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後,逐漸發展為十派,江西主要有兩派。一派為淨土宗,淨土宗此前我已叙說過,(見中國佛教有十派,一派為淨土宗,廬山東林寺是淨土宗的祖庭發祥地一文)一派為禅宗。
禅宗,是佛教十派中最大的一派,壓倒了其他九派,而江西則是禅宗的幾位大師的傳法基地和重要活動場所。
為什麼禅宗成為最大的一派,而占優勢呢?有關這裡的故事由來你知道嗎?這主要是禅宗進一步把佛教同中國結合,使佛教社會化、大衆化。它主張口頭不必念經,身子不必坐禅,隻要心中想到佛就有佛,佛就在心中,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辦法、途徑如此簡單,沒有文化的群衆也能接受,因而擁有廣泛的信徒。這種典型的主觀思維,出自禅宗第一代祖師達摩和第六代祖師慧能。禅宗第一代祖師是後來禅宗信徒們所尊奉的從印度來的達摩。
據有關禅宗史料記載,達摩是印度禅宗的第28代,他秉承他印度第27代師父般若多羅的意旨,在中國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後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從海路到達中國。他先見梁武帝,活不投機,于是離開南京,傳說乘一枝蘆葦暗渡長江,到北朝轄區的河南嵩山少林寺,在那裡面壁十年,傳授禅宗心法。
二祖慧可承繼了他的衣缽。這就是“傳承衣缽”說法的出處。五傳至弘忍( 602—675年)。弘忍,俗姓周,唐代高僧,一說他是湖北黃岡市黃梅縣(唐屬蕲州)人,又一說是江西省浔陽(今江西九江)人,東山法門開創者,被尊為禅宗五祖。
五祖弘忍禅師,生于隋仁壽元年),他7歲時,随蕲州雙峰寺司馬道信(580一651年)出家。司馬道信,今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鎮人,佛教禅宗四祖。弘忍學習禅法,繼承道信衣缽,為禅宗五祖。弘忍要把衣缽傳下去.命弟子們各作偈一首,(偈:佛經中的唱詞)誰作得好,誰就是嗣法之人。弘忍的上座弟子神秀(606—706年),北宗禅創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開封尉氏縣張市鎮沙門村)人,從幼出家。少習經史,博學多聞。神秀作偈一首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掃,勿使惹塵埃。”衆門人都推崇欽佩,認為神秀必定繼承衣法,将為弘忍傳人。
弘忍未加贊許,要神秀再推敲想想。這時寺中有一位打柴舂米行者慧能(638—713年),俗姓盧,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祖籍範陽郡即今河北涿州。據說慧能是一位不識字的樵夫,聽人誦《金剛般若經》才決心念佛,投在禅宗五祖弘忍門下。這時聽說神秀所作之偈,也作偈一首,說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表示對佛理的體會。這四句偈言傳到弘忍耳中,弘忍大加贊賞,當夜召見慧能,面授《金剛經》,将禅法秘授予他,并付與法衣,慧能獲得了據說是由達摩傳下的“衣缽”。
為此,從禅宗的曆史看,慧能是真正的禅宗開代祖師,或者說是禅宗頓悟派的開代祖師。禅宗的僧徒要把達摩尊為第一代,這是要提高禅宗在佛教各派中的地位,就像人們平常喜歡說的一句俗語,叫做“外來的和尚好念經”。而把慧能定為第六代的繼承人,稱之為六祖。
據禅宗史料記載:當時,為躲避弘忍的首席弟子神秀的報複、暗害,慧能接受衣缽的當天夜裡,便辭别五祖弘忍,披星戴月南逃至自己的家鄉廣東。次日神秀知道後,派人追趕,追至江西與廣東交界的大庾嶺,不見人蹤而返。慧能在深山老林中避難,後主持韶關曹溪寶林寺,傳授佛法,之後又轉往廣州制旨寺。
廣州制旨寺是一所大寺廟,當時慧能沒有地位,還不為衆僧所知,沒有受到人們的注意。一天,寺中和尚和信徒數千人打坐,辯論寺前的旗幡飄動,是幡動,還是風吹幡動?有的說是幡動,有的說是風動,争論不休,這時在座的慧能,站起來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你的心在動。此語一出,衆僧皆驚。他的這一句話,将人想象的意識作為世界的本原,将他的主觀唯心主義思維概括無遺,達到唯心論的最高境界。
于是,制旨寺的主寺印宗方丈拜他為師,請他主持制旨寺,慧能便先後在廣州和韶州曹溪傳法,大倡頓悟法門,宣傳“見性成佛”,稱為禅派的南宗,徒衆們定為禅宗正系。
當年唐代皇帝武則天,和随後的唐中宗、唐睿宗,均對神秀非常看重和禮遇,武則天要請神秀做國師。神秀說:他沒有衣法,不能做,國師應請慧能做。武則天又請慧能做國師,慧能不去,隻好将弘忍的袈裟送給武則天派來的使者,武則天将袈裟給了神秀,讓神秀做了國師。神秀在北方傳授漸悟窪門,稱為禅派的北宗。
禅宗從慧能開始,就“傳法不傳衣”了。這有兩個原因, 一是為争奪袈裟,可能有殺身之禍;二是袈裟還說明有物,不屬于“空”,既然“本來無一物”,“四大皆空”,還要傳什麼袈裟 呢?慧能死後,其弟子所編集的語錄,稱為《六祖壇經》。
慧能大弟子有62人,其中最得真傳的有三人。第一大弟子行思(671~740年),又名青原行思,俗姓劉,廬陵(江西吉安)人。唐代佛教禅宗高僧。行思11歲出家,24歲時到廣東曹溪谒慧能,依慧能研習禅法,在一次對話中,行思表示要“以無住為本,以無相為體,以無念為宗”。意思是思想不能停留在某一點上,萬事萬物的形象本來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念頭、想法都是空虛的,這樣才能進入修煉的境界。慧能乃對行思“深器之”,令其為首座大弟子。
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慧能臨終時,向行思交代,從此傳法不傳衣,傳承的袈裟已經送走了,自己穿的袈裟留着鎮守山門,而法應傳授下去,要他教化一方,“無令斷絕”。行思既得法,遂奉師命弘化一方,開元二年 (714年),行思返回家鄉吉州,在青原山安隐寺(北宋徽宗時改稱淨居寺)傳法。一時四方禅客雲集,世稱青原行思。行思圓寂後,唐僖宗谥為弘濟禅師,這就是禅宗的七祖。北宋崇甯三年(1104年),徽宗趙佶敕賜安隐寺“淨居寺”匾額,遂改今名,距今已有916年。
慧能的第二大弟子懷讓( 677—744年),金州安康(今陝西安康市漢陰縣)人,俗姓杜,原在荊州玉泉寺出家,學北宗禅法,後依禅宗六祖于韶州曹溪,得頓悟法門。唐玄宗開元元年( 713年)慧能圓寂後,懷讓住南嶽衡山福嚴寺,宣揚慧能學說,為禅宗南嶽一系,世稱南嶽懷讓。他有六大弟子,其中最著名者為馬祖道一 (709—788年)。道一得法後,到江西傳法。
慧能的第三大弟子神會(686—760年)唐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俗姓高。神會14歲為沙彌,至曹溪接受頓悟學說。往洛陽宣揚 慧能學說,以“無念”為宗,與北宗辯論,取得禅宗正統地位,從此,南宗壓倒北宗。因曾住洛陽荷澤寺,稱荷澤大師,著有《顯宗記》。神會的大弟子宗密,至江西弋陽圭峰傳法,曾著《禅源諸诠集》,是一部禅宗的語錄集,惜已散失,隻留下一篇序文。
慧能三大弟子或他們的主要繼承人,都在江西傳法,尤其行思、道一兩人,是禅宗承上啟下的主要傳法人,當年,江西雖無龐大壯麗的大寺院,但江西卻是佛教最大的、最主要的派别禅宗的重要基地,是衆多禅宗大師的活動場所。
中國禅宗弟子大都是上述幾位高僧的繼承人。也就是這幾位高僧将禅宗傳遍了中國和東亞,現在日本即有禅宗信徒數百萬,加上朝鮮就更多。江西是禅宗的重要祖庭。江西的紅壤沃土為禅宗創造了最好的條件,成為禅宗的重要舞台,留下了大量的遺迹,為中國佛教,尤其是禅宗,以及律宗等,盡了最大的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