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号(紀岩松)打算以連載的形式,從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為基礎,用通俗語言、清晰邏輯再現北宋100多年政權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筆談:北宋王朝盛世夢》。此為第129篇。
1004年,這是個好記的年份。
這年,西北李繼遷身亡;這年,契丹與宋朝關系發生重大轉折;這年,對宋遼、對黨項都是極為重要的一年。
在這不平凡的年份裡,宋真宗趙恒卻并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是寇準。
我們已經知道,趙恒本來是沒機會接班的。這個能力不強、性格也軟的人,他如何能夠在波濤駭浪中縱橫捭阖?況且他用人還比較奇葩,淨用些先皇的身邊人。可就是這些身邊人不僅表現差,難成大事,還欺負他心軟、處處坑他。
就這樣的一種狀态,指望趙恒在1004年大展神威,基本是不可能的。
寇準應運而出!
然而主角的登場需要舞台。在帝國政壇上,這個舞台就是趙恒給他的職位。
說起寇準的職位,趙光義時期,寇準就已經有一次從樞密副使任上外調,一次從參知政事任上外調,已是兩起兩落的老臣了。
他要想重登相位,首先必須要宰相空缺,其次必須趙恒鐘意。兩者都不容易,尤其是趙恒并不中意這位對自己有恩、但能力和個性都太強的人。
趙恒在位前幾年,宰相是張齊賢、李沆,參知政事是向敏中;而後,張齊賢醉酒罷相,不久宰相就有李沆、呂蒙正、向敏中三人,王旦、王欽若兩人任參知政事。
到了1002年五月,寇準回京擔任知開封府。
他剛到任不到半年,準确的說,是這年的十月,開封府接到了一樁小案。寇準的複相就不得不說這一樁小案。案子雖小,但曆史很多時候往往就是由小事件小人物引起的。
柴氏寡婦案這件小案的當事人主要是一個寡婦,我們姑且稱這案子為“寡婦案”。就是這個寡婦牽連甚廣,涉及到宋朝前後三個宰相,并且對寇準登上曆史舞台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這個寡婦姓柴,我們叫她柴氏。柴氏是左領軍衛将軍薛惟吉的遺孀。六年前,薛惟吉去世了;現在柴氏準備改嫁。
當時對改嫁這事是看得挺開的,但寡婦門前是非多,這一改嫁出了問題。因為柴氏是薛惟吉的續弦,她并無子嗣,而薛惟吉倒有薛安上、薛安民兩個兒子,母子關系一直不好。
薛安上将柴氏改嫁的事情告到了開封府。看似很小的民事糾紛,背後卻不簡單。
薛惟吉雖然官位不顯,但他是薛居正的兒子。薛居正家有悍妻,娶了侍妾都不敢碰,導緻他自身無子,隻有靠薛惟吉這一個養子來繼承香火。
柴氏雖然無名,但她要嫁的是六十歲的前宰相張齊賢。
現在薛安上反映的情況是,柴氏要卷走他祖上兩代的所有積蓄共計三萬缗(三萬貫),還有許多值錢的字畫古董;張齊賢已經跟她約定日期了。
這一下,就涉及兩大前任宰相了。寇準見事關重大,不敢自作主張,将案件報給了趙恒。
趙恒開始以為事情簡單,不願親自管,也不願将事鬧大,就叫開封府審訊柴氏。
結果一審訊,發現柴氏說的,跟薛安上反映的情況完全不同。
事情有異。趙恒不得已,下令禦史好好調查。
柴氏一聽,就跑去擊登聞鼓,爆出了另一件隐秘。
她說,宰相向敏中低價購買薛惟吉的住宅,而且曾私底下向我求婚,我沒答應,所以他才唆使薛安上誣告我。
第三個宰相卷入,事情越鬧越大了。趙恒忽然想起,薛安上兩兄弟是有名的不肖子,分割父親遺産時就鬧得不可開交,當時為避免薛家破落,自己曾經下诏,不允許兩兄弟變賣祖上家産。
現在聽柴氏這麼說,趙恒轉過去求證向敏中。
向敏中的回答振振有詞。他說,我買薛惟吉的住宅花了五千貫,價格并不低;而且我新近喪妻,沒打算再娶,更沒向柴氏求過婚。
趙恒信以為真,就沒再責怪他,違诏買房這事算是雙方公平交易,也不追究了。
柴氏不做了,她又去擊登聞鼓。
這還沒完沒了了?看來必須嚴加審訊,查個水落石出。禦史一嚴查,柴氏就交代清楚了。
原來,之前她的舉動言辭,都是張齊賢的兒子張宗誨暗中建議的;而且她還藏有私房錢兩萬缗。
這就明了了。柴氏私藏薛家的錢,薛安上違诏賣房,全是遺産惹的禍。而張齊賢娶她,給她出主意,一心要她改嫁成功,所謀何在?為情,或是為财?他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向敏中倒是非常清白。經調查發現,向敏中雖然買了薛安上的房,但還是讓他們兄弟住着,每天出租金二千(兩貫),而這買賣租賃的契約都不是向敏中的真實簽名。他早就規避好了風險。
但别急,事情還有蹊跷。這一審問,向敏中的政敵,鹽鐵使王嗣宗跳出來了。
他說,向敏中已經準備娶驸馬都尉王承衍的妹妹王氏,私底下什麼都商量好了,就差辦手續了。
趙恒找來王氏一問,一切屬實。那向敏中之前尚無再娶的說法,不是睜眼說瞎話、明目張膽地欺君嗎?柴氏說他曾向自己求婚,恐怕不是空穴來風,說不定向敏中是求婚不成,才再圖祖宅。
“寡婦案”經這麼一審,情況就清晰了:薛居正、薛惟吉父子治家無效,導緻柴氏與薛安上兄弟不和,開始了遺産争奪戰;後來張齊賢、向敏中加入,既為謀财,也為續娶柴氏;而後雙方為了金錢、美色各出奇招,最終将案子打到了趙恒面前。
堂堂本朝三任宰相,竟會出現如種狗血劇情。利益、感情、欲望相互糾纏,将風清氣正的大宋政壇、溫文爾雅的文人高官翻了個底朝天,露出了它虛僞撕裂的面目。
他們枉讀了那麼多聖賢詩書,虧得國家将他們選拔出來委以重任、授予高官厚祿,他們卻為了一己之私、為了錢财美色,置仁義道德于不顧,滑天下之大稽,完全破壞了朝廷對他們的信任!
趙恒的最終處理結果是:向敏中罷相!已被罷相的張齊賢及其子張宗誨貶職!柴氏罰銅八斤,所藏私房錢全部重新分配!薛安上施以笞刑,并憑自己應得那份錢贖回祖宅!禦史台、開封府對薛安上嚴加監管,禁止再賣祖宅!
宰相還是得寇準來做這樣一來,中書宰相就隻剩下老病的呂蒙正、李沆了。半年多後,呂蒙正數次請求,終于告老還鄉。
此時,寇準已經調任為兵部侍郎、充三司使。朝廷内外希望寇準入相的呼聲日漸高漲。
但直到1004年七月李沆去世,中書已無宰相,寇準仍沒有得到趙恒的屬意。
趙恒先将自己做王爺、做太子時就跟随左右的畢士安提拔為參知政事,他的下一步是将畢士安任命為相。
畢士安德高望重,年紀比呂蒙正、李沆還大,為人比較謙虛、愛才。他對寇準的态度,與之前的呂端一樣,尤為愛惜。
在趙恒向他征詢宰相人選意見時,他舉薦了寇準,說寇準為人忠義,能斷大事。
趙恒還是有些擔心,說,别人都說寇準為人太剛,容易使氣。
一個人賢能與否,不在于他人意見,關鍵在于皇帝用不用你。寇準過于偏執,個性太強,讓皇帝難以決斷。
畢士安再次論述理由,說,寇準以天下為己任不計個人得失,愛憎分明、嫉惡如仇,因此不被俗人喜歡,現今北邊契丹虎視眈眈,正需要寇準這樣的人來力挽狂瀾!
正是他這句話打動了趙恒的心,也成就了寇準的曆史盛名。
一個月後,趙恒任命畢士安為首相、寇準為副相,有畢士安在中書鎮着,趙恒對寇準稍微放心點。
任命王繼英(趙普相府舊人)為樞密使,馮拯(寇準政敵)、陳堯叟并為簽書樞密院事。
畢士安、寇準這對相差二十歲的老少配,就此登上帝國政壇中書,一如九年前的呂端與寇準。
寇準由此開啟了今後在中樞的三起三落之路。
多謝欣賞。讀完此篇,如仍感興趣,敬請關注本号(紀岩松),後續連載更精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