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州,衡王之墓可謂是赫赫有名,從明朝至今有許多關于它的傳說:尋好風水建墓圈地迫使張家搬遷,大墓工程輝煌數次被盜,東南角處建加油站時曾挖出許多的寶貝……
有人說,上蒼對每一個人的命運都是公平的,其中一方面失去,必将從另一方面有所收獲。所以,衡王建墓時迫使張家搬遷後,張家後輩人居然出了好多名人,故事是一輩一輩傳下來的,且聽一下江湖上的傳說。
衡王乃是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皇帝朱見深封他的第七子朱祐楎(huī)為衡王,死後谥号“恭”,稱衡恭王。王墳地名中的“王”,指的就是衡恭王。而王墳,指的就是衡恭王的墓。
那個年代的人習慣活着就給自己準備好墳墓,提前選個風水好的地方,希望給家族帶來興旺給後代人帶來好運。于是這衡王年輕輕的開始派人四處尋找好風水。
有人向衡王彙報,在青州府的西南方向找到一塊風水寶地,可謂是左青龍右白虎,頭頂三陽山,足踏月牙河,一團紫氣萦繞于上空。隻是那團紫氣下面有個村莊。
當時的村莊位于現在的王墳村西,是元朝時有個叫張榮的官人看中的地方,舉家定居在此,取名為張家莊,因注重培養子弟,時下家族中仍有人在朝為官,也算是一個有名望的家族。
盡管朱祐楎樂善好施還喜歡附庸風雅,也從不仗勢欺人,但也難免府中有人動小心眼,欺上瞞下。當時圈地的兩位差人就動了些心思,商量了一下,在這六月天裡去張家讨口水喝,如果受到熱情接待,就把這事告訴他們,他們要是會來事的話,那就避開這個村莊。如果不會來事,那就不用客氣了!!!
可是巧了,張家莊那兩位看門的老人家,正在府邸大門前下棋,下到火熱朝天的興頭上,這衡王府的差人叫了好幾聲大爺都沒來的及理會,可憐兩位差人想的太美了,不要說受到熱情款待撈點油水,就連口水都沒撈着喝上。
叫你三聲大爺不應聲,兩位差人氣得差點炸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随身攜帶的小黃旗插在了張家府邸的大門上,然後揚長而去。
小黃旗插到哪裡,哪裡就被征為墓地。等兩位大爺過足了棋瘾,才發現自己失職了,大驚之下隻得禀告莊主。雖然當時張家有人在朝為官,但并不是朝庭重臣,實在不敢與皇族勢力鬥争。張家莊主知道胳膊擰不過大腿,反而淡定下來,急忙找人四處查看風水準備搬遷。
《張氏族譜》載,始祖張榮元末自錢塘緻仕青州府臨朐縣禮讓鄉三陽山之陽,立村取名張家莊(即今王墳)。明嘉靖六年因修衡王墓,張氏家族被迫東遷嘉佑寺南,取名挪窩。後因靠河地勢窪,屢遭洪害,又被迫西遷二裡并立村曰“澇窪村”。後尹姓、李姓等相繼遷入,累世通家,繁衍壯大 。
衡王聽信了下人的話,認為所圈之地皆無人居住的地方,于是呈報皇上,等萬歲爺下旨批準建造,張家莊的人開始轟轟烈烈地搬家,衡王才知曉做錯了件事。
時過境遷,明朝之後青州也經曆了數次的改朝換代,原先的衡王府被清兵血洗,逃出來的人如同漏網之魚,曾經的輝煌轟然坍塌,就連衡王之墓也遭受到過多次破壞,還出現過盜洞,裡面到底還有沒有寶貝,誰也不敢确定。衡王墓前,清明節前也會有人前來拜祭,這些人可能是衡王後人或者是當初守墓人的後代。
那張家莊的人搬遷後,張家的子弟要努力進取争口氣,陸續有人取得功名,僅進士就有張邦彥、張敦善、張東光三位,這讓張家大族很是欣慰。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世事無常變化莫測,并非尋常之人所預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