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正是馬蹄蟹進入淺海,并上岸産卵的時期,在廣東、福建沿海地區都有發現的報道。無論是漁民還是遊客,都别霍霍它們。
4月27日,網友在廣東沿海的沙灘上,發現了一張遺棄的漁網,網裡至少有50隻馬蹄蟹、兩條鲶魚、一些小鲷魚、花蟹和石蟹。拍照的網友花了2個小時,弄開了漁網,把還活着的幾隻馬蹄蟹放回了大海。
據該網友估計,可能是撒網的漁民發現捕到的是馬蹄蟹後,棄網逃跑了。
為什麼要逃跑?野生馬蹄蟹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叫蟹不是蟹,它們是活在海裡的活化石盡管馬蹄蟹的名字叫蟹,但它們不是螃蟹,甚至不是甲殼類動物,與蜘蛛和蠍子的關系更為密切。
馬蹄蟹的中文學名是——中華鲎[hòu],它們屬于節肢動物的一個單獨亞門,作為海洋節肢動物,它們也是劍尾目唯一活着的成員,與一些蛛形綱動物關系最為密切(節腹目,Ricinulei,蛛形綱的一個小目)。
最早的馬蹄蟹化石是在大約4.8億年前的下奧陶世地層中發現的。從那時起,它們的外貌幾乎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馬蹄蟹的“穿搭”——将複古進行到底馬蹄蟹的整個身體都受到堅硬外殼的保護。劍一樣的小尾巴,宣告着自己是劍尾目的唯一幸存者(這條尾巴如果斷掉,可以再長出來)。
它們的眼睛多到數不清。兩個複眼,每一個由大約1000隻小眼組成。另外還有一對能夠同時檢測可見光和紫外線的正中眼、一隻顱内眼和一對位于頂部的初級側眼,嘴附近還有一對腹眼。
雖然眼睛多,但白天視力相對較差,這些動物的視杆和視錐是所有已知動物中最大的,大約是人類的100倍,它們的眼睛在夜間對光線的敏感度是白天的100萬倍。
靠着這些夜間能力出色的眼睛,馬蹄蟹能輕松地在黑暗海底尋找蠕蟲和軟體動物,這是它們的主要食物。它們也可能以甲殼類動物甚至小魚為食。
難以人工繁殖馬蹄蟹在繁殖期會遷移到淺海。正是現在的月份。
個頭較小的雄性馬蹄蟹用專門的前爪緊貼較大的雌性馬蹄蟹的背部,在雌性産卵時使卵受精。
秩序井然
另外一些沒能得手的雄性,會圍繞在雌體周圍,無奈地釋放自己的”精華“,期待着能“撿漏”那些沒受精的卵——這樣的雄性被戲稱為“衛星”(擱人類這,純純的變态啊[淚奔])。
場面混亂
雌性一次可以産下6000到120000個卵,海鳥超級喜歡吃。人類也經常前去采集。因為,圈養馬蹄蟹的自然繁殖已被證明是困難的(和動物園熊貓的困難不太一樣[吃瓜群衆])。
有足夠的證據表明,馬蹄蟹的交配隻發生在自然環境中有沙或泥的地方,人工堆造的沙灘,它們看不上。目前還不确定它們能感覺到沙子裡有什麼,以及它們是如何感覺到的。
因此,圈養馬蹄蟹,要麼是通過誘導産卵加人工授精,要麼是從野外采集受精完的卵子和幼體,然後在圈養環境中長大。
萬千妙用——排隊獻血圈養大都不是為了吃。在全球範圍内,馬蹄蟹在人類消費和生物醫學測試中備受追捧和過度捕撈。
馬蹄蟹的血是藍的,這是由于血藍蛋白中含有銅。它們明亮的藍色血液中含有對有毒細菌敏感的免疫細胞,因此被科學家用來開發新的疫苗、藥物或醫療設備,供人類安全使用。
科研對血液的需求量很大,但采集血液一般不會弄死它們,“獻血”完畢後,會将它們放回海裡,大多數能在這個過程中存活下來(死亡率從3%-30%浮動很大,與采血量以及運輸過程中所經曆的壓力有關)。
馬蹄蟹:我@**¥%#!!
每年約有50萬隻馬蹄蟹為人類排隊獻血。
寫在最後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馬蹄蟹受到保護,不讓瞎霍霍。不論是哪個漁民捕到了這50隻,逃跑真的是太明智的選擇了。不過,也許,下次可以試着把它們放了?
貓子感謝你的關注(¬_¬)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