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一個叫喬桑的90後女生,自從接觸到“斷舍離”和“不消費主義”,便驚覺自己原來“倉儲人生”的荒謬。
于是,她開始處理家中多餘的一切。
家中陳列的物品漸漸變少,衣服也從145件減到16件。
就連自己的房子,她也砸了非承重牆,“斷舍離”到隻剩一個寬闊的大開間。
空曠的房間内,僅有床、餐桌、衣櫃等6件家具。
除了“扔東西”,她也開始削減自己不必要的欲望,從根本上降低消費,極簡生活。
比如,快用完的牙膏,她能把包裝剪開,再多用一個月,直到把剩餘的牙膏用得幹幹淨淨。
比如,和鄰居以物換物。
喬桑給鄰居黑豆、燕麥,換來鄰居的荔枝、猕猴桃、西瓜、排骨湯。
比如,買菜時會問老闆那些長得不好看、有點蔫兒、沒人要的菜,能不能便宜賣給她。
有時候,朋友家買得過多的食物,也會分給她。
當然,喬桑不是白蹭,朋友給她的大多物品,她都會用自己的物品進行交換。
對她來說,這是在解決“資源過剩”的問題。
喬桑的生活,也被記錄在了名為《生活的減法》的紀錄片裡。
那時候,大概是喬桑踐行“不消費主義”生活的第100多天。
到今天,這個曾被許多人不看好的“摳門”生活方式,她已經堅持了500多天。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斷舍離久了會上瘾,慢慢地會接受不了家裡有多餘的東西。
我們常常會在網絡上看到類似這樣的文章标題:
《月薪5萬,活得像條狗》
《月入3萬,養不起一個孩子》
……
為什麼月薪都這麼高了,還能“過得像狗”?
因為他們的生活,都是用奢侈品堆砌起來的。
欲望是都被滿足了,但生活卻過得越來越焦慮,這是大部分年輕人的真實寫照。
他們中的很多人,似乎都有過這樣的想法:
我現在努努力,多掙點錢,等我掙夠了,就不給人打工了。
但現實是,很多人一直努力到頭發快掉光了,也沒能等來那一天。
因為他們并不明白,這件事其實沒有誰先誰後的問題。
問題的根源不在于錢夠不夠,而在于有沒有分清楚什麼是需求,什麼是欲望。
短視頻博主@潤領曾分享過一個觀點:
歸根結底,我們需要那麼多錢,無非就是為了滿足三樣東西——你的需求、你的安全感、你的欲望。
而在這三樣東西中,隻有“你的需求”這個部分,才是需要你真正去花錢的。
他曾經認真計算過,自己要想在這個社會上維持正常的生活,一個月隻需要2000塊不到。
喬桑也曾經在視頻中分享過,開始“不消費主義”的生活後,她一個月的開銷平均不到300元。
你可能會說,300塊連一件衣服都買不到。
但許多長期堅持極簡生活的人,一年到頭也就那麼十來件衣服,而且涵蓋了各個場合。
來源:全景視覺
比如喬桑,一件衛衣和運動褲可以一直穿,髒了就洗,第二天幹了接着穿。
有人說:“每天就穿一套衣服,多寒碜……”
當你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就說明買衣服已經不是“你的需求”了。
它已經悄悄變成了“你的欲望”,即你想在别人面前光鮮亮麗的欲望。
大多數人痛苦和焦慮的根源,不是來自賺不到很多錢,而是源于過高的欲望和現實之間的反差。
喬桑表示,自己也曾經曆過“買買買”的階段。
那時候,每到周末,她就去杭州瘋狂購物,成斤地給自己和家人買衣服、鞋子和包包。
有時候同一個款式,她會一次購入好幾個顔色:“一趟能買1萬多塊錢的衣服,都快瘋了。”
她還熱衷于辦各種消費卡,4000元一年的健身卡一次性辦了兩年,也沒去過幾次。
她食量不大,但樂于嘗試各家美食,每次吃一半,浪費一半。
現在回想起來,她覺得自己并不是愛吃,而是“熱愛打卡”。
但時間一長她就發現,這些東西并不能給自己帶來長久的快樂。
把這些物品舍棄掉後,她反倒覺得更輕松了,因為從所處的環境到内心都變得異常清爽和自由。
她終于有時間開始關注内心,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
嘗到甜頭之後,她開始踐行“不消費主義”。
她把自己每天消耗和得到的資源記錄下來,并把對于每一餐飯、每一筆花銷的思考拍成視頻,用來自我監督,收獲點贊31萬。
斷舍離之後,家中陳列的物品少了,喬桑對物品的專注度和認知反而提升了,空餘的可支配時間也變多了。
她會練瑜伽、看書或者看電影,不斷地提升自己在精神層面的需求。
來源:全景視覺
現在,喬桑已經停掉了“不消費主義”的日更視頻:
因為這已經成為她的日常,不需要監督了。
她不再刻意提醒自己不能花錢,而是已經想不起來花錢了:“因為我忙着看書、瑜伽和跑步。”
最近,她開了自己的“流浪書店”,把網友、朋友和自己的舊書收集起來,消毒、貼标簽,一排排碼在牆角,為周圍鄰居提供免費借閱。
從她的視頻中可以看到,她收到的書,已經快要擺滿一整面牆。
一個人如果能夠讓自己的欲望少一點,他的人生就“開挂”了,可以去做很多事情。
《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一書中提到一個詞,叫“新窮人”。
就是有一點錢,但不消費或低消費的這群人。
喬桑就屬于這樣的“新窮人”。
而那些“非窮人”,他們瘋狂工作、努力賺錢後再盡力消費,更多的是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富足,或是避免陷入貧窮。
但什麼才是貧窮?
我找到一條關于貧窮的定義:
生産資料或生活資料極度不足,缺乏錢财,生活拮據困乏。
這樣看來,我們好像都不貧窮。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貧窮就是“欲望得不到滿足”。
這樣看來,我們很多人都是貧窮的。
真正的富足,不是擁有多少物質,而是能夠自由地做自己,按喜歡的方式做喜歡的事。
來源:全景視覺
不用擔心穿了很多年的衣服被人說寒碜,也不用擔心自己堅持的極簡生活被别人說成是“摳門”。
說白了,就是削減過剩的欲望,從内心尋找自己的價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千萬不要被物欲裹挾。
文末點個“贊”,你我共勉。
作者:飛白,僞文青,眼裡有光,心底溫熱,追夢若冷,就用希望去暖。來源:精讀。持續精進自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