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靓麗的主播、新款電子設備、二次元風格的服裝、震耳欲聾的電音……不久前,一年一度的ChinaJoy(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落幕。這場“宅文化”的“春節聯歡晚會”,讓身邊的“禦宅族”亢奮不已。有的觀衆克服出行焦慮、千裡迢迢趕到上海,或許隻為與展會上的“小姐姐”留下一張合影。
宅,這個原本表示居所的漢字,流傳到日本以後,生發出新的含義。宅不僅是一個地點,更成了一種行為,一種姿态,一種生活方式。自诩為“禦宅族”的群體不斷壯大,與“宅”有關的活動衍生為新興文化。
宅文化在大衆生活的落地生根,與消費社會的形成密不可分。随着服務業的高度分化,越來越多原本需要人們親力親為的事情,都能夠得到專業化的替代。一個标準意義上的“禦宅族”,可以在家上班,在家與世界交流,在家完成一切生理所需。
“禦宅族”需要吃飯,于是有了外賣;“禦宅族”需要娛樂,于是有了各種各樣的電子遊戲、動漫;“禦宅族”需要排解内心的寂寞,不僅有社交軟件可以解決,還少不了虛拟人物的陪伴。去年,日本一名35歲男子宣布與電子偶像初音未來“結婚”,還花了200萬日元舉辦盛大的結婚儀式,引發輿論一片嘩然。科幻作品中人類與機器人結為伴侶的想象,也許在未來會變成現實。
憂心忡忡者自然有之。“宅男”是一個自嘲與貶抑兼而有之的詞語,他們缺乏運動和光照,皮膚蒼白,身體消瘦,失去了傳統意義上的男子氣概。毋庸置疑,那種目光迷離、高度近視的“禦宅族”确實令人擔憂。
然而,強盛的“宅文化”,總是無微不至地考慮到“禦宅族”的需求。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健身場館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興起,各種各樣教人在室内空間鍛煉的教程在網上傳播,“禦宅族”實現了足不出戶強身健體的願望。遊戲“大神”和健身達人這兩個标簽,放在同一個人身上,不再是必然的矛盾。
從深層次裡看,“宅文化”改變的是人們的社會交往習慣。因為太多活動不需要出門就能完成,久而久之,一些年輕人感慨自己“社交恐懼”,去就近商場購物就算出遠門了。生活在一個城市的老朋友,哪怕天天在社交工具上聊天,實現一場線下聚會的頻率,恐怕要以“年”為單位來計算。
“宅文化”依托于技術,但技術如同潮水,漲潮和退潮并不完全取決于少數人的意志。前兩年,在ChinaJoy上最流行的詞語是VR(虛拟現實技術),而到了今年,最受人追捧的概念無疑就是5G了。技術改變生活,但不是每一種技術都會真正影響時代潮流。隻有不斷試錯,不斷優化細節,才能進化為真正為多數人所接受的前沿技術。
科幻電影《頭号玩家》向觀衆展示了一個虛拟生活超越現實世界的情境。也許這種“禦宅族”當家做主的世界,離當下的我們為時尚遠。但是,随着科學技術對生活方式的深度介入,那種人類從利用環境、破壞環境、改造環境到重新“制造”虛拟環境的社會,很可能是未來潮水的方向。
對于“宅文化”,不妨收起嗤之以鼻的不屑。隻有寬容“宅”,才能更好地了解“宅”。在這個問題上,傾聽年輕人的聲音,就是傾聽未來的聲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