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召開。
輸入姓名身份證可查詢是否為密切接觸者
科研攻關組信息化專班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曼青表示,中國電科集團建立了風險人群大數據平台、密切接觸者測量儀,輸入姓名身份證就知道自己是不是密切接觸者。有些企業研發了紅外測量設備和人工智能相結合,可以快速識别發熱患者。互聯網企業研發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手段,提高了診斷效率。總體來看,大數據技術在抗擊疫情中發揮了特别的積極作用。
公衆隻要輸入姓名和身份證号碼,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密切接觸者。
查詢結果如顯示是正常人員,那麼恭喜您,為您的有效防護點贊。
如果是密切接觸者,您也不必過分擔心,暫時不要外出,加強隔離防護,如有身體不适請及時就醫。
為适應疫情防控新階段的工作特點,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聯合成立了疫情防控大數據攻關團隊,快速開發出“密切接觸者測量儀”(公衆版)。
“密切接觸者測量儀”(公衆版)具有數據權威、模型可信、準确查詢等三大“硬核”特征,得到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交通運輸部、鐵路總公司和民航總局等多家部委的數據資源支持,數據來源權威、查詢結果準确,同時避免了公衆對“隐私洩露”的顧慮。
長按掃描二維碼進入
首先點擊這裡
(沒有注冊的要先注冊~)
輸入姓名、身份證即可查詢結果
出院後複陽患者沒有發現再傳染現象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介紹,部分省報告治愈出院患者,在複診過程中發現有核酸檢測陽性的情況。通過監測發現,這部分患者沒有再發生傳染别人的現象,另外有一部分患者再檢測新冠病毒核酸時又轉為陰性。
她表示,新冠肺炎病毒是一個新病毒,它的緻病機理、疾病的全貌和病程的特點還需要進一步加深認識。
所以我們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對出院患者的管理,現在我們要求要進行14天的醫學觀察,同時在實施14天醫學觀察當中加強跟蹤随訪、健康監測和健康指導,同時我們組織專家對這種情況進行進一步研究,對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的全程進一步加深認識。
日常生活中氣溶膠傳播可能性小各行各業複工複産,新冠肺炎病毒多種傳播途徑,最主要的傳播途徑有哪些?如何做好防護?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傳播路徑作為科技攻關的重點持續進行研究。目前研究的結論顯示,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仍然是主要傳播途徑。
針對氣溶膠傳播,中國醫科院實驗動物所開展相應實驗,氣溶膠傳播要同時滿足密閉的空間、較長的時間、高濃度病毒三個條件,在這些條件下才有傳染的可能性。日常生活中氣溶膠傳播可能性小。
來源:人民日報、中國日報、央視網、杭州交通918,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