖先。
他們會将一塊懸棺上的木闆運送到30米左右高的懸崖上去——這座懸崖雖然不算特别高,但是非常陡峭,攀爬時稍有不慎就會落入河中。
兩人背着幾十斤重的木闆,手腳并用,非常順利地爬到了懸崖頂上。
在進行遺體入棺儀式時,黃小寶充當了“磨公”的角色,他手裡拿着寶劍,開始高聲吟唱。
古老的歌曲闡述了苗族遙遠的曆史,大概意思就是說他們從東方來,死亡後也要回到東方去。
除了這樣極具儀式感的展示,“蜘蛛人”最常見的就是徒手攀岩表演,有時候他們還會在絕壁上做出特技,例如倒立、翻跟頭、單手吊挂等等。
圖|将棺木吊到懸崖山洞中
觀者也不禁替他們害怕,有的人将他們稱之為“岩壁上的芭蕾舞者”。
出生于1980年的羅登萍,現在已經42歲,她在學習攀岩之初,也沒有想到這能成為自己的職業。
羅登萍平時表演攀登,每個月能有3000多元收入,到了旅遊旺季的時候,每個月收入能達到8000多元。
羅登萍早已已經成家生子,丈夫替人開車拉貨,她還是繼續從事攀岩表演,除了能夠在懸崖上上下自如,她跟别人也沒有什麼不同。
随着旅遊項目的開發,當地政府發起了不少攀岩相關的活動。
圖|格凸村的“蜘蛛人”
2004年8月,當地舉行了紫雲格凸河首屆山地極限挑戰賽,在這次挑戰賽中,一共有15名來自不同地方的攀岩高手向羅開科等人發起了挑戰。
這次比賽在2004年8月26日下午舉行,羅開科、黃小寶和王鳳忠參加了這次挑戰賽。
為了公平起見,這次挑戰賽選擇的路線是他們三人從來沒有攀爬過的。
盡管羅開科等人此前攀岩從來不需要安全繩索,但是這次比賽為了執行國家标準和保證參賽者的人身安全,仍然要求他們記上了安全繩索。
最終,王鳳忠和黃小寶順利赢得第1名和第2名,羅開科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績。
當時裁判表示,其實明顯能夠看出羅開科等人系上安全繩後,攀爬速度受到影響,不然他們能夠更快到達終點。
這些年來,許多國内外攀岩愛好者都來到格凸河,與當地的“蜘蛛人”進行友好交流和比賽。
“蜘蛛人”們總是輕易獲勝,對于他們來說,攀岩如同走路一般尋常。
他們也曾經向記者表示,現在也有一些孩子在學習徒手攀岩,希望後輩們能夠将這項技藝發揚光大。
随着時代的發展,“背屍人”和“背棺人”這樣的職業已經消失了,比如羅開科,便是貴州最後一位“背棺人”。
但是傳統的技藝以另外一種形式留存了下來,羅開科父女倆以及羅開科的三個徒弟,卻成了第一批為大衆進行表演的“蜘蛛人”。
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時代浪潮下的幸運。
-完-
參考資料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