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悅新
2018.1.19 于布拉格
《苕溪詩帖》,縱 30.3cm,橫 189.5cm。為宋元佑三年(1088)八月八日米芾書自撰詩, 三十八歲時所書。今藏于故宮博物院。 《苕溪詩帖》将晉唐技法與郁勃情感交會腕底,可謂“神氣飛揚、筋骨雄毅”(元人虞 集評米書)。有人戲稱為“天下第四行書”呵呵! 米芾用筆多變,曾自诩“善書者隻有一筆,我獨有四面。”即用正、側、藏、露不同穎 鋒入紙,使整幅作品長短、輕重、仰偃、間距、起筆、收筆不主故常,各具姿态,落筆較重、 取勢較澀、振迅天真、因勢生形,毫無雕琢之痕予人八面生姿、沉着痛快之感。而米芾自稱 為“刷字”。 現試着分析《苕溪詩帖》中“作”和“雪”字。
"作"字勢左傾,重心左移,有向左下運動之勢。此字有兩撇,兩豎,三橫。通過開合的變化(上 圖示)運動方向順逆之勢(下圖示)使筆筆形态各異。 一.開合變化:1 兩豎作開勢, 2 兩橫作合勢, 3 左撇的起筆形态和右撇也做成了合勢
二.順逆變化:1 從露峰入筆,出鋒收筆,2 順勢弧形下豎,3-4 再順勢上弧順鋒作第二撇。 1-4 順時針做了兩個圓弧,完成了三個筆畫。 5-6 折筆右行,一個逆弧線下豎,和左豎劃形 成了開勢,這是内擫之法。
三.相同筆畫形态變化:由于第一筆是撇,很自然順鋒入紙,第二撇是接上個豎劃,露出了 一個承接上劃的 “鵝頭”因勢生形,體現得淋漓極緻。(上圖示 A)
四.空間變化:三橫之間沒有均勻分割,而是把下兩豎整體下挪,形成空間強烈對比(上圖 示 B)
五.疏可跑馬,密不透風:作字左右兩部分形成有趣的中部空間,有疏有密,而且左内側和 右内側的邊緣線構成的弧線圖案,令人越看越想越精神,哈哈哈
一,雪字可以找出七個橫劃,第三第四橫雖然個點,從筆畫的形态可以看作橫。1,2, 4,5, 6 橫的斜度幾乎一樣, 有了 3. 4 似點似橫的的兩筆,造成角度的變化。
二,雪字最有特點的就是幾個出鋒再外的橫劃起筆角度形态的變化,令人歎為觀止。雪字橫
劃的粗細變化也非常明顯,特别是下部 4/5,6/7 橫劃重在一起,形成墨塊對視覺的沖擊非同 小可!
三,雪字上下結構,上部的雨頭和下部的彐明顯中心線偏離,下部的彐右挪了。上部雨字中 豎劃左移,整個字形成左收右放,上松下緊之字勢。而且上部稍有左傾,下部稍有右靠的感 覺,運動感躍然紙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