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回眸,跟随一個美國人的鏡頭再次回到76年前的通州城外的小鄉村,感受那些已經逝去的人和風景,對于很多人來說,一定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村口景象
這是小村落的村道入口,從這裡可以看到通州的城牆,說明它和通州城近在咫尺。圖中的兩名男子駕着兩頭驢子剛從地裡幹完農活回來。另一個提着筐子的人顯然是進城購物了。
俯瞰村舍
從屋頂上看周圍的村舍,一個院落緊挨着一個院落,每一戶人家都有土坯的圍牆和門樓,院落裡都壘砌有成排的豬圈,一名婦女手裡拎着棍子正打算将豬趕回豬圈。
喂豬
豬圈裡是兩頭尚處于幼年的黑豬,身上長着很長的毛,等年歲再大一些,這些柔弱的細毛便會變成堅硬的豬鬃。男子拿着勺子正在投食,眼睛裡充滿了希望。
農家院落
這是喂豬男子的家,一套标準的四合院,朝南的三間正房,一個小孩子透過窗戶向外張望。左右是兩間東西廂房。院子不大,擺放着各種農具,闆條桌上的籮筐裡晾曬着芥菜疙瘩,繩子上挂着過冬的棉被。
庭院一角
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出這戶人家對生活和勞動的認真程度,盡管隻是一個存放柳條的架子,卻被紮得四四方方、有模有樣。架子邊上有一大一小兩個石頭物件,一個是壓場用的石磙,一個是播種後用來壓平地面的砘子。
另一戶人家
這戶人家的院落隻有住房和一側的偏房,從主房破爛的門扇看,經濟條件不怎麼好,院子裡比較空。有意思的是,在大門口處, 有一個照壁,起到美化院落的作用,在照壁牆後,堆放着一些樹枝柴草。
聚衆聊天
每天,大家總要在一個固定的地方聚集起來,席地而坐,談論着一些剛剛見到的新鮮事或者家長裡短。而勤勞的婦人在一旁推動沉重的石碾子加工糧食,她們似乎永遠在忙碌着。
老哥們聚會
這些都是村裡的老人,大家正圍着小炕桌吃席,菜品不多,卻其樂融融。正對面的老人是個兔唇,放到現在是一個小手術就能解決的問題,但在從前卻伴随了他一生。最右側的老人腦後還留着一绺頭發,應該是長辮子的遺風吧。
脫土坯
這是一對新婚不久的小夫妻,正在齊心協力地脫土坯。小媳婦用鐵鍬将摻有麥稭的黃泥放進模具中,丈夫負責将泥巴壓實抹平,脫模之後,一塊土坯就做成了。曬幹後就成了建築房屋的材料。
紮籬笆
住在村頭的一戶人家剛剛修了院牆,不知是資金短缺還是其他原因,靠近大路的一面牆換成了籬笆。操作也非常簡單,在院子之外挖出一道溝,然後直接将一排高粱杆插進去便可以了。
村口遠景
這是籬笆紮好之後的景象,雖然材料簡單,但紮成之後還是非常整齊和美觀的,很有鄉土氣息。從小村的布局來看,這張照片很可能是攝影師在樹上拍攝的。
挑擔者
用扁擔挑着藤條筐的男子。這種筐子的造像比較古樸粗放,上面的孔洞很大,又被稱為“大眼筐”,主要用來裝一些體積較大的物品。
馬拉闆車
一名男子正在往闆車上裝土,為了增加裝載量,在車上裝置有用竹竿和草繩編織的圍擋。鏟土的師父身穿白襯衫,頭戴禮帽,脖子上系着毛巾,打扮得很時尚。
彈球
大人們在幹活,無憂無慮的小孩子在玩耍。圖中的小孩子正在全神貫注地彈玻璃球,相信很多人在小時候都曾玩過這個。
村中道路
這是村内唯一的村街注意這個人的褲子,村子裡來了小販,總會有一群孩子第一時間圍上去。方才脫土坯的年輕人再次出現在鏡頭中,因為他穿着防寒的棉褲腿,很容易辨别。
獨輪車
推着獨輪車的小販來到村街上,站在牆下悠閑地抽着煙袋。每天他都在這個時間點出現在村子裡,因此無需吆喝,便會有顧客光顧。
盲人賣藝者
站在村道邊上的一名賣藝的盲人,身後是一處廢棄了的房屋。藝人穿着長袍,手臂上挎着一面小鼓。他通過一邊敲鼓一邊賣唱的方式從村民手裡換取一點糊口的糧食。
水井
這是村裡唯一的水井,為防風沙,在井口一旁豎起一面矮牆。不遠處還有一隻公用的石槽,方便村内各家的牲口來此飲水。
巡防小組
鬼子已經投降,但是時局并不穩定。為防止一些為非作歹的人來村裡作惡,百姓自發組成了“巡防隊”,所使用的武器都是冷兵器。連村裡的教書先生也暫時“棄文從武”,手握着一把兩齒“鋼叉”威風凜凜地站着門口。
添墳
清明節前夕,一戶人家正在給祖墳添土并整理墳頭。舊時的清明節一共有三天, 分别為“一百五”、“寒食節”和“清明節”,添土一般選擇在“一百五”這天,距離頭年的立冬剛好是一百五十天。
鄉村墓地
村外一個家族的墓地,大大小小的墳頭聚集在田野中。這裡埋葬着村内一個家族的先人們,到了晚上會出現瑩瑩磷火。從這裡可以清晰看到小村莊的整個輪廓,他們在那裡生活了一輩子,即便死後,也要守護着村莊,護佑着子孫後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