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全國百強縣江蘇上榜多少個

全國百強縣江蘇上榜多少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01:58:50

全國百強縣江蘇上榜多少個(從全國百強縣最新榜單)1

CFIC導讀:

在百強縣中,江蘇占23席,數量最多。而在百強縣的前十名中,江蘇占據6席,且獨攬前四名。昆山又不出意料地奪得榜首,至今,它已連續14年衛冕。

全國百強縣江蘇上榜多少個(從全國百強縣最新榜單)2

江蘇昆山

10月8日,被稱為民間版的全國百強縣榜單——2018年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指數研究報告發布。一如往年,經濟大省江蘇仍然在2018年中國綜合實力百強縣中占據約1/4的席位,成為“最大赢家”。

澎湃新聞從榜單編制機構發布在《人民日報》上的榜單看到,在“百強縣”的前十名中,江蘇省占據6席,且獨攬前四名。江蘇昆山市又不出意料地奪得榜首,至今,它已連續14年衛冕。

該榜單是中小城市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城國研智庫等機構構建的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指數系統工程,已經連續14年發布。

除了對全國各縣(區)的綜合實力進行排榜外,上述機構還針對全國各縣的綠色發展、投資潛力、科技創新等單個維度指數進行排名,其成果每年形成為《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指數研究》發表在媒體等平台。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上述榜單發布後,進入榜單的各縣(區)的官方發布平台紛紛撰文加以介紹,有的還冠之以“喜訊”。

全國百強縣江蘇上榜多少個(從全國百強縣最新榜單)3

江蘇占據“百強縣”1/4

澎湃新聞注意到,在綜合實力前100強縣市中,江蘇占到23席,數量最多。其次是山東和浙江,各占15席和14席。

按區域來看,長三角表現最為亮眼,江蘇、浙江、安徽三省在綜合實力前100強縣市中總共43席。而作為京津翼城市群重要腹地的河北省,則僅有4個縣市區入選。

其中,江蘇省昆山市連續14年位列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測評第一名。中部、東北和西部的“領頭羊”仍然保持不變,分别為湖南省長沙縣、遼甯省海城市和内蒙古的準格爾旗。

單從江蘇來看,“百強縣”前四名依次被江蘇昆山、江陰、張家港、常熟包攬,太倉和宜興分别居綜合實力百強榜的第7名和第9名。也就是說,“百強縣”前十名中,江蘇就占據其六。

過去兩年(2016年、2017年),也是這6個縣市跻身前十。可以看到,這6個縣市都分布在蘇州、無錫兩大經濟發達的蘇南城市。

澎湃新聞注意到,該榜單的“綜合實力指數”包含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城鄉融合、環境友好和政府效率五個方面。

江蘇各縣(市)如果按照GDP總量進行排名的話,前六名依次是昆山、江陰、張家港、常熟、宜興、太倉。全國百強縣綜合實力榜單的前十名排名次序,與上述“GDP排行榜”大緻吻合,并無“黑馬”出現。

不過,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2017年GDP排名在江蘇位于“第二梯隊”的泰州下轄的三個縣市——泰興市、靖江市、興化市(分别列全省第11位、第13位、第16位),則集體未能入圍此次綜合實力百強縣榜單。

發展較為均衡、素有“黃海明珠金東台”美譽的東台市,雖然全域無一家化工企業,且經濟總量位于鹽城市第一、江蘇省第18位,此次卻既沒能入選綜合實力百強縣榜單,也沒入選綠色發展百強榜。

此外,相較于2016與2017年的20個,今年入圍百強縣的江蘇下轄縣(市)多了3位新面孔。它們分别是:常州的溧陽、宿遷的沭陽和連雲港的東海。這也是常州、宿遷、連雲港下轄的縣市第一次出現在百強縣榜單上。

至此,江蘇13個設區市中,僅剩下泰州、淮安未有下轄縣市入選“百強縣”榜單。(南京下轄13區,故不計入在内)。

全國百強縣江蘇上榜多少個(從全國百強縣最新榜單)4

安徽正發力,12縣市入選“投資潛力百強榜”

除了綜合實力排名外,《2018年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指數研究》還針對全國各縣的綠色發展、投資潛力、科技創新等單個維度指數進行排名。

澎湃新聞注意到,“綠色發展指數”是今年的創新,因生态資源價值越來越為人們所認可,綠色生态越來越成為各大城市重視的問題。

榜單從市(縣)萬元GDP耗能、新能源使用比重、工業廢氣排放達标率、森林覆蓋率等多個指标衡量。

最終得出的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中,入圍縣市最多的江蘇、浙江和山東各占22席、17席和16席。前五名仍被江蘇包攬,依次是昆山、張家港、太倉、江陰、揚中。

至于每年都有的“投資潛力指數”,它包含人口和勞動力、基礎設施、交通區位、生态環境、營商環境五個指标。

在投資潛力前100強縣市中,東部占45席,中部、西部和東北分别占33席、15席和7席。江蘇、山東和安徽各有14個、10個和12個縣市入選。昆山仍是榜首。

值得一提的是,中部的安徽在“投資潛力百強縣市”中,占據12席。“這表明随着安徽逐步融入長三角,其縣域經濟發展迎來黃金機遇期。” 《2018年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指數研究》報告顯示。

此外,在科技創新百強縣市中,東部地區占69席,中部占21席,西部和東北各占6席和4席,入圍城市最多的省份是江蘇、山東和浙江,各有24個、16個和14個縣市入圍。

作者:陳珂

本文來源:富貴門、澎湃新聞“長三角政商”欄目

總量堪比西部一省!中國第一經濟強縣崛起的最大秘密

30年前,昆山在蘇州6縣中屢排老末,被稱作“小六子”。是什麼因素讓昆山在短短30年間蛻變,不斷連續攀升多個台階,持續實現“逆襲”之路的呢?

全國百強縣江蘇上榜多少個(從全國百強縣最新榜單)5

江蘇昆山

連續多年位列全國百強縣榜單之首的江蘇昆山,如今已當仁不讓地成為中國縣域經濟中的“模範生”、“領頭羊”。其經濟總量高達3500億,相當于西部甯夏一個省份的GDP,與福建廈門、貴州貴陽、河南洛陽等知名城市總量相當。其人均GDP達21萬多元,已超過張家港、常熟等蘇州其他強縣。

然而,鮮為外界所知的是,早在30年前,昆山還是一個血吸蟲猖狂的農業縣,甚至在蘇州6縣中屢屢排名老末,被稱作“小六子”。雖坐擁臨近上海、蘇州的地緣優勢,當時昆山人卻有着安于現狀的想法。

那麼,是什麼因素讓昆山在短短三十年間迅速蛻變,不斷連續攀升多個台階,持續實現“逆襲”之路的呢?

7月20日,江蘇昆山召開“紀念人民日報‘昆山之路’三評發表30周年座談會”。

澎湃新聞記者從座談會現場發現,與會各界嘉賓的發言,從一些側面構成了回答上述謎題的“拼圖”。

全國百強縣江蘇上榜多少個(從全國百強縣最新榜單)6

座談會現場

昆山的“蛻變”之路

時間回溯到30年前,1988年7月22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了一則題為《自費開發——記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長篇通訊,并配發《“昆山之路”三評》評論員文章。

全國百強縣江蘇上榜多少個(從全國百強縣最新榜單)7

1988年7月22日《人民日報》頭版文章

通訊作者之一新華社記者趙明告訴澎湃新聞,當年是因為聽說昆山自費建了一個未列入國家計劃的開發區,随之産生興趣前往昆山采訪,結果被昆山日新月異的變化所打動,才有了報道和評論的形成。

這也是“昆山之路”首次出現在媒體的報道中。

趙明和人民日報記者陳健合寫的這篇報道,主要是講述的昆山自辦開發區的故事。

1984年至1988年,國務院批準在我國沿海12個城市設立14個國家級開發區。昆山作為農業縣,自然不在此列。但苦于昆山“窮”到叮當響現狀的昆山領導層,硬是在外界不解的目光中,出乎意料地在昆山自辟一塊地,拉起了自費建設開發區的大旗。這一舉動在當時可謂“石破天驚”。

此後,昆山人在一片蛙聲陣陣的農田上開始了熱火朝天的開發區建設,拆遷、修路、建廠,一個個項目開始在這裡“生根發芽”。

“當時我們做歸做,不宣傳。當時也考慮到可能會‘出事’。”時任昆山縣長、後任昆山市委書記、如今已年過八旬的吳克铨在座談會上回憶說,事後,很多人問他,當年為什麼“敢做”?他的回答是,當時中央說“發展是硬道理”,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些樸素的理念成為他信念的支撐。

幹事創業的激情來自于哪裡?“窮啊!當時老百姓窮,自己窮,兄弟姐妹們也窮。窮則思變。”時任昆山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的宣炳龍自稱是昆山開發區的“施工隊長”,他如此直言當時的心态。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開發區所有的建設都是自掏腰包。“富規劃,窮開發。”這是當時開發區對外喊出的口号。

其背景是,那時候的沿海經濟開發區,均有國家成億投資。但蹉跎多年的昆山人,要不來這錢,也不願等下去。在沒有國家投資扶助的情況下,昆山縣政府通過自籌、貸款、征收土地開發費等途徑,籌集了1200多萬元。建設過程中不擺闊氣,量力而行,分階段實施,用錢精打細算,邊開發邊建設。道路、橋梁、下水道等自己幹,其他設施都從無償撥款建設改為有償借款建設。

最終,昆山的首創精神和務實作風得到了認可,1992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為國家級開發區。如今,這個開發區在中國國家級開發區綜合實力評比中位列第四,世界500強有20多家在開發區興辦項目。不僅如此,它也成為拉動昆山經濟騰飛的最重要的“龍頭”。

“昆山之路”,到底是什麼?

座談會上,多位發言人說道,一言以蔽之,到底“昆山之路”是什麼?

不久前深入昆山采訪的新華社江蘇分社副總編淩軍輝說,他在采訪過程中發現一個現象:近年來,全國各地到昆山學習、取經的很多,但能夠“複制”昆山成功經驗的則很少。一些外地幹部來昆山學習,看得情緒激動,談得頭頭是道,一旦回去後,卻往往一動不動。

究其原因,他認為昆山的成功經驗不是浩浩幾十年的奮鬥光陰,不是一個又一個建設發展的成果,“‘昆山之路’不是一條路,而是昆山幹部群衆‘艱苦創業、勇于創新、争先創優’的昆山精神。”

他舉例,當年宣炳龍為了拿下全國第一家出口加工區,兩年多時間跑了84次北京去彙報;為了拿下深化兩岸産業合作試驗區,昆山副市長宋德強一年跑了30趟國家相關部委去溝通……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們解決工業從無到有的矛盾,90年代初我們解決從小到大的矛盾,發展大企業,2006年是我們由大走向強的階段,打造自己的專利等知識産權……”宣炳龍總結道,昆山的每一次轉型都是體制機制的創新,昆山經濟的每一次突飛猛進都是不斷解放思想不斷創新的過程。

而如今,昆山面臨的新時代命題是:怎麼使高質量發展在昆山落地?

“還是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敢想敢闖敢幹。”宣炳龍說,“當然'變'就有風險,我們以前做的事風險也大,但改革就是革命,哪能沒有犧牲。”

人民日報江蘇分社社長賀廣華說,當前,就昆山而言,發展水平越高,所面臨的挑戰越大。昆山已“領跑”基本現代化新征,接下來,昆山如何自我加壓,持續釋放改革活力?如何兼容并蓄,屹立對外開放高地?如何主動對接國家大戰略,提升競争新優勢?乃至如何以開放推動改革,以改革促進開放,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上找坐标、定目标?……這些都是需要下大力氣謀劃的大事。

“從‘高速度’到‘高質量’,昆山正處在新一輪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關鍵時期。如果從寶貴的‘昆山之路’精神源泉中汲取力量,那麼就會擁有足夠的勇氣。”賀廣華說,“‘昆山之路’最可寶貴的經驗在于:不是坐等機遇,而是敢想敢幹、敢闖敢試,從而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打破了一個又一個瓶頸,不斷走向輝煌。”

座談會的最後一項議程,昆山市委書記、市長杜小剛講話時說,“我們要向老領導老前輩對标學習,拿出當年自費開發昆山開發區的精神和魄力,力争在全國率先建成具備縣域特點、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昆山科創中心,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人才創新創業首選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重溫走過的路,梳理‘昆山之路’經驗,從‘唯實、揚長、奮鬥’,到‘艱苦創業、勇于創新、争先創優’,再到‘敢于争第一、勇于創唯一’,這些都是‘昆山之路’豐富精神内涵,我們要倍加珍惜,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風起雲湧,把握趨勢、搶抓機遇,實現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杜小剛說。

作者:陳珂

本文來源: 富貴門、澎湃新聞“長三角政商”欄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