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将窄小的街巷稱為「胡同」,北京老話說“有名的胡同兒三千六,沒名的胡同兒賽牛毛。”形容北京的人口聚居和街巷繁多。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小巷為什麼會被稱為胡同?北京城又到底有多少條胡同?
法律史學家程樹德:“胡同”是蒙語的音譯
一種說法說,“胡同”兩字其實是原是蒙古語的音譯,意為“水井”。因為人口聚居的地方,必須要有水源,而北京的居民區又圍繞水井而分布,因此便借用“胡同”一詞代指街巷。
胡同一詞,最早出現在“元曲”裡,就是“唐詩宋詞元曲”的那個“元曲”。關漢卿的《單刀會》裡,就有“殺出一條血胡同來”這樣的曲詞。
《張生煮海》中,人物“梅香”居住的“磚塔胡同”由元朝至今未改其名,就坐落在“西四大街”上,離禮王府不遠,緊挨着正陽書局。北京地質禮堂的南小門就開在磚塔胡同上。
明朝的沈榜寫了一本《苑署雜記》,裡面說“胡同本是元人語”,認為“胡同”二字是蒙古語的音譯。
北京一些胡同的名字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比如有名的“屎殼郎胡同”,其蒙古語意是“甜水井”;“鼓哨胡同”是“苦水井”。如果“胡同”是蒙古語音譯的話,一些聽上去很奇怪的名字也就有了解釋來源了。
元代以前和中國南方稱小巷為“弄”東漢之前,“巷”字的讀音就是“弄”。東漢開始,“巷”字的讀音改變了,于是“弄”和“巷”開始混用。譬如《南齊書》中說:“蕭鸾弑其君于西弄”,這個西弄指的就是西巷。
正因如此,也有一種說法認為“胡同”并非蒙古語的音譯。因為弄字讀慢一點,就是“胡同”。因此,他們認為胡同也是漢語本地方言的一種讀法,認為程樹德說“胡同”是蒙古語音譯一說純屬誤解誤讀。
宋代稱城市裡的小街道為“火巷”、“火弄”,意思是“救火的通道”。平時作為街道使用,失火的時候一則隔開建築,防止火勢蔓延,二則方便救火。
《東京夢華錄》裡說“每坊巷三百步許”,意思是每條小巷的長度,大概五百多米的樣子。
北京胡同的數量變遷
遼、金、元、明、清均建都北京,遼代時候叫做析津府,府志記載說,當時有384條“火巷”。到元代,又新增了29條“巷通”。
到了明朝,所有的小巷都統一稱為“胡同”了。當時的北京内城有900多條胡同,外城有300多條胡同,合計大概1000條左右。
到清朝光緒年間,内城有1200多條胡同,外城有600多條胡同,合計不到2000條,離諺語裡說的數量“賽牛毛”還是差得遠
到1946年,全北京統計共有胡同3065條,終于算是大體符合那句“有名的胡同兒三千六”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