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身上怎麼又多了一個“小肉粒”?”
今年45歲的李阿姨對着鏡子自歎,她發現随着年齡的增長,自己的臉部就一直頻繁出現粉刺、斑點,除此以外,頸部還會冒出一些“肉疙瘩”。
這讓李阿姨十分苦惱,想要用手揪掉它,卻又不敢,甚至還懷疑自己是感染了HPV,所以才會長肉疙瘩。
事實上,身邊很多人,不經意間都發現自己會莫名長出一些米粒大小的小疙瘩、小肉球,也有不少傳言認為這是感染HPV的信号。
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不同部位的“小肉粒”,又預示着哪些疾病?今天就來好好說道說道~
脖子和腋下的“小肉粒”是什麼?皮膚主要有屏障、感覺、體溫調節、分泌和排洩、代謝、吸收和免疫等生理功能,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也是人體最外的器官,皮膚堅韌而柔軟,覆蔽全身,使機體各組織、器官免受機械性、物理性、化學性和生物性因素的侵襲。
1、屏障功能:皮膚表皮角質層細胞牢固地相互交錯,緻密而又堅韌,可以抵抗摩擦、壓迫,皮下脂肪有緩沖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深部組織、器官,避免牽拉、沖撞、擠壓等機械性刺激損傷;
2、感覺功能:分布于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和特殊感受器,共同感知體内、體外的各種刺激,引起相應的神經反射,産生觸覺、壓覺、冷覺、溫覺、癢覺、痛覺、形體覺、定位覺等;
3、體溫調節功能:為保持人體恒定的體溫,皮膚可以通過淺層血管收縮及汗液蒸發,對體溫進行自主性調節;
4、分泌和排洩功能:皮膚主要依賴汗腺和皮脂腺,完成分泌和排洩功能,如汗腺分泌,可以将人體中的乳酸、尿素等排出體外,皮脂腺分泌皮脂,可以保證皮膚濕潤;
5、代謝功能: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機體的主要代謝,如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代謝,也能在皮膚中進行;
6、吸收功能:皮膚可以通過角質層、汗腺、毛囊、皮脂腺等,完成吸收功能,如吸收水分、鹽類、重金屬等;
7、免疫功能:皮膚免疫系統包括多種細胞成分和體液成分,如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細胞因子、免疫球蛋白等,可以防止微生物入侵,促進創傷修複等。
皮膚上有豐富的神經、血管、淋巴管、肌肉等,任何組織受到損傷,都可能影響皮膚生理功能。
一般來說,油性皮膚的朋友因新陳代謝比較旺盛,在頸部、腋窩、腹乳溝等皮膚處,或者汗液排洩容易儲存下來的地方,會發現所謂的肉疙瘩,也稱之為贅生物、贅生物相對來說質地比較柔軟,也沒有太大的疼痛的感覺,可是贅生物也分很多種,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絲狀疣
據了解,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皮膚病變,當皮膚黏膜被乳頭瘤病毒感染後,感染部位會長出一簇絲狀疣,雖然這些“小肉粒”突然長出來,讓很多人害怕,但是不用太過擔心,這些絲狀疣不會惡變,也不會影響身體。
針對這種情況,不需要過多處理,自己抵抗力提高了,可以自己消失,但是會有很多人增加,建議去醫院專業治療,改善這種情況。
皮贅
臨床上将這種小皮肉稱為皮膚癬菌,屬于皮膚良性增生,其外觀很像一個小痣狀的毛刺,不痛,肉色,早期出現時,一般體積較小,不易被發現。
但是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們繼續不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會導緻皮膚受到紫外線的照射,導緻痘痘越來越多,當然我們也不用擔心,這種小鮮肉沒有傳染性,不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感染。
脂溢性角化病
人的頸部長期暴露在外,日曬、暴曬,導緻頸部皮膚受到刺激和影響,皮膚出現老化現象,這種情況下,皮膚容易長出褐色或暗黃色的小肉粒。
這種皮膚病變稱為“脂溢性角化病”,如果數量多,可以去醫院做激光消除,另外可以用外用藥物來改善。
能直接用手揪掉嗎?告訴你答案
雖然“小肉粒”長在表皮上,紮得不深,但是很難拔下來,而且就算扯下來也隻是表皮,過段時間還是會長出來的,如果拉得太深,可能會引起基底出血,疣可能會擴散得更快,最終導緻疣越長越多。
所以建議大家不要用手拔,如果想摘除,可以去醫院治療。
關于“小肉粒”的治療,除了少數全身性的患者,大部分患者以局部治療為主,如外用藥物、CO2激光治療、局部注射、液氮冷凍等方法。
如果“小肉粒”不多,可以用鈍器刮掉,也可以用鑷子從“小肉粒”的基部以30度角向前推,但處理後要用碘酒消毒止血,注意不要自己操作,應該找醫生幫忙,以防誤操作受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