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自學書法的八大鐵律
書法如何自學?自學書法應采取什麼樣的态度和選取什麼樣的方法?曆代學書成功者方法不盡相同,各有各的途徑和經驗,所以無須強求統一。隻有"得法":
一、勿亂寫,書法理論是核心指導
學書大緻可以分為理論學習和實踐(臨習)學習兩個方面。理論是從實踐中總結。正确的理論往往揭示着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正确的書法理論是成功書法學習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每個緻力于學書的人都應該掌握這一"認識論"和"方法論"。所謂書法理論,實是前人的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不學前人經驗,就有可能重蹈失敗舊轍,事倍功半。 所以善于學書的人,決不盲目實踐,以前賢經驗和教訓為借鑒,努力找到一條适合自己走的光明大道,從而提高效率,簡化和優化學習過程。
二、勿走偏門,臨帖是唯一捷徑
臨帖是學書之路的起點,是書法入門的捷徑。曆代書家都很重視臨帖。學書須是無一筆無來曆,方能入雅。古人法帖多為曆史篩選留下的書法範本,記錄着前人用筆、結體、布局(章法)等法則和藝術思想以及藝術表達的成功經驗。通過對它的心追手摹,最直接地最快地找到書法藝術的真谛和奧秘。臨帖實是入門的一條捷徑。曆代的碑帖繁多,這衆多的碑帖,因書寫者的藝術能力高低不齊或書寫的目的不同,雖然都有價值,但品位不等。有的不能作為"法書",甚至,不值得效法。所以還要審慎選帖,"選帖"如"擇師"。
三、勿虛空,實用是大前提
對待書法不能僅僅考慮藝術欣賞的一面,還要兼顧到漢字實用的一面。學習書法要老老實實地寫漢字,既要把漢字寫正确,又要将語言寫通順,起碼要讓人家認清和看懂,因為這是藝術語言與藝術表達的基礎。若能兼善字美文美更好。我們學習書法藝術,并非僅僅要去當個藝術家,更多的目的是要學好和用好中國的漢字,提高對漢字的藝術書寫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從而優化和改善對漢字的日常使用效果。即使是書家的書寫,也不全是為了創造藝術品。
四、楷書入門最靠譜
古人的法帖,真(楷)、草、隸、篆種類多樣,從何入手最為合适呢?曆來書家(書論家)各持言辭,認識不一。個人認為,相對而言,從楷書入手更為妥帖:1、初學書法,應先重規矩和法度,方能步入正确軌道。楷書八法(橫、豎、撇、捺、點、鈎、挑、折)齊備,最為嚴格,以此繩之,可算嚴師嚴教,定能精進。楷書筆勢穩健,一招一式,規範有緻。其點畫精細,最能訓練基本功夫,最能培養不浮不躁的心境。是得法、入門的正道。近人潘天壽說得好:"開始學書法,必須求法則,要正規,要從正楷開始。"2、初學書法,應遵次序,先靜後動,方能提高效益。楷如立,氣象穩靜。學過楷書,再學行書和草書,正是先靜後動,符合操作程序,更加方便轉換。蘇東坡說:"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辄放言,無足道也。"唐人張敬玄甚至義正詞嚴地說:"初學書,先學真書,此不失節也。若不先學真書,便學縱體,為宗主後,卻學真體,難成矣!"3、初學書法,應從方便之處入手,方能早見成果。在漢字書體形成和演變的時序上,楷書是最後定型的字體,是使用最廣的字體。從此入手,比起從篆、隸、草(行)入手,減少了識辨方面的困難。而且學了馬上益于日常實用,何樂而不為呢?
五、筆法是關鍵
對于筆法,古人都賦予了極高的評價和極大的重視,因為它是書寫的關鍵。寫字因用筆不同,或稱刷字,或謂填字,或叫塗鴨……,其效果大徑相庭。筆法,在運用過程中,表現為提、按、絞、翻或使、轉、緩、疾等等,而在寫出的筆迹(墨迹)上,則表現為輕、重、圓、方或連、斷、潤、躁等等。掌握了各種筆勢的寫法,書寫才更加生動。若能運用自如,出手入化,就掌握了書法的關鍵。
六、學富是階梯
學書成就的高下,僅靠書法技法理論和臨帖實踐是不夠的。還必須加強多方面的知識修養和藝術修養。把有技法理論和精熟實踐功力比作"良種"(好苗),而把多方面的知識修養和藝術修養喻為"空氣、水分、土壤和陽光"(适宜的環境),好苗必須有好環境才能茁壯成長。所以,學富是攀登藝術高峰的階梯,一定要努力打造。
七、勤苦是通途
書法實踐必須強調足夠的量。也就是要下足夠的功夫,學習書法是件苦差事,沒有吃苦精神,沒有耐久的恒心,是不會有成績的。米芾說:"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人未嘗片時廢書也看來,勤奮與刻苦習書是掌握和運用書法技巧的通途。天天使用毛筆工具的古人尚不敢懈怠,何況我們呢?
八、悟化是自立
何紹基說:"書家須自立門戶,其旨在熔鑄古人,自成一家"。所以,學書要求學象古帖,學好傳統,不是最終目的。這就是要轉化和活用。"悟化"是出帖和著我的重要環節,是自立的重要标志。不能"悟化",就不能熔鑄,就不能出新,視為死學。
需要提醒的是,"悟"和"化",不能着急,不能刻意,應循序漸進,"水到渠成"。
第二,學習書法的十大誤區
學書法的千千萬萬,成家的星星點點。為什麼?因為很多人在學書法過程中進入到誤區裡,雖癡心不渝,猛志長固,終也無所成就。下面就分享學習書法中最易深陷其中的十大誤區,做一分析與書友們探讨。
一、選帖不慎,臨帖不精
選帖,如同拜師,拜字帖的作者為師。要寫好字,就要拜名師。名師,才能出高徒。重點中學、重點大學人人都想進,為什麼?就是因為有名師。古人雲:“取法乎上,而得乎中;取法乎中,而得乎下。” 中國書法有幾千年的曆史,曆代人才輩出。鈡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懷素、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趙孟頫、蘇黃米蔡…等等古代書法大師,幾乎每個中國知識分子都耳熟能詳。
他們在書法上的造詣,幾乎臻于完美,可謂達到了化境。他們的作品曆經了一代代文人的精鑒和評定,最後被奉為法帖。而今人沒哪個書法家的作品,能真正稱得起是“法帖”。顯而易見,選帖應該首選古代的法帖。當然這也不是說今人書法就不可學習,而是應該在精研傳統之後再吸收現代大師的一些長處。
對一種事物的好惡決定一個人的興趣,興趣會影響态度,态度又左右着行為,行為決定着結果。當你一眼就看中的帖,它在風格上會更适合你的審美,更能激起你的共鳴,你在學習臨帖的時候則會更關注它的所有細節,盡力去模仿它的各種技法和風格。即使為之付出辛勤的汗水,你也會很樂意。
所以在選帖的時候,除了要考慮選法帖和最優秀的字帖外,還要考慮選自己喜歡的帖,這樣你會更快入門。隻有當你入門之後,随着對書法的學習理解和感悟,你會慢慢地變的理性,即理性地審視曆代各流派的書法風格,而過去那種憑興趣選帖的情緒化選擇,最終會被你克服并完全丢棄,這時的你毫無疑問已經在書法上升高了一個層次。
黃庭堅《教審帖》
臨帖也叫臨摹。臨,是照着字帖去寫;摹,是用半透明的紙覆蓋在字帖之上進行拓寫。臨帖是學習前人書法的有效手段,它是通向創作自由的不可或缺的橋梁。隻有在臨帖這一階段打下堅實基礎,學習到前人創作的經驗和精華,才有可能創作出“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的好作品。大多數人雖然都知道臨帖的必要性,但是對于臨帖本身卻未必有一個深刻的認識。書法創作有境界的差别,臨帖也存在境界的差别。
黃庭堅《荊州帖》
蘇東坡說:“察之愈精,拟之愈神”,意思是說臨帖時觀察得越精細,臨摹出的作品越有神采。臨帖境界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以後創作,這一點往往被書法愛好者所忽略。如何正确臨帖?大體說來,臨帖境界可分為三個層次:“細看”、“精臨”、“ 深悟”。
二、 自己亂畫、不臨碑帖
有人問我:“不臨帖能寫好書法嗎?”我說:“不能”。那人肅然道:“那照你這樣說,第一個書法家臨誰的帖?”——我窘然無語!雖不能回答這“雞與蛋誰先有”的問題,但不臨帖注定學不好書法。
黃庭堅《苦筍帖》
理由有三:
首先,不臨帖,就不能從法帖中學到豐富的技法和審美法度,因而自己的俗氣無法去掉,随手亂畫,沒有楷模,沒有參照,即使閉門苦練終生,也與書法無緣。
其次,中國書法有着幾千年的曆史,是一代代藝術家在漫漫的曆史長河中,不斷繼承前人積累的經驗,反複融入自己的審美風格,逐漸形成的具有完整的、系統的理論體系,又具有豐富細膩技法法則的文化藝術,不了解、或不間接了解中國的書法,是無法從事書法活動的。即使你學習過自己父親的、老師的、同學的、朋友或者鄰居的任何一個人的字,那也是臨帖,隻不過臨的不是法帖而已,這也同樣能使你進步,隻是這種進步是緩慢的,走了彎路的,但也毫無例外的是對傳統書法文化的間接繼承。
黃庭堅《惟清道人帖》
第三,一個人的字寫得好與不好,涉及到書法的審美原則問題。怎樣的書法謂之好,怎樣的書法謂之不好?好,好到什麼境界,差,差到什麼程度?原因是什麼?——這都需要有标準。中國書法盡管沒有絕對的标準,但卻有着相對審美法則。一幅優秀的作品必須要具備兩個方面的基本水準:一是對傳統書法藝術繼承的水準;二是融入的個人審美風格的水準。即所謂“繼承和發展”,這是書法作品評定的兩個基本标準,其他的細則都是建立在這樣的評價框架之内。不臨帖,就是排斥傳統,不繼承傳統的書法,在第一關上就失敗了,還談什麼好不好呢?
黃庭堅《小子相帖》
三、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
初學書法當然必須從古法學起。是否出色地學習傳統,決定着你将來的書法根基。然而,學習古法是為了最終創新法,而不是因襲古法,墨守成規。很多人在傳統功力方面狠下功夫,甚至于形神精妙、假可亂真的程度,卻就是不願向今人學習,與現代書法老死不相往來,一概斥之為醜書惡劄;自己也不曾越雷池一步,更不願創點新法出來,老是掏祖宗的腰包,以至于半生書匠,一世無成,這叫隻繼承不創新。
黃庭堅《制嬰香方帖》
相反,現在很多初學者貪功近利,急于求成,置傳統于不顧,直取今人的所謂“大師名人”、“大賽金獎獲得者”的作品,心摹手追,數月速成,偶或獲獎之後便飄飄欲仙,四處招搖自擂,輕蔑傳統,口頭禅曰:“爾等盡寫字,乃書匠耳!餘書者,藝術也!” 這兩種人,前者猶可成匠,後者則隻會走火入魔。
四、隻臨碑帖、不讀碑帖
初步臨帖的朋友,一般很重視對單個字的筆畫、結體的觀察和臨摹,卻很少關注字與字之間的關系,忽視對作品整體章法的把握,更不會去體驗和感悟作者當時書寫時的情緒以及在作品中所表露出來的迹象,也更說不上對作品所透出的個人綜合修養、創作風格、及作品意境的把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臨帖的質量和效率。有人臨了幾十年的帖,字臨寫的很像,但卻更像是标本,呆滞死闆沒有神采,缺少靈氣。所謂畫龍容易,點睛卻難,難在有沒有精神,有沒有生動的神韻。要克服這個缺陷,就得讀帖。
黃庭堅《王史二氏墓志銘稿卷》
讀帖說白了就是看帖、賞帖、悟帖。即全面地看由一字到一行,由一行到一篇,不光看點畫、看結構,還要看章法、看布局、看風格、看意境。通過多看,直到看懂帖裡透露出的書法的美,并去反複欣賞其中顯現出的意境和風格;最後達到感悟,悟出其中的深層的藝術素養、時代風貌和書法的文化内涵。這樣,我們才會得其“意”而忘其“形”,雖不形同,卻能神通。
五、專事實踐、不學理論
學書法要明白這些個原理:此帖誰寫的?怎樣情況下寫的?師承哪些流派?有啥特點?品位何如?學他的帖合不合适自己?我們應該學那些方面?此外還要知道學書的一般規律,比如說,學理論你可以明白:書法有法,但無定法。有法不死,無法不亂。人常說“理論不明,實踐不靈”,書法要寫好,理論來指導。适當的理論學習能使你事半功倍,盲目的實踐隻能使你事倍功半。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卷》
六、閉門苦練、鮮于交流
真理在辯論中明了,學習在交流中提高。交流不光是把自己的作品拿給别人看,請别人指出問題;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學習别人的長處,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七、獨守師門、排斥異己
古人講,“書臨千碑方創體”,這裡面有兩個意思:一是強調臨寫的量要大,二是要廣臨百家,兼收衆家之長。臨帖沒有量的積累,是不會引起書寫質量的飛躍的。另一方面,學書法應博采衆長,隻有“學百家之言”,方能“成一家之言”。學習書法,死守一家之長是沒有出息的。
黃庭堅《廉頗蔺相如列傳》
八、停停住住、一曝十寒
許多朋友學書法隻憑着一時的沖動的熱情,三分鐘的熱度,文房四寶還沒置全,就偃旗息鼓了;有的人則有長遠打算,打算用十年來學書法,然而在這十年裡卻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時一丢就是半年,再提筆時覺得毫無長進,興趣索然,于是亂畫一陣便草草收兵。練習書法,一日有一日之功;一日不練,功退三日。像這樣一曝十寒的練法,雖然講起來練字經曆了十年,其效果尚不及數月之功,怎能學好書法呢?
黃庭堅《花氣熏人帖》
九、 更弦易轍、亂投師門
學書法非常忌諱這種“久病亂投醫”、這山望見那山高的做法。臨帖,一般要經曆入帖和出貼兩個階段。在實際中,有好多同志還未真正完全入帖,就急急忙忙換帖,接着還沒學好又換。
十、急功近利、不耐寂寞
藝術是一種高級的精神體驗,是人生幸福的一種高級追求。當你真正進入書法藝術的殿堂,那時你體驗到的身心幸福絕不是山珍海味、榮華富貴的低級感受,那是與先賢動的邂逅,與神靈的會心,你一時間會為自己的頓悟而心跳。難怪孔子說“朝聞道,夕死足以!”學習書法是對精神神世界的追求,不是為了一字千金、金榜題名、衣錦還鄉的,因而學習書法需要正确的心态。
黃庭堅《諸上座帖》
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聲畫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動情乎。書法學習的十大誤區,仁者見仁智者見者,與各位書友交流,望各位書友們多多指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