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是盛唐時期著名詩人、畫家。他的詩畫成就都很高。蘇轼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意境高原,清淡甯靜。詩中突顯出色彩之美、動靜之美、遠近之美等特點。他以畫家的視角,把詩歌當成畫,以畫畫的筆法來寫詩,詩歌畫面感極強。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這是王維的五言絕句《山中》。詩歌的色彩之美特點突顯得極為明顯。清澈的溪水,水底的白石,路邊的紅葉,翠色的山岚,由近到遠構成一幅色彩鮮麗、富于實感的水彩畫,詩畫寂靜中見幽趣,清寒中有美感。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裡上孤煙。
複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王維在他的這首《辋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中,把詩歌動靜之美表現得淋漓盡緻。此詩第一句寫寒山,是靜景,第二句“潺湲”二字便突轉動景。靜中有動,詩歌頓起波瀾,引人入勝。第五、六句,更是經典。渡頭落日、墟裡升煙,本是動景,但是用一個“餘”和一個“孤”字,似乎又讓這個景定格,像一個特寫,讓動景刹那變成靜景。把落日将逝未逝之際,第一縷炊煙升起之時,那一刹那恬靜的靜态,捕捉到,并極其精準地描繪出來,動中有靜,讓詩歌有流動的韻味。
要論最能代表王維“詩中有畫”特點的詩篇,就不能不說他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此詩中集中體現了王維詩遠近結合、動靜相宜的寫景特點,且有着顯著的音律美。詩人詩、畫、音皆通的才藝彰顯無遺。這是王維山水田園詩的傑作,曆來被人們所傳誦。
詩歌前兩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從遠處落筆,大手筆勾勒出空曠的山林,同步帶出小雨才停之際,秋日山林清新的空氣味道。詩既有視覺的畫面還有味覺的享受。
本詩第三四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對仗工整,語辭自然,是經典語句。相比第一二句詩,這是一個近景,詩句把讀者拉到更真切的場景中。明月靜靜地照在松林之間,清澈的泉水在石頭上流動着。巧妙的是,這兩句又是一靜一動的搭配。詩句描繪的畫面鮮活地映在眼前,還似乎流淌着一曲美妙的交響樂。蘇轼将這兩句詩稱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典範。
除了上面幾首詩,王維“詩中有畫”的詩句俯首皆是: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歸嵩山作》
漠漠水田飛白鹭,陰陰夏木啭黃鹂。
——《積雨辋川莊作》
寒塘映衰草,高館落疏桐。
——《奉寄韋太守陟》
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桃源行》
白雲回望合,青霭入看無。
——《終南山》
在古代詩壇上,要數最善于将繪畫技法運用到詩歌創作上的人,那就是王維,沒有之一。
王維在詩歌創作中,善于運用中國畫的白描手法,用線條勾畫景物全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在一望無際的大漠上,縱橫交錯,縱的是一束直上天空的孤煙,橫的是流淌的黃河,圓的是紅彤彤的落日。詩人寥寥數筆,用簡約的線條勾勒出塞上風景的形态。
“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王維還善于把中國畫中散點透視構圖技法用到詩歌創作中。他根據表情達意的需要,将分散狀态的自然物象和諧有序地組成一個藝術整體,讓詩歌達到一個高層次的意境。
王維一生經曆諸多坎坷,但他把詩歌寫得像畫一樣美,把畫畫得像詩一樣有味道。縱使人生多艱難,但筆下仍有詩情畫意。我們讀王維的詩,更讀他人生的境界……
文/劉渡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