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成年人高血壓發病率已達到18.8%。WHO相關研究顯示,按照目前的趨勢,2025年全球高血壓患病率将突破29%,全球将有近16億成年人成為高血壓人群。高血壓嚴重危害人類健康,是心力衰竭、腦卒中、終末期腎病及外周血管疾病最重要的高危因素之一。
高血壓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原發性高血壓占高血壓的95%以上,其病因可分為遺傳和環境因素兩方面。
高血壓,西醫中的發病機制有哪些?
1. 血壓調節機制代謝失常
主要是受到心排血量及體循環的周圍血管阻力影響所緻。
2. 遺傳因素
高血壓患者中40%-60%有家族史,有明顯聚集性。
3. 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
最近幾年發現心髒、腎髒、腎上腺、中樞神經、血管壁等均有局部的RAAS,通過旁分泌或自分泌調節組織功能,這對高血壓的形成、血壓的調節可能具有較強的作用。
4. 精神神經系統
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過程平衡失調,交感神經活動增強,兒茶酚胺類介質的釋放使小動脈收縮,并繼發引起血管平滑肌增生,腎素釋放增多。
5. 鈉潴留
鈉攝入過多,可使水、鈉潴留,血容量增多,血輸出量增加,以緻血壓升高。故而控制每日鹽攝入量,對高血壓人群來說很有必要。
6. 血管内皮功能受損
高血壓時,一般一氧化氮生成減少,而内皮素增加,血管平滑肌細胞對舒張因子反應減弱,而對收縮因子反應加強。
7. 胰島素抵抗
繼發性高胰島素血症使腎小管對鈉的重吸收增加,增強交感神經活動,使細胞内鈉、鈣增加,刺激血管壁增生。
8. 其他
缺少運動、肥胖、吸煙、過量飲酒、低鈣、低鎂、低鉀等。
高血壓,中醫中的病因病機有哪些?
中醫中認為,高血壓由情志失調、飲食不節、久病過勞及先天禀賦不足等有關。
1. 肝陽上亢
肝為風木之髒,内寄相火,體陰而用陽,主升主動。肝主疏洩,依賴腎精充養,素體陽盛,肝陽偏亢,日久化火生風,風升陽動,上擾清竅,則發眩暈。長期憂郁惱怒,肝氣郁結,氣郁化火,肝陰暗耗,陰虛陽亢,風陽升動,上擾清竅,發為眩暈。《類證治裁》:“頭為諸陽之會,陽升風動,上擾颠頂……耳目乃清空之竅,風陽眩沸,斯眩暈作焉。”
2. 痰濕中阻
脾主運化水谷,為生痰之源。若嗜酒肥甘,饑飽無常,或思慮勞倦,傷及于脾,脾失健運,水谷不化生精微,聚濕生痰,痰濁上擾,蒙蔽清竅,發而為眩。《丹溪心法》:“頭眩,痰夾氣虛并火,治痰為先……無痰不作眩。”《醫燈續焰》:“胸中痰濁随氣上升,頭目高而空明,清陽所注,清濁之氣,擾亂其間,欲其不眩不暈,不再得焉。”
3. 瘀血阻絡
久病入絡,随着病情的遷延不愈,日久殃及血分,血行不暢,瘀血内停,滞于腦竅,清竅失養,發為眩暈。明·虞抟在《醫學正傳》中有“因瘀緻眩”之說。
4. 肝腎陰虛
肝藏血,腎藏精,肝腎同源。肝陰不足可導緻腎陰不足,腎陰不足亦可引起肝陰虧乏。肝陽上亢日久,不但耗傷肝陰,亦可損及腎陰。素體腎陰不足或縱欲傷精,腎水匮乏,水不涵木,陽亢于上,清竅被擾,而作眩暈。
5. 腎陽虛衰
久病體虛,累及腎陽,腎陽受損,或陰虛日久,陰損及陽,導緻腎陽虛衰,髓海失于涵養,而見眩暈等。
綜上所述,高血壓一病,主要病因為情志失調、飲食不節、久病勞傷、先天禀賦不足等。主要病理環節為風、火、痰、瘀、虛,與肝、脾、腎等髒腑關系密切。病機性質為本虛标實,肝腎陰虛為本,肝陽上亢、痰瘀内蘊為标。病機除了上述五個方面外,還有沖任失調、氣陰兩虛、心腎不交等,在臨床中可參照辨證。
所以,有高血壓遺傳病史、飲食口味重、日常不運動、愛喝酒等人群,通常易患上高血壓。特别是急躁易怒,痰濕體質、血瘀體質,腎陰/腎陽虛衰人群更應引起重視。
下一期,我們将和你一同聊聊高血壓的表現及并發症,也歡迎您随手轉發至朋友圈,讓更多的朋友了解。
百年九芝堂,服務大健康。祝您身體健康,合家歡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