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軟磨硬泡友好地賴着
在求别人辦事時,有時候對方雖然能辦,但是他卻找各種各樣的理由搪塞,弄得你無可奈何。這種情況下,有些性格頑強的人,他們軟磨硬泡、友好地賴着對方,一 副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樣子。到最後,對方不得不答應他的請求。
宋朝的趙普曾做過太祖、太宗兩朝皇帝的宰相,他是個性格堅韌的人。
在輔佐朝政時自己認定的事情,就是與皇帝意見相悖,也敢于反複地堅持。
有一次趙普向太祖推薦一位官吏,太祖沒有允諾。趙普沒有灰心,第二天臨朝又向太祖提出這項人事任命請太祖裁定,太祖還是沒有答應。
趙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來。
連續三天接連三次反複地提,同僚也都吃驚,趙普何以臉皮這樣厚。太祖這次動 了氣,将奏折當場撕碎扔在了地上。
但趙普自有他的做法,他默默無言地将那些撕碎的紙片——拾起,回家後再仔細粘好。第四天上朝,話也不說,将粘好的奏折舉過頭頂立在太祖面前不動。太祖為其所感動,長歎一聲,隻好準奏。
同樣的内容,兩次、三次不斷地反複向對方說明,從而達到說服的效果。運用這種說服法,須有堅韌的性格才行,内堅外韌,對一度的失敗,絕不灰心,找機會反複地盯上門去。
有些人臉皮太薄,自尊心太強,經不住人家首次拒絕的打擊。隻要略一受阻,他 們就臉紅,感到羞辱、氣惱,要麼與人争吵鬧崩,要麼拂袖而去,再不回頭。
看起來這種人很有幾分“你不給辦就拉倒”的“骨氣",其實這是過分脆弱的表 現,導緻他們隻顧面子而不想千方百計達到目的,于事業無益。
因此,我們在找人辦事兒時,既要有自尊,但又不要抱着自尊不放,為了達到交 際目的,有必要增強抗挫折的能力,碰個釘臉不紅心不跳,不氣不惱,照樣微笑與人 周旋,隻要還有一絲希望就要全力争取,不達目的絕不罷休。有這樣頑強的意志就能 把事情辦成。
在運用此法時,應注意不要超過限度,否則傷害了對方的感情,反而會得到相反的效果。
二、找好借口把禮送出去
送禮可以說是人際往來中一種高超的手段。巧妙掌握送禮的技巧,才能在整個送禮過程中畫一個漂亮的句号。
最讓送禮者頭疼的,莫過于對方不願意接受。或嚴詞拒絕,或婉言推卻,或事後送回,都令送禮者十分尴尬,弄得錢已花,情未結,賠了夫人又折兵。那麼,怎樣才能防患于未然,一送一個準兒呢?關鍵便是借口找得好不好,送禮的話說得圓不圓,你的聰明才智應該多用在這個方面。有以下辦法:
1. 借花獻佛
如果你送上特産,你可說是老家來人捎來的,分一些給對方嘗嘗鮮,東西不多, 又沒花錢,不是單買的,請對方收下,一般來說,受禮者那種因盛情無法回報的拒禮心态可望緩和,會收下你的禮物。
2. 暗度陳倉
如果你送的是酒一類的東西,不妨假借說是别人送你兩瓶酒,來和對方對飲共酌, 請他準備點菜。這樣喝一瓶送一瓶,禮送了,關系也近了,還不露痕迹,豈不妙哉。
3. 借馬引路
有時你想送禮給人,而對方卻又與你八竿子拉不上關系,你不妨選受禮者的生誕婚日,邀上幾位熟人一同去送禮祝賀,那樣一般受禮者便不好拒絕了,當事後知道這 個主意是你出的時,必然改變對你的看法。借助大家的力量達到送禮聯情的目的,實為上策。
4. 移花接木
老張有事要托小劉去辦,想送點禮物疏通一下,又怕小劉拒絕駁了自己的面子。 老張的愛人與小劉對象很熟,老張便用起了夫人外交,讓愛人帶着禮物去拜訪,一舉成功,禮也收了,事也辦了,兩全其美。
看來,有時直接出擊不如迂回運動更能收到奇效。
5. 先說是借
假如你是給家庭困難者送些錢物,有時,他們自尊心很強,輕易不肯接受幫助。你若送的是物,不妨說,這東西在家捲着也是閑着,讓他拿去先用,日後買了再還; 如果送的是錢,可以說拿些先花,以後有了再還。受禮者會覺得你不是在施舍,日後要還,會樂于接受的。這樣你送禮的目的就達到了。
6. 借雞生蛋
一位學生受老師恩惠頗多,一直想回報但苦無機會。一天,他偶然發現老師紅木鏡框中鑲着的字畫竟是一幅拓片,跟屋裡雅緻的陳設不太協調。正好,他的叔父是全國小有名氣的書法家,手頭正有他贈的字畫。他馬上把字畫拿來,主動放到鏡框裡。 老師不但沒反對,而且非常喜愛。學生送禮回報的目的終于達到了。
7. 借路搭橋
有時送禮不一定自己掏錢去買,然後大包小包地送去,在某種情況下人情也是一 種禮物。比如,你能通過一些關系買到出廠價、批發價、優惠價的東西,當你為朋友 同事買了這些東西後,他們在拿到東西的同時,已将你的那份“人情”當作禮物收下 了。受禮者因交了錢,收東西時心安理得,毫無顧慮;送禮者無本萬利,自得其樂。
三、看對方是什麼人再說話
求人辦事,求的是人,所以事先一定要了解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可以收集信息, 因人而異,運用恰當的技巧,對症下藥。千萬不可意氣用事,一言不和,怒發沖冠, 引起被求對象的反感,這絕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确方法。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例子:馬超率兵攻打葭萌關的時候,諸葛亮對劉備說: “隻有張飛、趙雲二位将軍,方可對敵馬超。'‘
這時,張飛聽說馬起前來攻關,主動請求出戰。
諸葛亮佯裝沒聽見,對劉備說:“馬超智勇雙全,無人可敵,除非往荊州喚雲長來,方能對敵。"
張飛說:“軍師為什麼小瞧我?我曾單獨抗拒曹操百萬大軍,難道還怕馬超這個匹夫?"
諸葛亮說:"你在當陽拒水橋,是因為曹操不知道虛實,若知虛實,你怎能安然無事?馬超英勇無比,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渭橋六戰,把曹操殺得割須棄袍,差一點喪命,絕非等閑之輩,就是雲長來也未必能戰勝他。'‘
張飛說:“我今夭就去,如戰勝不了馬超,甘當軍令!"
諸葛亮看“激将法"起了作用,便順水推舟地說:“既然你肯立軍令狀,便可以為先鋒!"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針對張飛脾氣暴躁的性格,常常采用“激将法”來說服他。每當遇到重要戰事,先說他擔當不了此任,或說怕他貪杯酒後誤事,激他立下軍令狀,增強他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激發他的鬥志和勇氣,清除輕敵的思想。
求别人辦事的時候,倘若能夠明白對方屬于哪種類型的人,說起話來就比較容易了。現列舉六類人供參考:
1. 死闆的人
這種類型的人比較木讷,就算你很客氣地和他打招呼、寒暄,他也不會作出你所預期的反應來。他通常不會注意你在說些什麼,甚至你會懷疑他是否聽得進去。
求這種人的時候,剛開始多多少少會感覺不安,但這實在也是沒辦法的事。
舉個例子,當你遇到某先生時,直覺馬上告訴你:“這是一個死闆的人。'‘此人體格健壯,說話帶有家鄉口音,至于他是怎樣的一個人,你卻不太清楚。除了從他的表 情中可以察覺出些許緊張之外,其他的,一點也看不出來。
遇到這種情況,你就要花些工夫注意他的一舉一動,從他的言行中尋找出他所真 正關心的事來。你可以随便和他閑聊一些中性話題,隻要能夠使他回答或産生一些反應,那麼事情也就好辦了,接下去,你要好好利用此類話題,讓他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
每一個人都有他感興趣、關心的事,隻要你稍一觸及,他就會滔滔不絕地說,此乃人之常情。
2. 傲慢無禮的人
有些人自視清高、目中無人,時常表現出一副“唯我獨尊”的樣子。像這種舉止無禮、态度傲慢的人,實在讓人看了生氣,是最不受歡迎的類型。但是,當你有事需求他幫忙的時候,你應該如何對付他呢?
某企業的一位副科長,說話雖然客氣,眼神裡卻有些許傲慢,并且不帶一絲笑意, 這種人實在是非常不好對付,讓人一見到他,就感覺有一種“威脅”存在。
對付這種類型的人,說話應該簡潔有力才行,最好少和他啰唆,所謂“多說無益” 正是如此。因此,你要盡量小心,以免掉進他的圈套裡。
不要認為對方“客氣”,你也禮尚往來地待他,其實,他多半是缺乏真心誠意的。 你最好在不得罪對方的情況下,言辭盡可能“簡省”。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苦衷,這位副科長可能自覺懷才不遇或怨恨自己運氣不好,無法早日出頭;又由于其在社會上打拼甚久,城府頗深,所以盡管不受上司眷顧,也會在“保衛自己”的情況下,與人客氣寒暄。因此,我們隻要同情他,而不必理會他的傲慢,盡量簡單扼要地說話就行了。
3. 深藏不露的人
我們周圍有許多深藏不露的人,他們不肯輕易讓人了解其心思,或讓人知道他們在想些什麼。有時甚至說話不着邊際,一談到正題就顧左右而言他,自我防範心理極強。
求這樣的人更是難上加難,往往搞得人們無所适從。
當你遇到這麼一個深藏不露的人時,你隻有把自己預先準備好的資料拿給他看, 讓他根據你所提供的資料作出最後決斷。
人們多半不願将自己的弱點暴露出來,即使在你要求他作出回答或進行判斷時, 他也故意裝傻,或者故意言不及義地閃爍其詞,使你有一種“莫測高深”的感覺。其實這隻是對方僞裝自己的手段罷了。
4. 草率決斷的人
這種類型的人,乍看好像反應很快,你求他時,他甚至還沒聽明白你到底要幹什麼的時候,忽然作出決斷,給人一種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覺。由于這種人多半是性子太急了,因此有的時候為了表現自己的“果斷”,就會顯得随便而草率。
倘若你遇見這種人,最好把談話分成若幹段,說完一段之後,馬上征求他的意見, 沒問題了再繼續進行下去,如此才不會發生錯誤,也可避免發生因自己話題設計不周 到而引出的不必要的麻煩。
5. 過分糊塗的人
這種人一開頭就沒弄懂你的意思,你就是和他長時間頻繁地接觸,結果也是枉然。
小王經常光顧一個書店,那裡的一位女店員常常在小王講明購買的書名時,還會稀裡糊塗地弄錯。像這種錯誤,一般人難免犯一兩次,但像她那樣經常犯,也就有點不可原諒了。因為小王是這家書店的常客,老是遇到這種事情,心裡總感覺不太舒服。 終于,有一次小王把這種情形告訴了書店經理,不多久,那個女店員就被辭退了。
經常犯錯的人不外乎兩種:一種人是自己從來不知反省;另一種人則是理解能力差,完全沒聽懂别人的談話。對于這類人,你如果實在找不到合适的人,再去求他吧。
6. 行動遲緩的人
對于行動比較遲緩的人,交涉時最需要耐心。
有一位年輕而稍顯肥胖的女士,也許因為體型的關系,她做起事來,總是比别人慢半拍,感覺上,工作效率總比别人差一點。嚴格說起來,倒不是她的辦事能力不如其他同事,隻不過她做起事來太過慢吞吞而已。
求人時,可能也經常會碰到這種人,此時你絕對不能着急,因為他的步調總是無法跟上你的進度,換句話說,他是很難達到你的辦事标準的。所以,你最好按捺住性子,拿出耐心,言談上永遠别透出惱火的意思,并且盡可能配合他的情況去做。
由此可見,學會遇到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對提高辦事效率大有益處。
四、“心理共鳴”求人法
人與人之間,本來有許多地方是相同的,但是要使彼此真正共鳴起來,得有相當的說話技巧。
在你對另一個人有所求的時候,這樣的論點也同樣适用。最好先避開對方的忌諱, 從對方感興趣的話題談起,不要太早暴露自己的意圖,讓對方一步步地贊同你的想法, 當對方跟着你走完一段路程時,便會不自覺地認同你的觀點。
伽利略年輕時就立下雄心壯志,要在科學研究方面有所成就,他希望得到父親的支持和幫助。
一天,他對父親說:“父親,我想問您一件事,是什麼促成了您同母親的婚事?"
“我看上她了。'‘父親答道。
伽利略又問:“那您有沒有娶過别的女人?"
"沒有,孩子。家裡的人要我娶一位富有的女士,可我隻鐘情于你的母親,她從前可是一位風姿綽約的姑娘。”
伽利略說:“您說得一點也沒錯,她現在依然風韻猶存。您不曾娶過别的女人,因為您愛的是她。您知道,我現在也面臨着同樣的處境,除了科學以外,我不可能選擇别的職業,因為我喜愛的正是科學。别的對我而言毫無用途,也毫無吸引力!難道要 我去追求财富、追求榮譽?科學是我唯一的需要,我對它的愛有如對一位美貌女子的傾慕。”
父親說:“像傾慕女子那樣?你怎麼會這樣說呢?”
伽利略說:“一點也沒錯,親愛的父親,我已經18歲了。别的學生,哪怕是最窮的學生,都已想到自己的婚事,可是我從沒想過那方面的事。我不曾與人相愛, 我想今後也不會。别的人都想尋求一位标緻的姑娘作為終身伴侶,而我隻願與科學為伴。“
父親似乎有所感悟,但始終沒有說話,仔細地聽着。
伽利略繼續說:“親愛的父親,您有才幹,但沒有力量,而我卻能兼而有之。為什麼您不能幫助我實現自己的願望呢?我一定會成為一位傑出的學者,獲得教授身份。 我能夠以此為生,而且比别人生活得更好。"
說到這,父親為難地說:“可我沒有錢供你上學。”
“父親,您聽我說,很多窮學生都可以領取獎學金,這錢是公爵宮廷給的。我為什麼不能去領一份獎學金呢?您在佛羅倫薩有那麼多朋友,您和他們的交情都不錯,他 們一定會盡力幫忙的。他們隻需去問一問公爵的老師奧斯蒂羅•利希就行了,他了解我,知道我的能力 "
父親被說動了: “嗯,你說的有道理,這是個好主意。”
伽利略抓住父親的手,激動地說:“我求求您,父親,求您想個法子,盡力而為。 我向您表示感激之情的唯一方式,就是……就是保證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伽利略最終說動了父親,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成為了一位聞名遐迩的科學家。
這裡,伽利略釆用的是“心理共鳴”的說服方法。這種說服法一般可分為以下四 個階段:
第一,導入階段。先顧左右而言他,以旳方當時的心情來體會現在的心情。伽利略先請父親回憶和母親戀愛時的情形,引起了父親的興趣。
第二,轉接階段。逐漸轉移話題,引入正題。伽利略巧妙地通過這句話把話題轉到自己身上:“我現在也面臨着同樣的處境。”
第三,正題階段。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想法。伽利略提出“我隻願與科學為伴”,這正是他要說服父親的主題。
第四,結束階段。明确提出要求。為了使對方容易接受,還可以指出對方這樣做的好處。
就這樣,伽利略終于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為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奠定了基礎。
五、要學會與生人拉近距離
托人辦事之前首先要通過語言拉近和對方的距離,俗稱“套近乎”,也叫“名片效應”或“認同術”。套近乎是交際中與陌生人、尊長、上司等溝通情感的有效方式。
外交史上有一則轶事:
一位日本議員去見埃及總統納賽爾,由于兩人的性格、經曆、生活情趣、政治抱負相距甚遠,總統對這位日本議員不大感興趣。日本議員為了不辱使命,搞好與埃及 當局的關系,會見前進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最後決定以套近乎的方式打動納賽爾,達 到會談的目的,下面是雙方的談話:
議員:閣下,尼羅河與納賽爾,在我們日本是婦孺皆知的。我與其稱閣下為總統, 不如稱您為上校吧,因為我也曾是軍人,也和您一樣,跟英國人打過仗。
納賽爾:唔
議員:英國人罵您是“尼羅河的希特勒”,他們也罵我是“馬來西亞之虎”,我讀過閣下的《革命哲學》,曾把它同希特勒《我的奮鬥》作比較,發現希特勒是實力至上的,而閣下則充滿幽默感。
納賽爾:(十分興奮)呵,我所寫的那本書,是革命之後,三個月匆匆寫成的。你說得對,我除了實力之外,還注重人情味。
議員:對呀!我們軍人也需要人情。我在馬來西亞作戰時,一把短刀從不離身, 目的不在殺人,而是保衛自己。阿拉伯人現在為獨立而戰,也正是為了防衛,如同我那時的短刀一樣。
納賽爾:(大喜)閣下說得真好,以後歡迎你每年來一次。
此時,日本議員順勢轉入正題,開始談兩國的關系與貿易,并愉快地合影留念。 日本人的套近乎策略産生了奇效。
在這段會談一開始,日本人就把總統稱作上校,降了對方不少級别;挨過英國人的罵,按說也不是什麼光彩事,但對于軍人出身,崇尚武力,并獲得獨立戰争勝利的 納賽爾聽來,卻頗有榮耀感;沒有希特勒的實力與手腕,沒有幽默感與人情味,自己又何以能從上校到總統呢?接下來,日本人又以讀過他的《革命哲學》,稱贊他的實力 與人情味,并進一步稱贊了阿拉伯戰争的正義性。這不但準确地刺激了納賽爾的“興 奮點”,而且完全迎合了他的口味。日本議員先運用尋找共同點的辦法,使納賽爾從 “不感興趣”到“十分興奮”而至“大喜",可見其套近乎的功夫不淺。
這位日本議員的成功,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就是不能打無準備之仗,有備而來, 才能套近乎,并且套得紮實,套得牢靠。
六、善于利用逆反的心理
“請不要閱讀第七章第七節的内容。”這是一個作家寫在其著作扉頁上的一句饒有趣味的話。後來,這個作家做了一個調查,不由得笑了,因為他發現絕大部分的讀者都是從第七章第七節開始讀他的著作的,而這就是他寫那句話的真正目的。
當别人告訴你“不準看”時,你卻偏偏要看,這就是一種逆反心理。這種欲望被禁止的程度愈強烈,它所産生的抗拒心理也就愈大。所以,如果能善于利用這種心理 傾向,就可以将頑固的反對者軟化,使其固執的态度發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某建築公司的李工程師,有一次說服了一個剛愎自用的人——一個工頭,他常常堅持反對一切改進的計劃。
李工程師想換裝一個新式的指數表,但他想到那個工頭必定要反對,于是李工程師去找那個工頭,腋下挾着一個新式的指數表,手裡拿着一些要征求工頭的意見的文 件。當大家讨論着關于這些文件中的事情的時候,李工程師把那指數表從左腋下移動 了好幾次,工頭終于先開口了:"你拿着什麼東西?"
李工程師漠然地說:“哦!這個嗎?這不過是一個指數表。”
工頭說:"讓我看一看。'‘
李工程師說:“哦!你不要看了。”并假裝要走的樣子,嘴上說:“這是給别的部門用的,你們部門用不到這東西。"
但是工頭不死心,又說:“我很想看一看。”
當工頭審視指數表的時候,李工程師就随便但又非常詳盡地把這東西的效用講給他聽。他終于喊起來:“我們部門用不到這東西嗎?它正是我想要的東西呢!"
李工程師故意這樣做,果然很巧妙地把工頭說動了。其實,逆反心理并不是頑固的人身上才有,每個人身上都長着一根“反骨”。
某報曾連載過一篇以父子關系為主題的紀事文章《我家的教育法》,叙述某社會名人的孩子在學校挨了頓罵後便非常怨恨他的老師,甚至想“給他一點顔色瞧瞧”,他父親聽了也附和道:
“既然如此,不妨就給他點顔色看。”但父親接着又說,“不過,縱使你達到報複的目的,你卻因此而觸犯了法律,還是得三思才是。”聽父親這樣一說,兒子便取消了報複的念頭。
據說明朝時,四川的楊升庵才學出衆,中過狀元。因嘲諷了皇帝,所以皇帝要把他充軍到很遠的地方去。朝中的那些奸臣更是趁機公報私仇,向皇帝說,把楊升庵充軍海外,或是玉門關外。
楊升庵想,充軍還是離家鄉近一些好,于是對皇帝說:“皇上要把我充軍,我也沒話說。不過,我有一個要求。'‘
“什麼要求?"
“甯去國外三千裡,不去雲南碧雞關。"
"為什麼?"
“皇上不知,碧雞關呀,蚊子有四兩,跳蚤有半斤!切莫把我充軍到碧雞關呀!"
“唔……"皇帝不再說話,心想:哼!你怕到碧雞關,我偏要叫你去碧雞關!楊升庵剛出皇宮,皇上馬上下旨:楊升庵充軍雲南!
楊升庵利用“對着幹"的心理,打破了奸臣的奸計,達到了自己要去雲南的目的。 可見,無論男性女性、長者幼小,内心多多少少都帶有一些逆反心理,隻要善于 抓住那一根“反骨",輕輕一扭,就連皇帝也難免上當。
逆反心理是人們内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狀态,利用好這種心理,将會給你帶來無窮的妙處。
七、以利害打動他人内心
說服他人時,從對方的利益出發,是最容易達到說服目的的。
腫瘤患者放療時,每周測一次血常規,有的患者拒絕檢查,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意識到這種監測的目的是保護自己。
一次,護士小王走進病房,說:“王大嫂,該抽血了!"
患者拒絕說:"不抽,我太瘦了,沒有血,我不抽了!"
小王耐心地解釋:“抽血是因為要檢查骨髓的造血功能是否正常,例如,白細胞、 紅細胞、血小闆,等等,血象太低了,就不能繼續做放療,人會很難受,治療也會中斷,對身體也不好。'‘
患者更好奇地說:“降低了,又會怎樣?”
小王說:“降低了,醫生就會用藥物使它上升,就可以繼續放療!你看,别的病友都抽了! 一點點血,對你不會有什麼影響的。再說還可以補充過來呀。"患者被說服了: “好吧!"
是的,通常我們行動的目的就是為自己,而非為别人。如果能夠充分理解這一點, 那麼想要說服他人就有如探囊取物般容易了。隻要了解對方真正追求的利益何在,進而滿足他的欲望,便可達到目的。
相對應的,我們在勸阻對方放棄固執、愚蠢、魯莽、不明智的舉動時,也可以擺出利害關系,使對方心服口服。
有時候,我們的真誠勸阻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我們沒有抓住對方固執的行動給他自己造成的危害。“打蛇打七寸”,抓住對方切身利益的損失,會使他的心弦受到顫動,促使他進行深入思考,從而放棄自己消極的、錯誤的行動。
某劇場門前不許賣瓜子、花生之類的小食品,怕的是污染環境,影響市容。唯有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太太例外。用劇場管理員的話說就是:“這老太婆年歲大,嘴皮尖, 人家叫她鐵嘴,不好對付,隻好睜隻眼閉隻眼。”
某日,市裡要檢查衛生,劇場管理員小王要老太婆回避一下,說:'‘老太太,快把攤子挪走,今天這裡不許賣東西。”
"以前許賣,今天又不許賣,世道又變了嗎?"
“世道沒有變,檢查團要來了。'‘
“檢查團來了就不許賣東西?檢查團來了還許不許吃飯?"
“檢查團來了,地皮不幹淨要罰款的。'‘小王加重了語氣。
“地皮不幹淨不關我的事,他肥肉吃多了拉肚子,能去罰賣肉的款嗎?'‘小王無言以對,悻悻而退。
管理自行車的老劉師傅随後走了過來,說道:“老嫂子,你這麼一把年紀,沒早沒晚的,又能掙幾個錢呢?檢查團來了,真要罰你一筆,你還能打場官司不成?再說, 檢查團不會天天來,飯可是要天天吃,生意可是要天天做的呐。"
“嗯!姜還是老的辣。好,我走,我走。”老太太邊說邊笑地把攤子挪走了。
本例中,兩種勸阻方式,一個失敗了,另一個卻成功了,這其中很有學問。管理員小王之所以勸阻不成反自讨沒趣,就因為他隻是一味地講抽象的大道理,卻沒有站在老太太的角度上耐心地幫助她分析利弊。而老劉師傅就懂得這一點,他從老太太的切身利益出發,向她指出了隻考慮眼前的小利而不顧長遠利益的不良後果,使她真正認識到了自己固執行為的不明智,于是心服口服地接受了規勸。
利己是多數人的通病,隻要能将這種心理利用起來,多半的說服都是會成功的。
八、必要時刻要有話直說
我們知道,說話要講究方圓曲直,不可口無遮攔,但在某些情況下,有的話必須以實相告,有話直說。
明末農民領袖李自成逼死崇祯皇帝,建立了大順政權,可時過不久,由于吳三桂背叛,兵臨城下,李自成形同甕中之鼈,苦思撤退良策。煙花女子陳圓圓前來拜谒。 面對這位風塵女子,李自成猛想起以前吳三桂、劉宗敏就是為了争奪她才鬧得滿城風 雨,便尋思'‘自古紅顔多禍水",于是傳令将陳圓圓處斬。
武士們正要動手,陳圓圓自己站了起來,不屑一顧地看了李自成一眼後,冷笑一 聲轉身就走。
李自成大喝道:“回來!你冷笑什麼?"
陳圓圓轉回身來,再次跪下,語帶譏諷地說:“小女子久聞大王威名,以為是位金戈躍馬、逐鹿問鼎的大英雄,沒想到……"
“沒想到什麼?"李自成問道。
“想不到大王卻害怕一個弱小女子!"陳圓圓情緒激憤地說道。
“孤怎麼會畏懼你?"李自成反問道。
“大王,小女子也出身良家,不幸墜入煙花巷,飽受青樓滄桑之苦,實屬身不由己。最初被崇祯皇帝霸占,後被吳三桂奪去,大王手下劉将爺又圍府強行将小女子搶來,其實這并非小女子本意。請問大王,小女子自身何以為罪?大王揮師起義,不是 要救天下黎民于水火嗎?小女子本是無辜之人,大王卻要賜死,不是畏懼小女子又作 何解釋呢?"陳圓圓妙語反駁道。
李自成被問得瞠目結舌,隻見他擡了擡手,對陳圓圓說道:“你且起來說話。”
陳圓圓給李自成磕了頭,說了聲:“謝大王!"然後站起來說:“就是為大王計,大王殺小女子也實為不智。"
“怎麼不智?"李自成一怔。
“小女子看宮中情形,大王有撤出京城的打算,不知是也不是?"陳圓圓試探道。
“就算孤有這種打算,那又如何?"李自成想從這位女子口中得到點什麼,繼續追問。
“大王是想安全撤離,還是想被追襲而奔呢?"陳圓圓問道。
“當然想安全撤離,又當如何?"李自成繼續往下追問。
“大王,吳三桂為先鋒,兵強馬壯,小女子聽說他正向京城進逼。小女子蜂蟻之命,大王殺了我,不會給你帶來任何好處;留下小女子,小女子感念大王不殺之德, 當盡心竭力,使吳三桂滞留京師,不再追襲。大王可保全實力,全師而撤,鞏固西京, 不久又可東山再起。趨利避害,請大王三思。'‘陳圓圓說道。
陳圓圓的話觸到了李自成的心病,他不由身子前傾,問道:“你果真能使吳三桂滞留京師嗎?"
“大王想必知道,吳三桂背叛大王,由小女子所緻,大王殺了小女子,必然激起他複仇的欲望,以緻日夜兼程,追襲不休。大王留下小女子,小女子指夭立誓,想盡一 切辦法也要使他滞留京城,不再追襲。小女子如有背信,五雷擊頂。"
“好!孤王相信你,留下好了。"李自成最終同意了陳圓圓的請求。
為什麼陳圓圓能讓李自成同意其請求,免遭殺身之禍呢?那是因為她從實際情況出發,有話直說。吳三桂進逼京城,李自成苦無去路,都是實際情況,直說讓她和李自成有了相容的心理基礎。
相反,如果陳圓圓在生死關頭還要和李自成打啞謎,恐怕話還沒說明白就要被李自成拉出去砍頭了。可見,不是不能有話直說,而是直說要選好時機,如果情況緊急, 就不要說些拐彎抹角的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