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大禹治水水落石出

大禹治水水落石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5 11:26:48

前言:2019年,國家水利部在其官網上公布了第一批“曆史治水名人”,分别為:大禹、孫叔敖、西門豹、李冰、王景、馬臻、姜師度、蘇轼、郭守敬、潘季馴、林則徐、李儀祉。在【治水有方】中,我将依次為大家講述,古人是如何應對洪災的,以古觀今,以史明鑒。

相傳在三皇五帝時期,人類曾遭遇過一次特大洪水,死傷慘重,生活在平原的人們無法阻擋,當家園被大水沖走,他們隻好被逼上山,與野獸争奪生存空間。可想而知,手無寸鐵的人類面對兇殘的野獸,還有食物的稀缺,人的數量慢慢減少。當時的帝王堯帝見此情景,心急如焚,急忙召見大臣商議如何治水。大臣們推薦鲧去,堯帝并不看好他,抱着試一試的心态讓他去治水。

大禹治水水落石出(大禹治水拿斧劈山)1

連續9年,鲧的治水毫無成效,他的治水方法是“鄄障”,即用泥土石塊修築石堤來阻擋洪水,耗費了大量人力,還沒法阻擋洪水,驕傲自大不吸取意見,結果被堯帝治罪殺死,舜上位後,洪水的問題仍舊存在,便派了鲧的兒子禹去治水。禹為了治水費心費力,曾三過家門而不進,無私奉獻的精神讓河工們倍受激勵。

大禹治水水落石出(大禹治水拿斧劈山)2

1、疏導洪水,分流水量

大禹對父親的治水方法做了調整,改“圍堵洪水”為“疏導”,利用水由高地自低地流的原理,順着地形把雍塞的河流疏通,把積攢的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湖泊乃至大海,平息水患。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在近幾年發現的西周文物“遂公盨”中記載了大禹治水的事迹,與現存古書中提到的故事竟然驚人的相似。“遂公盨”的銘文有記述大禹削平了一些山崗堵塞洪水,并挖通河道疏導。

據傳古黃河至龍門(今陝西韓城和山西河津之間)這個地方被一座大山擋住,大禹斧頭一揮,把山劈成兩半,自此河水有了出口傾瀉而下,世人稱為“龍門”。開鑿龍門後,大禹又劈了三條深谷,引流洪水,這三條深谷被稱為“鬼門、神門、人門”,是三門峽名字的由來。

傳說大禹還曾去過淮河流域,當時那裡住着一隻名叫無支祈的怪物,它蛇頭猴身,常在河裡興風作浪,惹得沿河的百姓深受洪災之苦,大禹發現後與無支祈搏鬥,幾個回合下來沒有打赢,随後請了天神幫忙捉住無支祈,用鐵鍊拴住它的脖子,鎮壓在龜山腳下。

2、用息石、息壤以“堙洪水”

《山海經•海内經》雲:“洪水滔天。鲧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鲧于羽郊。”郭璞注曰:“息壤者言土自長息無限,故可以塞洪水也。”《淮南子·地形訓》謂:“禹乃以息土填洪水。”

用“息壤”修築的堤壩,洪水上漲,堤壩也會跟着上漲。古文中的“息壤”為何物,至今還沒有準确的說法。科學派認為息壤也許是融土、膨潤土、夯土、加筋土,神話一派的人認為息壤是具有生命與靈魂特質的東西。唐代李石《續博物志》說:“息壤在荊州南門外,狀若屋宇陷土中,而猶見其脊。”荊州有一處息壤遺迹,遇到幹旱時期挖掘此地,必定能招來雷雨。還有一種說法是,“息壤”為泥沙淤積而成的沙洲。大規模降水帶來了大量的泥沙堆積,導緻形成大沙洲。随着泥沙的堆積,沙洲的範圍逐漸擴大,也符合息壤的“動态生長”規律。

大禹治水水落石出(大禹治水拿斧劈山)3

3、分工明确,賞罰分明

好的方法,也需要人的配合。為了提高治水效率,大禹在治水方面擁有極高的權力,讓他得以分配任務給下屬,如果有人不願意配合執行工作,便會實施刑罰。古言道“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大禹以黃河中下遊地區為中心,将國家分為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

大禹治水成功,也獲得了百姓的支持,後來舜把帝位禅讓給禹,開啟了夏王朝的篇章。

參考資料:

《禹迹茫茫:中國曆代治水的故事》戴璐, 席岫峰

《圖說治水與中華文明》賈兵強, 朱曉鴻

《尹玲玲:大禹治水的方法和範圍是什麼?考古學為我們提供了新解》尹玲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