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落實生态保護紅線規劃

落實生态保護紅線規劃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4 01:13:45

落實生态保護紅線規劃?作者:郝亮、汪曉帆生态保護紅線是我國首創的一套國土空間管理模式,劃定的是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的區域,包括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湖泊、灘塗、岸線、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凍原、無居民海島等這些區域直接關系國家生态安全格局構建、生物多樣性維護和生态系統完整,有利于提升生态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目前,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已基本完成生态保護紅線的劃定或調整,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落實生态保護紅線規劃?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落實生态保護紅線規劃(如何劃定并守好生态保護這條紅線)1

落實生态保護紅線規劃

作者:郝亮、汪曉帆

生态保護紅線是我國首創的一套國土空間管理模式,劃定的是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的區域,包括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湖泊、灘塗、岸線、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凍原、無居民海島等。這些區域直接關系國家生态安全格局構建、生物多樣性維護和生态系統完整,有利于提升生态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目前,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已基本完成生态保護紅線的劃定或調整。

我國生态保護紅線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天山山脈、内蒙古高原、大小興安嶺、秦嶺、南嶺,以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海岸帶等國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區域。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整合優化後的自然保護地。包括國家公園、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約7000個,占生态保護紅線總面積比例超50%。二是自然保護地外的生态功能極重要、生态極脆弱區域,占生态保護紅線總面積比例約30%。三是目前基本沒有人類活動、具有潛在重要生态價值的戰略留白區。主要位于青藏高原東西兩側、内蒙古中西部及尚未開發利用和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無居民海島等,占生态保護紅線總面積比例為20%左右。

盡管生态保護紅線相關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但部分地區在實踐中仍面臨着雙重挑戰。一方面,在劃定工作中生态保護紅線存在着與耕地、建設用地、規劃建設區範圍、人工商品林、礦業權的重疊,與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的銜接等問題,仍需局部微調。另一方面,在守護工作中,目前生态保護紅線的管控措施較為薄弱、監測評估體系尚未建立、執法監督仍需加強、生态補償制度并未健全、考核追責機制有待深化、公衆參與機制也不完善。針對上述問題,亟待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機制。

加快落實調整規則。生态保護紅線的調整應當遵循科學依據,在法定的幅度與合理的空間中進行。紅線的調整應當符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與定位,依據規劃的基礎數據開展。具體而言,一是堅持科學評估、合理調整,以生态保護重要性評價為基礎,完善科學評價體系,妥善處理好現實矛盾沖突和曆史遺留問題,最大限度減少新的不必要沖突。二是堅持應劃盡劃、應保盡保,保持自然生态系統完整性和生态廊道連通性。三是堅持實事求是、簡便易行,對生态搬遷、礦業權等須逐步退出的人為活動,制定具體計劃并合理設置過渡期,依法加強産權人合法權益保護,在實現生态安全的同時确保社會穩定。

強化管控措施。8月16日,由自然資源部等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生态保護紅線管理的通知(試行)》,要求各地按照劃管結合的思路,嚴格落實按照生态保護紅線管控規則、占用調整、監督實施等要求,妥善處理紅線内的各類人為活動。一方面,推動實施生态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範台賬數據庫、生态功能評價等系列标準,加強監管平台與能力建設。另一方面,鼓勵各省以此為基礎結合實際不斷細化完善,确保生态保護紅線劃定後,已有人為活動和規劃項目在實施、監管過程中有據可依、有能力落實。

開展監測評估。建立生态保護紅線監管指标體系,須加強對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和國土空間開發适宜性評估。一方面,建立生态保護紅線監測評估制度,開展生态保護紅線生态系統格局、質量、功能等監測評估,及時掌握全國、重點區域、縣域生态保護紅線動态變化,實現對重點區域和重大問題的及時預警和處置。另一方面,建立國家生态保護紅線監管平台,加強監測數據集成分析和綜合應用,強化生态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全面掌握生态系統構成、分布與動态變化,及時評估和預警生态風險,提高生态保護紅線管理決策科學化水平。

強化執法監督。根據底線約束、規劃引領、部門協同、數字治理的原則,以最嚴格的生态環境保護制度監管生态保護紅線,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态空間,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性質不改變,維護生态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一是加強生态保護紅線執法監督力度,确保最嚴格的生态環境保護制度落地見效。二是建立生态保護紅線常态化執法機制,定期開展執法督查,不斷提高執法規範化水平。三是充分運用中央生态環境保護督察和綠盾專項行動發現和依法處罰生态保護紅線内的違法行為,切實做到有案必查、違法必究。同時,加強與司法機關的溝通協調,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機制。

完善生态補償機制。按照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健全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态保護經濟補償制度,加大各級财政支持,将涉及生态保護紅線的補償經費納入本級政府财政預算,實行補償資金發放與生态保護責任的落實相挂鈎,對生态保護作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獎勵。一方面,加快完善國家重點生态功能區轉移支付政策,并在生态保護紅線所在地區和受益地區探索建立橫向生态保護補償機制。另一方面,瞄準生态補償的主客體、制定差别化的補償标準、配合使用不同補償方式、精準有效監督補償客體、構建補償綜合績效評價體系,形成全覆蓋、不重複、有機銜接的生态補償體系,縮小相關方之間的認知差異、目标分歧和利益沖突,增強維護生态保護紅線的内生動力。

健全考核追責機制。生态保護紅線劃定來之不易,各地區、各部門應切實擔負起主體責任,形成生态保護合力,推動綠色發展。一方面,繼續不斷完善生态保護紅線生态功能評價指标體系和方法,對各級黨委政府開展生态保護紅線保護成效進行考核,并将結果納入生态文明建設目标評價體系,作為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評價及離任審計的重要參考。另一方面,對違反生态保護紅線管控要求,造成生态破壞的部門、地方、單位和有關責任人員,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黨政領導幹部生态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規定實行責任追究。

健全公衆參與機制。生态紅線能否守得住,關鍵在執行;執行效果好不好,關鍵在于公衆的積極廣泛參與。一方面,不僅需要充分發揮公益廣告、自然教育等宣傳倡導作用,推動社會各界牢固樹立生态保護紅線觀念,還要及時準确發布生态保護紅線的分布、調整、保護狀況及其監控、評價、處罰和考核等信息,保障公衆知情權。另一方面,拓展公衆監督參與渠道,合理運用聽證會、論證會、問卷、電話、信函、網絡以及志願服務等方式,保障公衆的參與權和監督權,借助社會力量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态空間。(郝亮、汪曉帆)

來源: 學習時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