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配圖
近日印發的《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指出,取消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大綱,促進學生認真學好每一門課程,并強調要合理設置試題結構,減少機械性、記憶性試題比例,提高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試題比例,積極探索跨學科命題。
這樣的強調實在是太重要了。
記得有人曾吐槽,某地初中語文考試有一道這樣的題目:“《水浒傳》第102頁的内容是什麼”——相信很多人會被這樣的“神題”雷倒。《水浒傳》有不同版本,字号大小也不同,是否縮減版、紙張大小、有無插圖等都會影響“102頁”的内容,叫學生如何作答?再說,即便是統一版本,讓學生知道“第102頁内容”的意義又在哪裡?
颠覆想像的,不隻是試題,甚至包括教材。請聽我來給大家讀一段:“力衰昏暈身晃蕩,腸膜發炎腹腫脹。滾到廁所排屎尿,脈停喪亡屍骨寒。”“凱旋歸來心舒暢,甩臂盟誓嗓洪亮。申訪歐洲俄羅斯,茫茫宇宙任飛翔。”這種無法歸類、生硬拗口,甚至“有礙觀瞻”的文字,既不是順口溜也不像打油詩,更不是寫作新人類的後現代文本發明,而是前些年,出現在某省小學語文韻語教學課本第三冊中的内容。這種被編者稱之為歌謠的東西,占據了全書一半以上的篇幅。
編者聲稱它應用了快速記憶原理,不求理解而旨在讓孩子盡早大量地熟悉漢字。可是,它們不僅毫無美感與韻律感可言,而且有生造詞語之嫌,對判斷力與鑒賞力尚且不足的孩子來說,難免會形成某種誤導。
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中村修二曾經感慨說,東亞教育浪費了太多生命。過于強調機械記憶的試題與教材就是在浪費孩子的生命。教育改革是個太大的題目,千頭萬緒,但我們總可以從一些可操作的小切口入手。做到學什麼考什麼,而不是考什麼去教什麼、去學什麼;注重考察思維過程、創新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就是這樣一種值得期待的小切口。
(來源:晶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