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書院位于湖南長沙,湘江之濱,嶽麓山下,風景秀麗,書香四溢,是中國四大書院之一。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辦嶽麓書院。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嶽麓山長周式,禦筆親題“嶽麓書院”四個大字。
嶽麓書院(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筆者二十多年前曾數次與好友同遊嶽麓書院,對其大門兩側的楹聯“惟楚有材,于斯為盛”印象深刻,一方面覺得當仁不讓大氣恢宏,另一方面也不知其出處也不曉其深意,直到後來細讀《論語》和《左傳》,才明白其來龍去脈。
清嘉慶年間嶽麓書院大修,山長袁名曜欲為正門撰寫楹聯,他先想了一個上聯“惟楚有材”,然後讓學生們對下聯,正當大家苦思冥想之時,貢生張中階至,立即對出下聯“于斯為盛”,由此集成千古名聯。
上聯“惟楚有材”的典故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初,楚伍參與蔡大師子朝友,其子伍舉與聲子相善也。伍舉娶于王子牟。王子牟為申公而亡,楚人曰:“伍舉實送之。”伍舉奔鄭,将遂奔晉。聲子将如晉,遇之于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複故。聲子曰:“子行也,吾必複子。”及宋向戌将平晉、楚,聲子通使于晉,還如楚。令尹子木與之語,問晉故焉,且曰:‘晉大夫與楚孰賢?’對曰:‘“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子木曰:“夫獨無族姻乎?”對曰:“雖有,而用楚材實多。”
聲子與伍舉(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以上這段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當初,楚國的伍參(伍奢的祖父、伍子胥的曾祖父)與蔡國太師子朝(公子朝,蔡文公的兒子,為蔡國太師)很友好,伍參的兒子伍舉也與子朝的兒子聲子很友善。伍舉娶了王子牟的女兒做妻子,王子牟任申邑長官時獲罪逃亡。楚國人說:“伍舉一定護送過他。”伍舉(因害怕被牽連而)逃亡到了鄭國,并打算再逃亡到晉國。聲子要到晉國去,他在鄭國都城的郊外碰到了伍舉,兩個人把荊草鋪在地上坐著一起吃東西,談到了伍舉回楚國的事。聲子說:“您走吧,我一定要讓您回楚國。”
後來宋國的向戌來調解晉國和楚國的關系,聲子到晉國去當使節,回到楚國後,楚國令尹(執掌軍政大權的職位,有如宰相)子木同聲子談話,問起晉國的事,并且還問:“晉國的大夫和楚國大夫比誰更賢明些?”聲子回答說:“晉國的卿比不上楚國(這話明顯是在恭維子木),但是它的大夫卻很賢明,都是做卿的人才。正像杞木、梓木和皮革,全是從楚國去的。雖然楚國有人才,實際上卻是晉國在使用他們。”子木說:“難道晉國沒有同族和姻親當大夫嗎?”聲子回答說:“雖然有,但是使用楚國的人才的确很多。”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說話含蓄典雅,常常同音假借,比如“材才”“晴情”之類,說話或寫詩時經常用前者指代後者。聲子對子木說楚國物産豐富,但出産的杞木、梓木、皮革都被送往了晉國使用,言下之意是借此勸說楚國令尹,不能再讓楚國的人才為他國所用了,以此來幫助好友伍舉回國,最後楚國令尹終于被這一番話所觸動,就加封了伍舉的爵位,伍舉也終于體面地回到了楚國。
湖南在楚地之南,人傑地靈,嶽麓書院以“惟楚有材”為上聯,可謂實至名歸。當然,值得說明的是,這裡的“惟”,隻是一個沒有實際意義的語氣助詞,并不是“唯獨、唯有”的意思。
下聯“于斯為盛”則出自《論語·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
這段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孔子說:)舜有五位(能幹的)大臣,因而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周武王說:‘我有十個造纣王反的謀士和将領(不愁戰勝不了纣王而一統天下)。’”孔子接着評論說:“(古人說)人才難得,難道不是這樣嗎?堯舜以後到周武王那個時期(人才)才稱得上興盛。(不過周武王說的十個人中)有一名婦人(主管内務的武王夫人邑姜),實際不過九個人而已。”
由上可見,嶽麓書院的這副楹聯巧妙地借用《左傳》和《論語》裡的兩個典故,表明書院人才荟萃,且來自五湖四海,可謂“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樂也”。古人言簡意赅意味深長,我們晚學後輩,對此不能不細細思量反複揣摩啊!
孔子像(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