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球技術幾乎是完全依靠打擊者自身的本能反應所形成的錯覺來進行打擊的,這些感覺是打擊者本身鍛煉的成果,沒有一定的鍛煉基礎就不會具備相同的感覺。
這就産生一個非常深遠的影響:如果學習者本身沒有經過同樣程度的鍛煉方式,卻仍然想要引用他人的感覺,就會造成自身的混亂與誤解。
然而,台球技術也是一種隐藏在内心非常深處的一種能力,程度越好的愛好者,其所擁有的感覺就需要經過越多層次的轉換。這些感覺并不是汰換式的,而是兼容性的,舊的感覺和新的感覺都具有合适的應用場合。
因此這些感覺沒有好壞對錯之分,一般成就比較高的台球選手,對于表達台球技術都持着比較保守的态度,這也使得台球技術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問題是:總有熱心的球友願意分享自己的心得。誠然,泛泛之輩所言,一笑置之即可,但還是有一些成就比較高的台球愛好者,他們的言語都具有一定的道理,淺顯易懂,因此在台球範圍内廣泛地被人們接受與應用。然而因為其本身的理解不夠透徹或者表達能力不夠完善等等因素,對學習者的技術造成了幾乎無法彌補的傷害,其中有三件事情影響最為深遠。
腳尖對準進球點(後腳踩着進球線)我們現在看一張圖。
如圖所示:當我們在利用旋轉球進行打擊控制的時候,實際上,球杆與進球點是存在角度的,角度越大,塞球越強。
這個道理夠簡單的了。
那麼這和腳尖對準進球點再來瞄準有什麼關系?
大家想一想啊:我們在瞄準的時候,需要調整球杆的方向(球杆與進球點的角度)來調整塞球的強弱。如果我們先把腳尖對準了進球點,先把姿勢固定死了,那球杆的方向還有多大的修正空間?因此,當我們左右調整球杆的方向的時候,要嘛球杆會太過于接近身體,要嘛球杆會太過于遠離身體。這樣子,都會影響到正常的發力動作。
大家開始練習用腳尖瞄準的時候,練習的是中杆。這樣,等到中杆練習的有點準度了,每一次腳尖都是對準中杆的瞄準點的。
由于中杆,球杆的方向和進球點的角度最小,因此還勉勉強強夠用,但是要用到塞球的時候怎麼辦?
現在到了需要用到塞球的時候,就都還是腳尖對準進球點來打擊。因此這種塞球不是純塞,是建立在中杆基礎上的塞。
結果,形成了兩個非常嚴重的後果:
1、本來一個純塞球,母球的旋轉速度和移動速度是不挂鈎的(比方母球可以非常非常旋,但移動速度卻不高)。好啦,現在的塞球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中杆的基礎上,塞球強了,母球的移動速度也高了。所以,根本沒有進行更加細緻的控制能力。這樣的方式,在斯諾克上面,還勉勉強強可以用。但是到了黑八和九球這種對走位(旋轉球)需求比較高的台球種類時,基本上就完全失去了對母球的控制能力。
2、縱使自己能夠在先以腳尖對準進球點之後,再來調整塞球,并且也能夠使塞球變得細膩。但是,身體的姿勢變形太多了,甚至超過了身體能夠提供支持的範圍。在這種情況下,練習再多,也不會成為一流的高手。
這時候又會有人說,那就都用中杆好了,能不下塞的盡量不要下塞!
唉!
不敢下塞的,能成為高手嗎?
奧沙利文塞爾比亨得利,哪個出杆下塞時可曾有絲毫手軟的?
戴維斯說:打好台球,要從腳尖開始做起。
意思是說:我們在進行台球運動的時候,從我們的支撐點(雙腳)到接觸球杆的部位(手腕)之間需要經過幾個部位來共同協作,以完成打擊的目的:雙腳→胯骨→身體→大臂→小臂→手腕。鍛煉台球技術是需要不斷往最初始的地方做起的,腳尖就是支持整個打擊最初始的部位。
但是,到了中國,居然被理解成:打台球,要用腳尖瞄準!
我的媽啊!
單就這件事情,就讓中國的台球人,練死超過百分之八十!
主副眼(視覺差)在進行台球打擊的時候,我們的眼睛為了能夠适度地引導反射動作,在我們動作的目的不同的時候,能夠産生不同的“被壓迫感”,所以我們的注意力會“偏重”在其中一隻眼睛。這種感覺就好像是我們拿着一隻眼睛為主,一隻眼睛為輔在瞄準打擊,因此有人形象地将這種感覺定義為“主副眼”。
這種定義本身并沒有錯,但是學習者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刻意地将這種感覺應用在所有的打擊當中,并且以訛傳訛,最終演變成以某隻眼睛與球杆方向重疊,另外一隻眼睛作為輔助的瞄準方式。
這種方式不僅使自己的本能反應被限制在某一種特定的條件之中,而且為了遷就眼睛的位置,以至于自己的姿勢變得非常别扭,進一步影響向前方投送力量的能力。
在斯諾克上面還勉強夠用,但是像花式台球這樣需要比較劇烈旋轉球的打擊條件,這種瞄準的方式完全限制了自己處理塞球的能力。
我們在打台球的時候,要将母球精确地送到正前方,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我們自己必須感覺母球是處在動作的中心位置。
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必須要感覺到母球是處在自己正前方的位置。
大家想一想啊!不管我們是用前眼,後眼,左眼或者右眼作為瞄準的依據。母球都不會感覺是在我的正前方。
隻有在兩隻眼睛同時瞄準的情況下,母球才會感覺在我們的正前方。
如果以任何一個眼睛作為瞄準的主體,塞球的旋轉速度就會和母球的移動速度挂鈎。上面說過了,在這種條件下,塞球是不會細膩的。
這個意思就是說:如果使用主副眼進行打擊,塞球根本就不會細膩。
我們再延伸一下:如果使用主副眼進行打擊,技術能力根本高不了。
許多人看高手打球,球杆不在下巴的正中心就以為人家是拿着主副眼來瞄準。其實身體的方向和球杆的方向是存在一個夾角的,這個夾角就是控制塞球的基礎,高手是拿着這個東西來瞄準的,壓根就不是拿着什麼主副眼來瞄準(這個内容範圍太大,有機會再來另外讨論)。
我認為正确的名稱應該稱為“視覺差”,這樣比較不容易被誤解。這實在是不容易表達的觀念,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以右手進行一次左塞的打擊:在相同母球速度下,如果我們感覺到自己的左塞旋轉不夠,當球杆頭往母球中心點調整的時候,右眼所承受的壓力就會增大。
這是我們鍛煉自己形成的能力,身體通過兩隻眼睛所承受壓力的不同來引導我們的反射動作(本能反應)。因此我們也可以刻意地将右眼的壓力(專注度)增大,那麼身體就會對應出一種瞄準的感覺。我們根據這種感覺來調整身位和手架,就能夠精确地以這次需要的動作進行打擊。
當然,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自己有效的鍛煉成果當中,不是以模仿就能夠完全複制的打擊方式。
夾緊大臂任何學習台球技術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台球技術能夠短時間之内産生明顯的進步,但是台球幾乎都是屬于自己的感官經過轉換(幻化)才能夠實現實質性進步的一種運動。那怎麼辦呢?想辦法使學習者(自己)快速地擁有一定的準度呗!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一件事:準度是一種定性訓練。當我們練習準度的時候,通常球形都是相同的(比方隻練習5分點),這樣在我們的刻意練習之下,我們第一時間将架橋點擺放到正确位置的能力也會越來越高,當然發力也會更加具有精确度。但是當我們換一種角度、換一種力量關系的時候,這種瞄準打擊的能力就會消失,所以大部分的人會認為母球的走位控制是非常困難的,也因此我們将準度練習定義為:定性練習。
這就意味着,如果我們能夠将學習者的動作做某種約束,那麼他的準度就能獲得明顯的進步!
這個原理被教學者充分地利用了,最具代表的就是:打好台球應該夾緊大臂(固定大臂)!
這三樣打擊習慣隻要存在其中一樣,就足以使打擊者的技術就此毀滅!腳尖對準進球點(後腳踩着進球線),用主副眼進行瞄準,然後大臂盡可能固定,每天沒日沒夜地鍛煉自己将這三個細節做好,因此學習者很快就能在直球上就擁有較為穩定的準度了。這樣,父母開心了,教練交差了,學習者感覺自己進步了,皆大歡喜!
甚至這三個細節還被稱為了現在台球訓練課程的基礎原理,任何違背這三個原則的教練(比方我師父)馬上就被群起圍攻,被視為異族,成為衆矢之的!
大臂固定死了,動作部位就不容易向前方延伸,長台的處理能力就不會好,這個道理有這麼困難說明理解嗎?
非也!所以然者何?
竊以為這已經是一種在特定環境中生存所必須遵從的法則:急功近利!
台球,是一個需要直面自己所有不是的運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