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承德外八廟中,最富有“神秘感”的,當屬普樂寺。
當你繞過天王殿、宗印殿,來到寺院後部的阇城,見到高台上的建築,一定會驚詫:這不是北京天壇的祈年殿嗎?
沒錯,當年乾隆皇帝修建的這個“圓亭子”叫旭光閣,就是模仿祈年殿的樣式。
乾隆自诩為“十全老人”,依仗的是會洗稿,善于抄襲和複制,這裡就不多揭他的老底了。
雖說旭光閣的外觀是仿制的,但建築在山崗上,底下有綠松環繞,重檐黃琉璃攢尖頂在藍天白雲陪襯下,景象顯得格外壯麗華美。
旭光閣裡面有三樣東西非同一般。
其一,是“藻井”,也就是穹窿狀的天花頂。
藻井采用的是精巧的鬥拱技術,層層收縮,中央為鎏金蟠龍戲珠,周邊盤繞着飛龍和鳳凰,雕工精細,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其二,是國内最大的立體”曼陀羅”,也就是閣内中央圓形石須彌座上的木制曼陀羅造型。
所謂”曼陀羅”,是指佛教密教的修持能量的道場。旭光閣的曼陀羅由37塊木料組合而成,象征釋迦牟尼的三十七種學問。
其三,也是今天我們要說的普樂寺第一個“奇特”所在,那就是曼陀羅上面供奉的勝樂王佛雙身銅像,即俗稱的“歡喜佛”。
歡喜佛的造型非常特别:男身與女身是合二為一正在“歡喜”的兩尊佛。
佛教各派均有佛像,但“歡喜佛”唯密宗所有,隻有像普樂寺這種藏傳佛教寺廟中才有供奉。
那麼,問題來了:佛教不是信奉四大皆空、清心寡欲嗎?這種“歡喜佛”又作何種理解呢?
有這樣說法:對“歡喜佛”形象,凡人看到的是男女二身,在密宗修行者的境界裡則視為一體。
男身代表智慧,女身代表禅定,兩者相互緊擁,表示智慧與禅定雙成,喻示法界智慧無窮。
還有這樣說法:這是密宗的一種修煉方法,通過“空樂雙運”而“悟空”,從而達到“以欲止欲”之目的。
《宗鏡錄》裡有這樣一段話:“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斯乃非欲之欲,以欲止欲,如以楔出楔,将聲止聲。”
佛典《四部毗那夜迦法》中有一個故事:
婆羅門教的國王“毗那夜迦”殘忍成性,經常殺戮佛教徒,釋迦牟尼派觀世音去教化他。
觀音菩薩為了降伏他的暴戾,化身為一個美女去找他。
毗那夜迦一見美女,欲心熾盛,欲擁抱其身。
觀音菩薩說:“你想觸摸我的玉身,能護持佛法不?護法後,能莫再作障礙否?”
毗那夜迦說:“我若依緣今後全随你。”
經觀音菩薩點化,毗那夜迦從此皈依佛教,成為佛壇上衆金剛的主尊。
這是佛教“以欲止欲”最早的典故了。後來,這個毗那夜迦神祗随着佛教也傳入了中國,逐步演化為藏傳佛教密宗中的本尊神——歡喜佛。
我對佛教知之甚少,看了若幹解釋,對“歡喜佛”還是不明就裡,所以始終有一種神秘感。
正如一位詩人所曰:
佛中歡喜幾人懂?素女窺觑臉亦紅。
養性調心除六欲,空即是色色即空。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普樂寺的第二個奇特景觀:寺院特殊的布局走向。
普樂寺旭光閣裡的“歡喜佛”,它的朝向是坐西朝東,那麼東面面對的是什麼?
是承德磬錘峰國家森林公園裡棒槌山上的“棒槌”。
棒槌山,又名磬錘峰,位于承德市武烈河東岸,是承德十大名山之一。
關于棒槌山有個凄美的愛情傳說。
很早很早以前,承德一帶是汪洋大海,磬錘峰處是海眼,岸邊人以捕魚為生。
有一個海怪經常出來吃人,一個小夥子為民除害,用魚叉紮瞎了海怪的雙眼。
沒有想到,這海怪是龍王的兒子,龍王不反思約束自己的兒子,反而一怒之下,将小夥子擒入龍宮綁在後花園。
小龍女見小夥眉清目秀,威武不屈,遂産生愛慕之情,決心搭救。她盜取了龍王的定海針,與小夥子一起逃出龍宮。
龍王派兵追趕,小龍女甩出定海針,将海眼堵住,這裡就漸漸變成了陸地,定海針化作了棒槌石。
小龍女和小夥子結了婚,日子過得幸福美滿。
龍王向玉皇大帝告狀,玉皇大帝派天兵來捉小龍女回龍宮,小龍女甯死不屈,被點化成桑樹落在半山腰上。
小夥子每天站在棒槌山下呼喚,怎麼也呼喚不回小龍女,隻有掉下來的粒粒白桑椹,據說那是小龍女落下的眼淚。後來,人們就把這棵桑樹叫做'龍女樹'。
直到現在,這棵桑樹還年年結出桑葚,色兒白,個兒大,味甜。
傳說終歸是傳說,在乾隆帝的眼中,棒槌山的棒槌則是采天地之精華的神物。
于是,普樂寺旭光閣裡“歡喜佛”的朝向就是對面棒槌山的棒槌,這宗教寓意可謂是渾然天成。
再回到普樂寺的布局,由于棒槌山的存在,就誕生了一個奇特的景觀:普樂寺有了兩個山門,前山門朝西,後山門朝東。
天王殿、宗印殿裡的佛像坐東朝西,而旭光閣裡的歡喜佛是坐西朝東。
這還沒有完,普樂寺整個建築的中軸線與東邊的罄錘峰和西邊的避暑山莊完全在一條直線上。
天下寺廟,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可普樂寺卻成了特例,它整體是坐東朝西。
普樂寺建成東西走向,是為了使它躬朝着代表着皇權的避暑山莊。
普樂寺與外八廟的其他廟宇都面朝避暑山莊,形成了一個衆星拱月的态勢,這既象征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也意味着大清王朝的皇權大于神權。
接下來,我們再說說普樂寺的第三個奇特景觀:“男樹”與“女樹”。
普樂寺的院内有兩棵樹,長得似乎與歡喜佛有關聯,分别被人們稱為“男樹”和“女樹”。
看看下面這棵樹,像不像個臀部很豐滿、頭朝下的女人?
如果把照片倒過來看,效果更明顯。
寺廟裡把“女樹”叫做雙修樹的“禅定樹”,象征着女性的柔美。
“女樹”的位置是在一進寺門的左側,“男樹”長在宗印殿的南側。
與“女樹”相比,“男樹”的“肌肉”更雄健。
寺廟裡把“男樹”叫做雙修樹的“智慧樹”,象征着男性的陽剛之美。
再把圖片倒過來看一下。
清朝為了維護多民族的高度集中統一的封建政權,對少數民族采取的是以懷柔為主的民族政策。
清政府發現,無論是北方的蒙古族還是西部的藏族,都十分信奉藏傳佛教,于是便制定了利用和扶持黃教(即藏傳佛教格魯派),穩定蒙藏地區。
避暑山莊的外八廟,主要是為同少數民族首領在這裡相會而建。
外八廟的普樂寺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當時的政治背景是,清朝政府徹底平定了準噶爾部的叛亂,接着又粉碎了回疆大小和卓木的暴亂,使西北邊疆趨于穩定。
這時内蒙古藏傳佛教領袖章嘉活佛給乾隆皇帝提建議,利用宗教團結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上層王公貴族,于是乾隆皇帝便建造了這座喇嘛廟。
乾隆皇帝禦題此廟為“普樂寺”,表達了國泰民安,普天同樂的意思。
普樂寺雖然也是采用漢藏結合的建築布局和形式,但其中藏傳佛教的色彩非常濃郁,從而形成了這座寺廟的獨特個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