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兩次著名的農民運動,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對我們國家産生了深遠影響。在我們的中小學曆史課本中對着兩次運動都有着高度評價,是“廣大農民光榮偉大的反帝愛國運動”。太平天國運動自不必說,鼎盛時期占領了江南的大部分省份,其是否光榮偉大不去讨論,但是其聲勢确實曆代農民運動之最,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曆史教材中義和團雖然與太平天國運動有同樣的性質和幾乎相同的曆史意義,但是就聲勢和影響力而言相去甚遠,用螢火蟲與霓虹燈來比喻也不為過。
兩次農民運動的組織結構太平天國運動有明确的組織結構,天王洪秀全,下面有各種不同職能的王,軍隊有統帥,統帥下面有師帥、旅帥等層級分明的結構。雖然到太平天國後期也是到處是王(據說封王的有數千人),但是王之間的等級還分明的。
這一點上義和團運動則要随意和随性的多。這其中也有一個奇怪的現象,義和團運動的聲勢也不算小,鼎盛時期也曾發展到數十萬人,但是提起義和團運動我們卻想不起任何一個領導者或者是創立者,如同平地生長出來的一樣。這是因為義和團根本就沒有統一的組織形式,都是各地的分壇自己組織,分壇内部也沒有明确的職能分工,權利最大的是大師兄,接下來是二師兄,依次類推。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義和團是沒有組織的自發運動,當時的社會上隻要是想練拳都可以加入義和團。
再看兩次農民運動的目的太平天國運動有着明确的目的,就是建立一個“無處不飽暖,無處不均勻”的理想世界,雖然有點荒誕并且在太平天國内部也從來都沒有實現過公平,但是好歹有一個藍圖,最起碼還是畫了一個大餅。
義和團運動幾乎沒有明确的綱領,提出了一個“扶清滅洋”的口号,但是也為了能夠得到朝廷的支持的一種手段,并且也沒有提出滅洋之後幹嘛,是繼續給大清朝效力,成為下一個江北大營,還是要幹老本行“反清複明”,這些也都沒有明确說明。
兩次農民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和曆史上的農民運動大體類似的,到了晚清統治的後期,政治腐敗,加上當時外國的侵略,在廣西一帶的農民生活負擔很重。洪秀全、楊秀清等人利用宗教的宣傳成立拜上帝會,在金田村起義,開始對抗清朝的義的太平天國運動。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直接原因就是反對傳教,因為當時随着國門被迫開放,外國傳教士在國内的傳教活動日益擴大,由于理念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外國傳教士和中國人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多,這就形成了晚清的獨特現象——教案。
教案的是是非非今天不去多講,地方官在處理教案的時候往往偏袒外國人,這就逼迫着那些吃虧的人去向民間組織求助,漸漸地就形成了義和團。義和團成立之初并沒有什麼特殊的目的,就是偶爾防火燒教堂,在天黑的時候在胡同口把傳教士或者教民打一頓。但是到後來,朝廷中的頑固派比如段郡王載漪,徐桐,剛毅這些人看到了這股民間力量,便加以利用,通過朝廷的手段讓他們合法化。這些頑固派本身就無差别的仇視所有的洋人、洋務,所以頑固派就利用義和團來打壓朝廷中辦洋務的政敵。
義和團到後期成為了當時政治角力的工具,義和團的發展是依附于朝廷的某些利益團體的。一旦他們被政治鬥争所抛棄,就很快的平息了。所以在庚子國變之後,朝廷對義和團的的态度從“撫”變成“剿”之後,義和團很快的就被鎮壓下去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看拙作《被衆人遺忘的宮鬥——另一個角度看“庚子國難”》)。
雖然曆史課本上都把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運動”,但是後者相對于前者來說,像一場鬧劇,更是一場悲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