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從漢字造字的方法說,是個會意字。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意思是禾苗成熟結果了。還真是,小時候,村裡幾個牧牛的小夥伴,在野外,到地裡抱一捆已經收割後曬幹的豌豆稭稈,在溝裡點火燒豌豆吃,豌豆莢在火裡噼噼啪啪地爆響,孩子們扒拉開火堆吃着半生不熟的豌豆,嘴臉都是黑乎乎的,這是秋的味道,大地的味道。
農諺說:立秋十八日,寸草皆結籽。到野地裡去,會看見,青草也長出尖長而硬的草梗,尖長的草梗也結了籽;蒼耳子的果實長滿了硬刺,灰灰菜也結籽了,艾草細長的身子頂部也結滿了細碎的小籽,沙蓬草碩大的身體,從上到下都是籽,狗尾草毛茸茸的大腦袋全是果實,這些野草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也有着極其強健的繁殖力。
立秋後,氣溫并沒有馬上就有變化,在南方,秋老虎名不虛傳,真正的秋天,還在趕來的路上呢。在北方,漸漸地,秋意就顯露出來了。先是有連綿的雨水,這個雨水隔三差五就來一場,總得斷斷續續地持續半個來月,于是,大野裡,野草瘋長,那些麥子、油菜、向日葵都要再加把勁,能長一點是一點,人有偷懶的時候,但農作物們可不偷懶,立秋後的雨水,是土豆最急需的營養液,他們躲在土裡,養着自己壯實的身體,長啊,長啊。有的土豆太調皮,一不小心,就從松軟的土裡露出頭來,正好被路過的農人看見了,彎下腰順手掏走,好大的一顆土豆,就這樣,它提前結束了自己的生長過程,成了農家晚飯的菜品。
秋雨過後,大田的作物都成熟了,秋收開始了。這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也是最充實的時候,最多事的時候。所以,與秋天有關的詞語,也像秋天的果實一樣繁雜豐富。
秋天有收獲了,欠了多半年的帳可以還了,“秋後算賬”的本義大概就來源于此吧。直到今天,在農村鄉間,還有這樣的習慣。還有,為什麼說“多事之秋”呢?因為秋天收獲之後,容易引起對果實的争奪。在古代,秋高馬肥,遊牧民族就可能準備要南下搶奪中原地區的糧食了。而現在,秋收的活動已經大大地簡化了。收割機橫掃過去,大地一片空闊,而糧食已經裝入口袋,可以晾曬歸倉了。“秋後算賬”,“多事之秋”更多的已經是引申意義,與原意關系不大了。
古人多悲秋,如“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楚辭)“袅袅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楚辭)“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杜甫)“噫嘻悲哉!此秋聲也。“(歐陽修)“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這些悲秋意識是古人的心病, 也是他們對秋天的審美感受。秋的豐富意義,也蘊藉在古代作家的詩詞文章中,留給後人品味。
以前有一首秋天的歌,每次聽過,總是回味萬千,春華秋實,往事依稀。歌中唱到:
我從壟上走過,壟上一片秋色,枝頭樹葉金黃,風來聲瑟瑟,仿佛為季節讴歌。我從鄉間走過,總有不少收獲,田裡稻穗飄香,農夫忙收割,微笑在臉上閃爍。藍天多遼闊,點綴着白雲幾朵,青山不寂寞,有小河潺潺流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