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在中國的曆史非常悠久。相傳,華夏始祖黃帝曾帶領族人在野外狩獵,走了幾天幾夜也找不到食物,正在饑渴難耐之時,突然發現遠處山上幾棵大樹結着的果實十分誘人。采下來一嘗,發現這些果子味道獨特,酸中帶甜,吃後使人感到精力充沛,疲勞頓消。大家連連稱贊,紛紛請黃帝為此果命名,黃帝說:“此果解了我們的饑勞之困,一路找來實屬不易,就叫它‘找’吧!”後來蒼颉造字時,根據棗木的特點用刺的偏旁疊起來,創造了“棗”的小篆字體。
“棗”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還蘊含着豐富的意義。古代文獻中記載着大量因服“棗”而成仙得道的傳說。《史記·封禅書》記載,方士李少君對漢武帝聲稱自己曾經在海上見過一位叫“安期生”的神仙,這個神仙“食巨棗,大如瓜”,又說這位神仙“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隐”,充滿了神秘色彩。《西遊記》第79回“尋洞擒妖逢老壽 當朝正主救嬰兒”中也借老壽星之口說道:“我這衣袖中,隻有三個棗兒,是與東華帝君獻茶的,我未曾吃,今送與你罷。”生病的國王服用後不但病愈,而且得以長生不老。這些故事都暗喻“棗”與道家修仙有着不解之緣。
宋代流傳廣泛的筆記小說《太平廣記》中也不乏“棗”有“不死”“成仙”“已病”等妙用的記載。《崔萬安》中就描述了一個叫崔萬安的小官,因常常腹瀉,人萎頓不堪,他的家人就向後土祠祈禱,結果當天晚上崔萬安就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鳳冠霞帔、錦衣華服的婦人乘雲而來,對他說,用木香和肉豆蔻拌着棗肉做成藥丸,用米湯送下,你的病便可治。崔萬安醒來後,按照仙女吩咐,連續服用幾日後就痊愈了。從以上曆史文獻及文學作品的記載中,不難推斷,長期的生産生活實踐讓先民們總結出,大棗所具有的極高的食養和藥用價值,甚至可以媲美仙丹。
那麼,為什麼說食“棗”可以延緩衰老呢?傳統醫學認為,“棗”性甘、味平,有補氣、安中、生津、通九竅、助人體十二經脈的功效,久服可以延年益壽,《神農本草經》把其列為上品。更妙的是,大棗可以調和百藥,緩解其他藥物和食物的偏性。由此可見,“棗”實在是居家飲食的必備之品。因此民間才有“一日食三棗,青春永不老”的諺語。
不過,“棗”的種類很多,究竟哪種棗最有營養價值,适于長期服用呢?《本草綱目·果部》記載:“(棗)南北皆有,惟青、晉所出者肥大甘美,入藥為良。”青是指青州,晉是指晉州。前者在山東中部,後者隸屬河北,古人認為這二處出産的棗滋味醇厚,補益作用最佳,适合入藥。而且食用和入藥的應該是紅棗,而不是黑棗、酸棗之類,同時李時珍強調,“按賈思勰《齊民要術》雲:‘凡棗全赤時,日日撼而收曝,則紅皺。若半赤收者,肉未充滿,幹即色黃而皮皺,将赤收者,味亦不佳。’”所以應該是棗充分紅透的情況下,采收晾曬,這樣的棗才正宗,吃起來甜香可口,食養藥用價值最佳。現在市面上還有售一種“狗頭棗”,棗很大,有四五厘米長,這種棗更适合生吃,而不能長煮。
這裡給大家推薦兩道大棗的養生飲品:
第一種,是“棗茶飲”,取3個新鮮的幹紅棗,從中間切開,用剛燒開的滾水沖泡,放少許冰糖,用帶蓋的杯子焖六七分鐘,然後小口頻飲,不斷加水,喝1天後把3個棗子吃了。
第二種,是“棗湯飲”,可取30枚棗,從中間切開或掰開,加礦泉水,用砂鍋大火燒開小火煎20分鐘,再加入饴糖熬10分鐘,喝湯吃棗肉。
第一種方法适用普通日常保健飲食,較為方便;
第二種方法則針對氣血虛弱的人,補氣養血的功效更強。
最後,要強調的是,對于平素痰多易咳嗽的人群,不适宜多吃棗,因為甘味可以助濕。
(蝸牛 百合 蛤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